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业聚集形成的方式,主要有自发形成,政府强制培育和引导培育,并根据产业聚集的现实情况,重点分析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正外部影响,提出了发挥产业聚集正外部影响的政策。
[关键词]产业聚集;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1产业聚集的形成分析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地理空间距离较近,构成产业集聚的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上彼此相近。产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引导相关企业或支持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产品的分销活动。产业内分工趋势明显,实现了备件的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咨询、中介、员工培训、协会组织等服务型机构也逐步建立。采购本地化,成本优势明显。
1.1自发形成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由于一国历史特色或人文传统因素或自然地理因素,在长期时间积累过程中,可能在特定地理区域自发形成某种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集聚一般不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而是由一两个成功企业的带动逐渐形成。
1.2强制培育如果地区缺乏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历史文化条件,同时,它没有相应的市场优势和区域优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来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行业内的企业要对税收、收费进行扶持,支持销售资金、技术和产品,或者直接投资于政府资助的新业务,培育市场需求,形成产业聚集。
1.3引导培育区域产业集聚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基础条件,如果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发挥和扩大规模和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属于产业集聚引导形成的培养模式。
2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1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正外部影响第一,中小企业大量地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该区域内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区域企业频繁交易造成的交通运输成本。其次,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分工合作,维持集聚稳定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再次,创造马修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壮大和强化集聚效应。第二,产业集聚的发展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和成长。在集群中,不仅有大量的集群中的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的服务和专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和人才支持,分工的不断细化在集群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新企业,使产业集群的竞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关系网络方面,企业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然后分为从整体利益出发,不断加强企业相互合作,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并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2.2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的负外部影响第一,土地或场地成本增加。随着企业在特定空间的聚集,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土地成本越来越高。集聚程度越高,土地越稀缺,土地价格越高,居民或生产商的土地成本就越高。第二,工资成本的增加。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成本和运输成本等费用越来越高。因此,当居民选择其所在地时,必须以其支付能力为前提。美国学者霍吉发现,城市人口和工资水平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工资成本的增加与集聚规模的扩大是非常明显的。第三,社会成本。随着城市空间集聚规模的扩大,也会出现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犯罪率增高等方面的社会成本。这方面的产业集聚成本是构成集聚不经济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病的加剧,都与这些集聚不经济现象直接相关。
3发展经济增长极的政策分析
3.1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要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并按照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模式,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行政一体化,首要解决分块管理、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的向题,加强统一管理,使其所承担的职能、责任与权利相对应。这些权限主要包括干部管理权、城乡规划管理权、财政预算管理权和土地规划管理权。
3.2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帮助企业建立网络,在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的同时,密切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体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到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给他们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去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
3.3完善知识与技术创新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要加紧研究制定“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方案,进行土地管理改革,统一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挥土地对经济建设引导和调控作用的新路子。探索用好国家给予的财税支持性政策。主要是加快企业的更新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按照混合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大力发展和积极引进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毅,陆雍森.论生态产业链的柔性[J].生态学杂志,2004(06).
[3]叶逊.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
作者:李婷玉;宋然;代芃;南玮玮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