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图书馆界杂志》2015年第二期
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模式将相对分散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馆员培训、素质培养等职业教育内容和职业素质规划指标进行整合,同时将指标和培训内容高度细化、量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从培养模式的特点而言,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梯度性。在学科服务团队中,不同的学科馆员承担的岗位职责各有不同;另外,学科馆员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科馆员能力要求不同,培养方式也不同。(2)综合性。在学科馆员实践工作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提高计算机技能水平。同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加强学科馆员计算机技能等“硬能力”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展学科馆员对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等“软能力”的培训。(3)差异性。学科服务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从学科领域上看,不同领域学科服务对能力素质要求的侧重亦有差异。从个人情况看,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在基本素质上存在不同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模式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因人而异地强化优势,弥补不足。
2学科馆员梯度培养内容
学科馆员梯度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学科馆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学科任务、能力要求、培养重点。图书馆应该根据学科馆员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学科馆员总体发展目标和任务,有计划地制定培养方案,有效地促进学科馆员服务能力的梯度发展。根据学科服务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本文将学科馆员的梯度成长按时间段大致分为探索期学科馆员、发展期学科馆员和稳定期学科馆员。
2.1探索期学科馆员的培养
2.1.1探索期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探索期学科馆员多为新入职或刚刚从事学科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对学科服务相对陌生。因此,图书馆要积极帮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学科服务,培养其作为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其能力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在基本能力方面,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够利用数据库、工具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具备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基本能够使用外语交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应熟悉用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具备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能够设计用户需求调查问卷、撰写用户需求报告;了解相应学科馆藏实体和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具备相应学科信息获取、分析、整理、综合能力,能够完成用户信息需求报告。
2.1.2探索期学科馆员的培养措施。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其应对图书馆事业和学科服务行业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奉献精神,并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而这些素质的培养要从基础开始。在基本能力方面,主要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数据库及学科服务软件基本操作知识。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应进行包括职业形象、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人际沟通等基本能力的培训。在业务能力方面,应重点开展本馆各类实体资源、数字资源等基本馆情,国内外学科馆员团队建设、嵌入式学科馆员等基本知识普及培训。从培养方式上来讲,初级学科馆员刚刚进入学科服务领域,图书馆一方面可以设置必要的岗前培训,让学科馆员更快地了解和融入学科服务团队和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导师制,为每一名新学科馆员指派资深学科馆员进行传、帮、带,帮助学科馆员顺利建立第一个培养发展梯度。另外,鉴于初级学科馆员对自身和学科服务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图书馆应该积极关心学科馆员,采用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与学科服务团队、学科馆员本人共同分析、制定学科服务培养计划。
2.2发展期学科馆员的培养
2.2.1发展期学科馆员(具有中级职称的馆员)的能力要求。这一时期,学科馆员对自身和学科服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能保持努力探索的积极性,是保障学科服务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期学科馆员主要能力要求为:在基本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初始加工整理;良好的外语阅读、写作、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执行能力,并初步具备统筹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熟悉用户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掌握前沿动态;基本掌握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利用用户信息行为跟进用户服务;熟悉相应学科馆藏实体、数字资源,了解学科前沿出版动态,能够对学科资源建设结构提出合理化意见;策划并执行与相关学科院系的交流互动活动;能够对科研数据、论文进行深度挖掘,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服务;能够为相应学科提供学科前沿预报及跟踪服务。在个人成就方面,能够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积极参与国内学科馆员交流活动,了解学科服务前沿动态。
2.2.2发展期学科馆员的培养内容。发展期学科馆员是学科馆员梯度培养积累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科馆员在初步掌握图书情报和学科服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图书馆要为其搭建多样化平台,帮助学科馆员完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对学科服务的应用;提高专业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使用信息分析工作进行信息发现、分析、整理、撰写信息分析报告的能力;增强学科科研能力,逐步培养学科馆员学术方面的敏锐性和科研能力,能够把前沿的学科服务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的学科服务工作当中。从培养方式上来讲,一方面可以在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内部召开经验交流分享会,针对本馆学科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共享,促进共同进步成长[7]。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业务能力需要,进行短期在职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继续教育等方式,为学科馆员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专业化、系统性培养平台。
2.3稳定期学科馆员的培养
2.3.1稳定期学科馆员(具有高级职称的馆员)的能力要求。在这一时期,学科馆员对学科服务有更多的情感基础和价值认同,逐步成为某一领域信息专家,成为学科服务团队的中坚和核心力量。稳定期学科馆员主要能力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基本能力方面,能熟练运用相关系统、平台、工具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熟练进行外语阅读、写作、交流;良好的沟通、协调、团队写作能力,能够根据图书馆总体规划与用户需求,制定学科年度服务计划。在业务能力方面,熟悉用户的研究领域,并在相关学科具备扎实的知识积累;能够深入了解并跟踪用户信息行为,独立撰写高质量的需求报告;对学科馆藏建设提出合理化意见并制定年度馆藏资源计划;能够承担学校或者相关学科信息素养通识课程;能够独立策划与相应学科院系的学科服务推广活动;不仅能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具备根据用户特定需求提供精深、个性化知识服务的能力。在个人成就方面,能够带头主持相关课题的研究,相关著作的撰写;深入了解国内外学科馆员发展动态,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2.3.2稳定期学科馆员的培养内容。经过探索期、发展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学科馆员已经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稳定期学科馆员的培养内容应在兼顾基本计算机能力和信息分析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术带头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的培养[8],主要包括:为学科馆员提供计算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机会,掌握相关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参加团队管理培训课程,系统学习团队管理知识;提供外出进修机会,与同行学科馆员学习交流经验,增强学科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前沿认识;担当学术带头人,撰写相关著作及核心期刊论文,掌握学科馆员发展趋势。从培养方式来看,图书馆要更加注重根据学科馆员自身特点,量身定制自主提升平台和机会,提供外出进修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使高级学科馆员成为学科服务团队的良师益友,带头创建学科服务文化,成为贡献团队的中坚力量。
3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建设梯度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求图书馆在现有管理方式、战略规划、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为此,图书馆要尽快建立起图书馆组织机构与学科服务团队及个人之间的管理和发展平台,调动馆员学科服务热情、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学科服务团队的发展壮大。
3.1图书馆整体规划与学科馆员个人管理的结合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学科服务的全过程。图书馆学科服务整体规划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一个互动匹配的过程。为保证学科馆员梯度培养的长期有效性,图书馆应从战略高度做好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的整体规划。此外,图书馆也要及时为学科馆员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并充分发挥其价值,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整体目标的实现效果。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应深入了解自身服务领域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图书馆整体发展要求和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梯度培养方案,逐步积累和完善学科服务各项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学科服务的可持续性,实现个人管理。
3.2学科馆员绩效评价学科馆员绩效评价是不断推动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内容包括服务人次,服务方式的多样性、创新性,用户需求响应时间,提供知识服务的匹配度,新资源的开发建设频率等,以鼓励学科馆员改进服务质量,探索创新服务的方法[9]。2)个人评价。内容包括一定周期内,参与自学、培训交流的次数、效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的数量等。3)学科馆员团队评价。内容包括学科服务的执行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等。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的结果是通过奖酬激励,激励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如可采用职称评审、职务升迁、项目资助、培训深造、奖金发放等。
4结语
学科服务是一个持久且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学科馆员服务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是保障学科服务可持续性,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关键。结合不同时期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循序渐进、梯度性设计学科馆员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的共同持续成长,为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作者:史云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