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工作人才实践能力培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制度规范保障机制和制度规范,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指导性文件,是具体实施的依据。培养单位要认真分析、调研,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建立健全实习文件,实习要求要切合人才培养实际,对实习时间、实习目标、实习效果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实习手册、实习报告等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按照各项制度规范,严格实施,不可随意更改。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指导、督导培养机构成立以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为组长,指导教师为组员的实习领导小组,按照职责和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习的过程管理,效果管理。指导教师的配备可以本校专业老师为主,也可以聘请兼职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香港地区各个高等学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的是聘任校外的全程或半程的指导教师,定期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效果显著。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不到位、不严格问题,建议学校形成教务、督导、院系三级过程跟踪体系。一般情况下,学校只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成果有所要求,三级督导体系,重点是跟踪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指导,对学生和指导老师都有所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效果,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经费、时间保障实习时间,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经费支持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条件,两者不可或缺。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按照相关要求,保障实习时间和经费,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锻炼和提升。
(四)建立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外并用的实践基地许多知名大学,都已建立一个或多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专业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优势在于: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够突出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较比校外实践基地相对稳定。建立心理咨询室、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会谈室等,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的实践训练,使社会工作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得以实现。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融合与互补。
(五)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实践,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放宽视野,实现课堂、实习、研究三者的融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教育思想,认为,学习不仅是在课堂,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讲堂,进行学习,生活中的人与事物,都是可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因此要加强课堂的指导,课堂上,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有效互动。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举办“社科讨论交角”等活动,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以上两者实际是为实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注民生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大势所趋,社会所需。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实要求。培养单位和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和功能,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好实习这一长期且连贯的过程,通过引导、互动、校内外实习实践等,让学生迅速积累社会工作专业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作者:陈前单位:长春建筑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