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工作研究范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工作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工作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工作研究

1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1人格特质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以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是影响幸福感最为稳定有效的因素.DeNeve&Cooper对137种与幸福感有关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幸福感最密切联系的人格特质是外向性与神经质.简单说来,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外向性的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方面表现突出而受到尊重与支持,而在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大学生往往情绪化严重,心理因素比较敏感而脆弱,容易出现适应性障碍,从而影响幸福感.

1.2认知能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在重构和运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人际认知能力、压力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科技认知能力等.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沟通能力与人际认知能力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我认识有偏差、自我接纳程度不高、沟通技巧的缺乏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真正懂得爱自己以及如何爱自己的人屈指可数.这些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认知往往影响着行为,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文化交互和科技的日益发达,大学生越来越迷失自我,缺乏理性看待社会以及个人问题的能力而导致行为的偏差,造成严重后果.他们迫切需要在这样一个充满美好和诱惑而又缺乏信仰、各种知识泛滥的时代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价值所在.

1.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场所,家庭环境从多维度反映了家庭物质环境、情感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整体状况.物质环境一般指向家庭经济条件,包括家庭收入及其所处的经济层次.这将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物质观念、自我意识、就业压力及人生规划等.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他们面对的就业、婚姻等生活压力更大,也更容易自卑.家庭氛围是情感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缺乏爱与归属感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冷漠甚至畸形的人格特征.精神环境来自于父母的个性品质、精神追求乃至品味与格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爱好或追求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方式及追求.总的说来,家庭环境中,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都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1.4感受性社会支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支持的研究由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个体往往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较低的消极情感体验.支持包括客观层面上的可见而实用的支持和主观上体验到的支持,体现了个体对社会中获得的支持的情感体验与评价.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支持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提供物质和可用的资源及信息,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促使大学生归属感、喜悦感的增加.在情感上,比如于父母获得家庭爱的包容与理解,于朋友获得友谊与互助,于恋人获得亲密与感动而增加幸福感的体验.

1.5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目前关于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尚未统一.有的学者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影响,而一些研究也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所导致的压力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个体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越容易感到生活不公、压抑、焦虑而幸福感越低.[3]笔者认为,生活事件在客观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及生活感受,但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终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当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全部.健康状况、婚姻、就业、文化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不同年级以及性别差异也呈现出了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不管有多少原因解释着幸福感的体验差异,人格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最终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中,若将三者整合起来,协调发展,将对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发挥巨大作用.

2.1大学生能力的发掘和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第一步是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力建设规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范围且决定社会工作者选择服务对象生活中的什么方面作为服务内容.以能力为中心的服务,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从关注大学生的“问题”转变成关注大学生的整个生活状况,尤其需要关注发掘和调动大学生的能力,关注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处理的方式.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注重回应大学生的感受,把自己置身于大学生的处境中体会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挑战,并且在感受层面回应其内心变化.帮助大学生掌握将有关的“是什么”的本质描述转化成“怎样”的过程描述的技巧.把焦点从有关“问题”的因果分析变成与周围环境交流互动过程中的理解和选择,进而发掘他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能力.

2.2大学生心理的调适和整合在心理调试方面,从关注大学生的某个心理层面或某个心理因素转变成关注大学生的整个内部心理状况,把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内部心理视为流动变化的整体.社工运用“人与情境交融”的策略,视案主或周围他人的内部心理是一个整体,无论优势还是不足,只是内部心理整体的一部分.案主或者周围他人的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是一个整体,需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其目标是实现两个方面的和谐:大学生内部心理之间的和谐以及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和谐.对大学生的信仰价值层面(信仰、价值、兴趣爱好等)、意识层面(认知、动机和行动等)以及无意识层面(情绪、感觉、习惯和情结等)全方位地进行介入.促进大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的整体健康发展和平衡,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以行动带动幸福感的提升.

2.3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建立和扩建在社会支持方面,运用循环的服务策略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关系中,通过调整互动关系改善大学生的状况.从关注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转变成关注大学生与周围他人社会支持关系的建立和扩展,特别是周围的重要他人.维持大学生共生与发展能力的平衡和对感受性社会支持的提升与发展.

2.4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的整合综合发展的专业化策略还要求社会工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大学生以及周围他人的日常生活处境中,体会和理解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的沟通交流状况,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能力建设、心理调试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作者:万婧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