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格律诗排序题的解题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我国文学史中涌现出大量的诗歌,数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古代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达到了完美契合的程度。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思想均发生了变化,格律诗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格律诗排序题的有效教学,可带领学生徜徉在古代诗歌文化的海洋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由于学生掌握的古典诗歌知识有限,格律诗排序题一旦出现,学生很容易因为迷惑而造成失分。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考试发现,语文考试主要以考核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主要题型有语句填空题、赏析题等,所占分值较大。古诗排序题嫌少涉及,这种题型主要考核学生的诗歌运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语音衔接和对传统文字运用的感悟能力。如果想要给打乱了顺序的格律诗排序,学生必须详细了解格律诗的相关知识,根据格律诗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方法。
一、绝句排序题
例如,下面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赤壁》,顺序已经打乱,请按照正确顺序将下面四句诗重新排序,将诗句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即可。①东风不与周郎便。②折戟沉沙铁未销。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自将磨洗认前朝。正确顺序是:()—()—()—()解题思路:1.抓住押韵字。绝句是格律诗中对平仄要求最严的一种文体,通常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本题选择的就是七言。教师应在古诗歌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平声和仄声的知识。古汉语可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就是平声,而将上、去、入通一划分为仄声。平与仄是反义词,现代中学生辨别平声仄声的过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辨不清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汉语将入声字平派到平声、上声与去声中。分派到上声与去声的字词,当然还属于仄声,无从分辨的是分派到平声中的入声。通常情况下,格律诗押的是平声韵,七言绝句尊首句入韵为正格,也就是说全诗有三句诗是押韵的,韵脚是、“梢”、“乔”、“朝”,而“便”字为仄声词,也就是说①为原诗的第三局。2.从起承转合方面,推测层次关系。古代文人无论是写诗歌还是其他文章,均讲究起承转合。绝句的四句诗之间也能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换言之,古代诗歌以抒情、表意为主,结合景物、事情或典故,表达方式多样化。多以景抒情,起比兴作用;然后铺陈渲染,最后议论抒情。已经知道“东风不与周郎便”是原诗的第三句,而“东风“、“周郎”与题目相呼应,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东风,烧赤壁的故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下一句理应是该故事的结尾,对读者的一个交代,这里的③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对此事的交代。也就是说①③的顺序是第三句、第四句。3.凭借平仄规律。粘,就是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同;对,即出句与对句的前两个字平仄相对。第三句中的“折戟”、“沉沙”平仄规律为平平、仄仄,也就是说第二句的平仄规律也应当是平平、仄仄,而④句中的“自降磨洗”的平仄规律就是如此,因此④应该是原诗的第二句,②是原诗的第一句。答案:正确答案是:②④①③
二、律诗排序题
例如,下面是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有四句诗顺序已经打乱,情将这四句诗按照正确顺序填写在括号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①猎马带禽归。②长歌怀采薇。③相顾无相识。④牧人驱续返。解题思路:1.找韵脚,定奇偶。通常情况下,律诗的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押韵,而这首诗有五句诗文都押韵,因为首句也押韵,这首诗中的“依”、“晖”、“返”、“归”、“薇”为韵脚,因此,就可以推断出①句“猎人带禽归”和②句“长歌怀采薇”为偶数位上的诗文,③句“相顾无相识”和④句“牧人驱续返”为奇数位句子。2.从句式对仗的角度,定联语。律诗中的八句诗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四联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两幅对仗工整的对联,这也是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应用到这一道问题中,颔联中的第一句需得与第二句对仗工整,即为对偶句。一般而言,律诗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需得为仄声字,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需得是平声字,如此方能达到要求,成为对仗工整的一幅对联。上述四句诗2文中,①句为偶数位句子,而与“猎马带禽归”相对应的句子只有④句“牧人驱续返”,也就说④句为颈联的出句,①句是颈联的对句,因此这道排序题的正确答案应是④①③②。在初次排序之后,并不算得上回答完全,学生应该用绝句中的粘对规律进行验证,看我们认为正确的诗文中的平仄规律是否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可见,如果想正确做出格律诗的排序题,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绝句知识和律诗知识,并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同时需得进行验证,如此方能确定诗文顺序的正确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格律诗教学之后,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置典型的练习题,督促监督其有序完成,从而在反复练习中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语文素养。纵观初高中各种类型的语文考试,笔者发现,格律诗排序试题具有极强的先瞻性,这种题型需要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古典诗歌知识,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一些音韵平仄知识,方能提升学生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格律诗排序题的奥秘,能起到继承优秀古代诗歌文化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新国.格律诗排序题[J].考试(高考理科版),2011(02):16-18.
作者:林旭闽 单位:柳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