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影中唐人街的形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电影中的唐人街
其实整个故事和唐人街并没有必然关系,唐人街(Chinatown)在片中是一个隐喻:这块神秘的、充满异域的土地似乎是一个不受社会和道德约束的地方,犯罪行为和谋杀案大行其道而无人过问,影片中华人的面孔也都是冷漠而没有表情的。于是主人公杰克辞去了警察的职位,转而当了名私人侦探。但"唐人街"的阴影却始终无处不在,对于杰克而言,如同一个梦魇跟随着他。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是干净的,似乎在阳光下的洛杉矶也不过是唐人街的延展而已。然而,作为全美颇具影响力而且以编导政治问题片著称的重要人物,奥立佛.斯通亲自执导《龙年》(YearoftheDragon,1985)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该片以纽约唐人街为场景,讲述的是一个越战退役的白人警官带着好战斗勇、惩恶扬善的姿态,试图铲除纽约唐人街黑势力的暴力故事。该片聚焦纽约唐人街的华人黑社会,片中的华人形象不是毒枭、赌徒、刺客、打手、骗子、妓女、拉皮条的,就是麻木不仁、猥琐鼠媚、软弱无能、唯唯诺诺的芸芸众生。最后,黑帮老大被美国警察打死,而年轻华人女记者最后也投入了美国人的怀抱。此片受到华人社会的普遍谴责,被斥为辱华的偏见之作。
即使是美国华裔电影(包括华人创作、编导和演出等)的兴起,也并未改善唐人街的形象。“五十年代,黎锦扬荣获CommonwealthClub奖的小说《花鼓歌》(FlowerDrumSong)就先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公演,但《花鼓歌》却将美籍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极为不均衡的状况、移民两代人的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异国情调式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这反而强化了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定型化偏见”(宋伟杰)。总之,“在好莱坞叙事里,唐人街始终是个暗角,”(孙隆基:2008:89)是不受一切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污秽纵横的城市龌龊角落。这种形象在美国电影及观众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在许多的电影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例如,“2000年的《女狼俱乐部》(CoyoteUgly)里,一群发歌星梦的女孩走在纽约唐人街上,忽然一名店主把一堆垃圾倒在她们脚前。雷同的一幕亦出现于《大公司小老板》(InGoodCompany,2004)里:一名华人老头把垃圾倒在漫步于唐人街的男女主角脚前,还多了一个死鱼头的大特写。两个故事与华人全然无关,有必要插入这一幕吗?”(孙隆基:2008:89)在同年上映的电影《拜见岳父大人》(MeettheParents)中,当未来的岳父杰克(Jack)认为他的女婿葛瑞格(Greg)吸食大麻并向他撒谎时,在更衣室他警告葛瑞格:“IfIfindthatyouaretryingtocorruptmyfirstbornchild,Iwillbringyoudown,Baby,IwillbringyoudowntoChinatown”译成中文就是“如果我发现你带坏我的大女儿,我会打死你,把你扔到唐人街去。”从这句话我们不难推测,美国人眼里的唐人街(Chinatown)是一个吸毒泛滥、低级龌龊的地方。
2唐人街形象在电影中被异化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电影并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唐人街的现实,或者说是对唐人街阴暗面的夸大,是对其形象的异化。究其原因,赵泓在其硕士论文“弗兰克•诺里斯笔下的‘中国城’形象研究”中提到了两点:“社会冲突的现实反映”以及“偏见的历史延续”,而本文则结语了三个原因。
2.1美国唐人街环境和状况的真实反映美国唐人街的华人有上百万,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永久居民又有临时居民和非法移民,且居住相对比较集中。在加上早期的唐人街相对较为封闭孤立,秘密帮派颇有势力,环境条件脏乱,治安和种族问题较严重,成为美国的“都市村庄”。虽然随着美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美国的唐人街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黑帮已淡出社会,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的问题逐步得到改善,但不少去过纽约中国城的人,常常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儿的脏和乱。我到纽约的那天夜里,乘“臭名昭著”(其实平平常常)的地铁到坚尼街华埠站,:走在路上,可以感觉出街面泥垢粘鞋底;夜风不时吹起零乱的纸片或塑料袋……不是说纽约是不夜城吗?是的,从飞机上看约纽,是一片灯火的海洋、五彩的河流,宛若一颗硕大的夜光珠;甚至站在坚尼街往帝国大厦的方向望去也可以看见辉煌的气象。可在灯光无几的“中国城”,我却不得不睁大了眼睛看路,以免不慎踩人人行道上的一滩滩积水中。(盖鑫,2012:190)因此,美国电影中唐人街的形象既基于现实,又是对现实的无限夸大。
2.2白人与华人矛盾的现实反映自1850年开始,华人开始大量涌入美国,靠出卖低价劳力维生。最初华工弥补了美国当地短缺的劳动力,可是187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工人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华工赴美人数却在持续增加,白人不得不与华人争抢工作机会,因此,美国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产生了对华人的强烈敌视,导致“黄祸论”在美国盛行,暴力排华事件层出不穷;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后,排华宣传更加肆虐,这些都为中国城形象规定了现实语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负面形象开始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和影像中,“早期好莱坞银幕上贯彻“黄祸论”思想最彻底的形象非“傅满洲博士”莫属了。自1929年起,好莱坞曾经连续拍摄了一组以“傅满洲博士”为主角的电影,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满洲博士是一个邪恶妖魔的化身,他集中了当时美国白人对华人世界所有最恶劣的想象。”(张文星,2013:34)而与唐人街有关的电影则包括《唐人街之夜》《唐人街》《龙年》等。
2.3偏见的历史延续18世纪中期左右出现了丑化中国的趋势,“如1736年,尼古拉.布朗杰在《东方专制制度的起源》中,认为中国是个专制国家。此后,孟德斯鸿与黑格尔掀起了艇斥中国的浪潮。孟德斯鸡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写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没有品德。黑格尔则在《历史的哲学》中认为中国人擅长欺骗,道德败坏”。(赵泓,2011:43)直至整个十九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在西方人眼里,西方代表文明、进步,中国代表野蛮、衰败,中国人生性狡诈,他们热衷赌博、嗜吸鸦片、偷盗成性。这样的负面中国形象在19世纪众多文艺作品和影像中不断强化,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导向性地影响着全世界观众的认知。而中国人聚居的“唐人街”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犯罪横行、妓女猖獗,流氓称霸、鸦片泛滥的堕落之城。”(盖鑫:2012:190)
3结语
唐人街是中国社会在海外的延伸,是中国人在异国艰苦奋斗求生存、求发展,在努力适应异域文化环境的同时顽强保持中国人民族精神、文化信仰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美国人了解遥远中国最直接的窗口。然而,由于现实和历史的原因,美国电影将唐人街的形象异化,使之成为“疫病之源、罪恶渊薮”。(孙隆基,2008:89)在美国人眼里它封闭、神秘,同时又邪恶、混乱。通过对这一文化背景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观众了解以唐人街为背景的美国电影或台词中提及唐人街(Chinatown)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号召华人影视为“唐人街(中国城)”正名而付出努力。比如,2002年凤凰卫视集团投拍的《唐人街》系列片,就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海外华人真实生存状况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所呈现的是华人移民、创业和发展的大主题,试图向世界说明更接近真实的华文文化与华人形象。
作者:黄玉秀 单位: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