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图画文学作品的图文意蕴范文

儿童图画文学作品的图文意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图画文学作品的图文意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儿童图画文学作品的图文意蕴

一、儿童绘本文本内容的简化与主旨泛化趋势

在关于儿童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或经典名著等绘本中,由于先有故事,绘图者在此基础上配图创作的儿童绘本中,儿童绘本的文本故事比原著大幅度精简字数。因为儿童智力发育不完全,基础知识体系没有健全,我们更加不可能把原作完完整整详尽地写出来,实际的做法往往是截取经典文学作品的部分或者简化来呈现给小读者。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儿童绘本不能篇幅长,因此文本必须为此让步,去掉大部分修饰,改由图片来间接表达文义。儿童绘本的文本一面在内容上简化,另一面却在主旨上进行了教育的泛化。“很久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就是以教育儿童为艺术天职的”。“因此,多数儿童图画书趋向于有鲜明而单纯的主题,并且围绕儿童生活与情感,形成主题范畴,比如爱、成长、幻想、游戏、童心童趣等等”。儿童绘本的教育性越来越趋向于广义,涉及道德、认识、心理、情感、生活、社会、文化、美学等各个方面,体现和反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儿童教育观。《好饿的毛毛虫》就是这类作品,毛毛虫吃了几个东西,画面就画着被钻了洞的几样东西,潜移默化地教育孩童数的概念。可以说儿童绘本的教育观念是存在的,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世界观的移情。

二、儿童绘本图文关系类型

儿童阅读儿童绘本的过程中,体现出先图而后图文并重的现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加对图画关键信息的视觉注视范围,出现视觉捕获关键信息的“提速”态势,并且在学前阶段后期出现将文字作为关键信息阅读的眼动现象,反映了儿童在阅读图画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和初步概念。[5]图像和文字都属于符号系统。在儿童绘本中,我们都能用图像和文字来表意,用巧妙的搭配组合共同构建优秀的儿童绘本。“图文之争之所以分歧较大,原因是因为两者所处的情境不同,其理论平台和基础视野的不同,导致了徘徊于人们对“扬图抑文”或“扬文抑图”的二难选择中不能自拔”。[6]我们无意停留于两种媒介的是非优劣上,而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求沟通和契合。从图文位置和表意成分上来分,儿童绘本的图文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图文互补图像的表意成分替代了文字的叙述,使得文字精简,读者能很快获得文本主旨,从而快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7]的画面一开始就是一大一小的兔子在一棵树下对话,直接交代了活动背景:如图四,在一棵大树底下,围栏隐没在草丛里,翠绿的小草扎堆丛生。后续的故事情节也直接展开,不需要在特地用文字来描述环境来烘托气氛,这棵大树也为下面的情景做了铺垫,借此动作来说明它对大兔子从头到尾的爱。毫不突兀的画面代替了文字的表意功能,文字里没有树,图像却有棵树来衬托情节。为了画面的和谐,儿童绘本的绘图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理解给画面增添适合的景物,在填补空缺充实画面的同时,给文本进行再解读,实现再创作,会出现图过文意的现象;在改编而成的儿童绘本中,为了适应以儿童为主的读者群,绘图者会去掉原作一些复杂的情节来使故事简单化,就会出现图不尽文意的现象了。

(二)图文同步图像和文字同时进行,一起阐述故事,文字和图像互为补充描述、渲染和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字就在图像里面组合,以便对照阅读。比如《好饿的毛毛虫》中,毛毛虫吃了什么,图像就画着被它吃的东西,如图五、图六。但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过度追求图文意义的高度统一,尤其是画面为凸显对文字的显示,图片简单复述而无审美情趣,易使人厌烦,丧失阅读文本和图片所带来的美感体验过程。

(三)图文分割表现为图文位置分离,不属于同一阅读注意点内,往往有先看图后看文的顺序,兴起于20世纪初叶上海的“小人书”就是这样。同样在现代的一些外国儿童绘本中如《花婆婆》,创作者往往在一版面内

的一大部分设计一张完整的图片,下面一小部分则进行独立的文字叙述,其内容虽有相关性,但表意地位不等,往往文字传递意思更多,而且两者位置泾渭分明。儿童文学作品中图像需要跟文本一样具有连贯性、叙事性,不能缺失其中一幕,否则就会影响阅读,而文本则起到言语点拨和表达意境的基础。总而言之,图与文是儿童绘本中地位相当且不可分割的部分。

作者:郇宇姜云峰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