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必然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民族电影”通常被用来指称那些在特定民族国家内生产的电影。中国电影在经过百余年的学习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对于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传统,影响最为深远便是“影戏说”。本文是在同意“影戏说”代表了中国民族电影美学内核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早期电影中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必然性。
关键词:民族电影;美学传统;政治影响;社会条件;文化影响
一、“影戏”说与“影戏”
电影“影戏”说这一理论的确定是在80年代。钟大丰、陈犀禾等学者在对中国早期电影进行详细解读之后,总结出“影戏”说的创作概念。钟大丰在《中国电影史》一书中确定了“影戏”电影的创作原则,“从政治的社会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1。基于钟大丰老师对于“影戏说”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影戏”电影具有两层内涵:在叙事内容上以教化的功能目的为重;在叙事方式上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技巧。40年代后期,“影戏”电影确定了其主流电影的地位。诚然,中国并非所有的影片都是按照“影戏”原则进行结构,但戏剧性在艺术表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前提,可以试图分析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必然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艺术形式,它并非一个绝对自足的系统。电影的发展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有着直接与紧密的联系。“社会历史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变革,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电影历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2
二、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必然性
(一)社会因素早期外国影片向中国的输入,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殖民心理影响,外国电影中的华人大多形象丑陋,非奸即盗。要么弱不禁风,要么嗜血成性。中国观众,尤其是中国早期的电影事业家无法认同此类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苦于民族形象遭到扭曲侮辱,急于向世界展现真正的中国人形象。这也成为二十年代中国兴办电影公司的一个重要动机。政府虽然无所作为,但民间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寻求改善的方法。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被视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开端。影片宣传了善恶有报的平民思想,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上学习了很多的表现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城影片公司的主创侯曜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3。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的影片都重视电影创作的社会功能,也表现出他们的救国情怀。
(二)历史因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创作者有意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化心理积淀的自然流露,影响着中国电影的民族风貌。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始终不曾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博施济众、安贫乐道等思想,更看重人伦亲情。电影创作中无论是对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宣扬或是对腐朽封建思想的批判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夏衍在谈到巴金的小说《憩园》时说道“我认为‘民族化’不应该单从形式上去花工夫,最主要的还是要写出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道德”4。联华公司成立后,提倡国片复兴运动,提出电影应当提倡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以孙瑜执导的《故都春梦》为例,影片塑造了具有传统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忍气吞声的王惠兰甘愿自我牺牲,自我克制,坚守道德底线。或许,王惠兰的价值观已逐渐被今人摒弃,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盘踞了漫长的岁月。
(三)文化因素戏曲与电影发展过程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前,戏曲几乎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娱乐方式。1905年,任庆泰拍摄的《定军山》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表现的便是京剧片段“请缨”、“舞刀”、“交锋”等动作,由京剧名家谭鑫培主演。另外,不仅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戏曲有关,中国电影每次技术艺术革新,也几乎都与戏曲有关。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便穿插了《穆柯寨》、《玉堂春》等四个戏曲片段。近年来,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戏曲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折射到电影作品中,对电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电影在中国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异于其他民族的美学特征,但目前对于中国民族电影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提高。“一个国家的电影被称之为民族电影,那不仅是一个坚持电影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含义,更是一个坚持电影的民族意志和民族利益的含义。”5从创作与理论两个方面继承与发展民族电影美学,是年轻一代电影人的使命。
作者:付积梦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