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坂口安吾文学创作中的反战思想范文

坂口安吾文学创作中的反战思想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坂口安吾文学创作中的反战思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坂口安吾文学创作中的反战思想

一、控诉战争的“堕落者”

毫无疑问,坂口安吾作为这场战争的经历者,他是用文人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的。首先,在他的创作中有很多是直接以战争为主要描写对象展开的,如《珍珠》便是以太平洋战争中珍珠港事件为背景材料创作的,描写了日本特工队的勇士面对死亡时的勇气,与整日混沌度日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有些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对战时局势、战活下惨烈的现场等的描写,比如小说《白痴》和评论《魔鬼的无聊》等。整体来看,坂口安吾在他的作品中是站在了反战的立场,在控诉着这场给他国人民也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灾难的战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在坂口安吾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对战争惨状的描写,比如,在《白痴》中,就有不少对东京大空袭发生时的情景进行的描述,其中有这样一段:只有高射炮还在继续发出疯狂般的声响。轰炸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当伊泽数到第25架飞机时,燃烧弹落下的声音开始响起来了。那声音听起来好像以往货运列车驶过高架桥时发出“咕隆”、“咕隆”的响声。飞机从伊泽的头顶上掠过,好像集中飞往后方的工厂地带进行轰炸。因站在房前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走到简陋的小屋前向后方一看,只见工厂一带已成了一片火海。令人惊讶的是,从刚才头顶上飞过去的飞机正相反的方向,也不断飞来了很多飞机。它们向后方一带给予了猛烈轰炸。此时,收音机已经停止了播放。整个天空蒙上了一层红彤彤、浓厚的烟雾。美军飞机的身影、探照灯的光芒都完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仅留下北部一个角落尚存,其余四周都化作了火海,这火海正渐渐逼近。①坂口安吾对空袭发生时的境况的描写可谓精彩。“咕隆,咕隆”的响声、“红彤彤、浓厚的烟雾”等这些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让人对空袭发生时的惨状触目惊心。“高射炮的声音已经杂乱了,从川流的脚步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异。这世间有谁能把这没有起伏、毫无休止的无限奇怪声响判断成脚步声呢?天地间充满了无数声响:美军飞机的轰鸣声、高射炮的发炮声、炮弹落下声、爆炸声、脚步声、击中屋顶的弹片爆裂声等等”。除此之外,这部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对东京空袭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惨状的描写,在坂口安吾的眼中,空袭过后,当四周全是一片火海,马路上人山人海全是逃命的人群。人群中大半的人都是带着行李、孩子、妇女和老人。他们互相呼喊着对方,走走停停,推推搡搡向前行进。坂口安吾的眼中,战争是如此无情之物,残酷的战争下人们变得如此狼狈不堪。(二)战时人们内心的荒芜战时的日本社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面对战争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坂口安吾在《魔鬼的无聊》中曾经这样描述:劳有所得,有所食,无贫贱之分。请铭记现在这种如死尸一般毫无生气的平稳生活吧,人类的幸福不在于此。即便做小偷,即便杀人也仍然想要得到某些东西,那才是人类幸福的真实。战争中的日本人心态平和至极,甚至可以说是两千几百年日本历史中最最安稳的日本人。②在这里,作者用戏谑的口吻在讽刺虚假的平静和安稳秩序。其实,看似平静的秩序下暗藏着摇摇欲坠的虚无。在坂口安吾看来,在这种道德秩序的平静下透着的是寒酸、虚无、无趣。这里面没有人类的幸福,没有人类生活的意义。他甚至认为,空袭下来的日本,文明开化的绳索已经被切割成碎片,情形已经与“应仁之乱”时的废墟日本没什么不同。可见,坂口安吾对战争以及战争下日本民众的精神状态失望到了极点。

二、坂口安吾对战争的态度

在二战期间,日本文坛的文学家们对待战争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姿态。其中一部分作家参加了“笔部队”,走上了侵略战争的战场,他们大肆渲染战争氛围,鼓吹国家主义,使自己彻底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一部分。这些人在战后被审查并追究了责任。与这些人不同,坂口安吾在战时更像是一个旁观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战争。坂口安吾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呈现出了相对明显的特征。首先,坂口安吾对战争本身有着十分清晰的体验和认识,他在作品中肆意描写飞机空袭下的熊熊火光和漫天炮声,控诉战争的残酷,他对于战争中的惨烈景象和战后人们信仰的缺失都有着十分清晰的判断。所以,他没有像那些思想犯一样走上战场,以笔为枪,为虎作伥。虽然同样在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战争的描写,但是与讴歌战争,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狂热地煽动战争情绪的那些人相比,他的作品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正义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战时背景下面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秩序,他进行着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呼喊和抵抗。但是,无赖派文学的颓废和虚无特性注定了其抵抗是消极的,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意义甚微的。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坂口安吾的一些创作中。比如,在《魔鬼的无聊》中,文章一开始就有“战争中,很少有像我这么不争气的男人。我一直在盘算着就在下次,下次一定能收到征召入伍的红纸片,但是最终它还是没有到来”这样的描写,言语中流露出他已经做好征召入伍的心理准备,对待参战,似乎并不抗拒。

走上对外侵略的战场才是真正反人类和让人觉得可耻的事情。但是,在作者的描述里却对解除了官职不允许上战场表现出了强烈的懊恼和不甘。显然,他并没有真正看清这场对外战争的性质。如同王向远提到的,在某种意义上,无赖派的作家们“不是反对侵略战争,而是反对战败”,①他们从一开始就像很多所谓“忠于天皇”的人一样,原意为天皇付出一切甚至走上战场,牺牲生命。他们都以有这样的觉悟而自豪,所以自始至终并没有对战争的发生进行反思。他们不是反对战争,他们是对战败后的社会秩序感到不满和绝望,才进行了无赖式的反抗。对于这场战争的侵略本质,以及发生的根源缺乏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在面对战争责任这一问题时,坂口安吾反对天皇制的集权,认为“天皇制与武士道同类。因为女人的心易变,就提出了“好女不嫁二夫”的禁令。这禁令本身就是非人性的、反人道的。但是,它在洞察真理方面却是人性化的。与之相同,天皇制本身不是真理,也不是自然法则的。”主张只要天皇制继续存在就不会有人和人性的真正解放。这体现了其敢于挑战旧秩序,尝试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的勇气。但是,从更深层意义上看,他认识到天皇制背后的不合理,却没有认识到天皇作为战争的决策者应该背负的历史责任,为其大肆辩护。在《堕落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关于天皇制,我认为它也是极具日本特色的(因此或者说是独创的)政治产物。天皇制并不是由天皇创造出来的。天皇虽然也有时亲自策划过阴谋,但是总的说来,他什么也没有做。其阴谋没有成功的先例,或被流放孤岛,或逃遁深山,而且结局往往是天皇因政治理由而被认可他的存在。甚至在他被社会遗忘的时候,在政治上受到了拥戴。其存在的政治理由可以说是取决于政治家们的嗅觉。他们洞察日本人的癖性,并在其癖性中发现了天皇制。②他甚至说道:“我等作为天皇陛下的卫士出征,为了天皇绝不贪生怕死。”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无知。

在《续堕落论》中他进一步强调:你瞧!这场战争不就是这样吗?其实天皇是不知道的,并没有下命令。一切都只出自军人的意志。据说满洲一隅发生了事变,战火腾然。据说华北一隅揭开了战幕。事态严重。连总理大臣都没有被告知事态的真相。军部是何等的独断霸道啊!他们是什么军人啊?他们一方面想这样无视天皇,从根本上亵渎天皇,一边盲目地崇拜天皇。荒唐!啊,荒唐至极!而且,这就是贯穿日本历史的天皇制的真相,就是日本史真实的内容。③就如同叶渭渠指出的那样,“无赖派作家囿于对天皇的传统的遵从,对天皇和天皇制的关系缺乏阶级的分析,未能抓住天皇制国体的实质;对天皇制军国主义的阶级实质,以及对作为权力机关一部分的具有独立统帅权的天皇应付的战争责任,也未能正确把握。”①战后对战争责任的论争中,在对天皇制和天皇的声讨声中,很多人的信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和信心的丧失,精神上失去了原有的依靠。坂口安吾自始至终都是忠于天皇的臣民,他主张“战败后的日本,最好是陷入极尽可能的最大混乱,精神陷入最严重的堕落。半吊子的混乱只会产生半吊子的道德。大混乱才是趋近大秩序的必经之路。”,说到底这只是对于当前秩序的不满,是对新秩序的向往而已,而对于在战争中理应被追究责任的天皇,他的立场是坚定地拥护,和不遗余力地为其辩解、开脱责任。

三、结论

“人必须在正确堕落的道路上彻底地堕落下去。而且,日本也要像人一样必须堕落。必须通过沉底的堕落,发现自我,挽救自己。”这是战后坂口安吾声嘶力竭的呼喊,这也是无赖派之所以引起强烈共鸣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堕落”是方式,“挽救”是目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张贯穿在了坂口安吾的思想中。在《魔鬼的无聊》中,坂口安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有一个二十三、四岁的青年,身体看起来有些虚弱,每天都会来围棋会所。他是田町附近一家工厂的事务员,有着强烈的反战思想,深信军队一定会溃败。他信仰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纯真的青年。在他的灵魂深处爱人类胜过爱自己的私欲。有一次下大雨,他硬是要我穿上他的外套,自己淋着雨回了家。这位青年从不怀疑他人,他觉得为了拯救别人的痛苦而牺牲自我是理所当然。我至今都忘不了这个善良的灵魂。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坂口安吾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盼望着“走上战场”,呼吁着“堕落吧”,一方面却在为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反战青年叫好,忘不了“善良的灵魂”。说到底,坂口安吾强力主张的“堕落”并不是真正的堕落,而是怒其不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杨波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