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人民文学》2010年第6期

内容摘要: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契机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职业需求和学情、教学现状等情况分析,文学概论课程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性

为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众多地方性高校纷纷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这就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要注意增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文学概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联系紧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定位是把它当作理论课,重在对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它的实践性。这也导致其普遍不受欢迎: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过程抽象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适应新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分析文学概论课程现状的基本上,文学概论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考核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文学概论课程现状分析

(一)时代变化。王一川教授指出“从文学教育的核心媒介看,不再是过去的纸质媒介主导而是电媒主导,即以电子媒介为文学教育的主导型媒介,以及从电子媒介返销纸质媒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电子传媒时代。网络文学、自媒体、直播、影视等大众文化兴起,影音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梨花体”盛行。读图时代阅读纯文字作品的越来越少,纸媒衰落,甚至有人喊出“文学死了”。

(二)学情分析。电子传媒时代,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电影、电视、音乐作品而不是纯文字作品,大部分学生对影像类艺术的兴趣要远远高过纯文字作品。而且现在高校学生认为专业课及格就行,忙于考证,对纯文学文本也没时间阅读。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阅读贫乏、阅读档次不高、阅读兴趣不足。因此学生无法把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由于受中小学教育影响,很多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理论思维。

(三)教学现状。文学概论教材种类很多,而最经典、使用最广的是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因此,大部分高校文学概论课教学内容框架基本上都是根据此教材围绕着文学活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展开。由于文学概论理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学生难以自己理解,传统的教学多是采用讲授法,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特别侧重文学本体论和文学活动论部分,这部分概念原理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理论的讲解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对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等讲授较少。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印象也是枯燥、理论化、难以理解、收获不大。面对这些问题,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切合实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一)更新教学理念。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单向传授型”,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记笔记。这种“单向传授型”课堂是为了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习惯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自学能力,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去花时间找资料思考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认为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观念陈旧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也要树立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观念。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才能促成“双向交流型”课堂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的关系”“你是如何进行创作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来思考并试图提出新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相互讨论,学生才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探究者,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二)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侧重理论部分的讲授,学生收获较少。教师要在分析学情和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理论思维欠缺,阅读面窄。为顺应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水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先易后难。首先,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作品学习作品论,打破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对作品有全新的认识,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和积极性。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创作实践活动和经验学习文学接受论、创作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后,最后学习文学活动论和本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教育、培训策划、编辑记者、文员等工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晦涩艰深的理论学习对学生实用价值不大,可精简出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重点学习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注意当下性和实践性,多进行文本和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的分析探讨。而文学作品论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把握,文学接受论中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欣赏和解读的方法,正是教师、编辑、记者等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也能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提供指导。因此,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应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三)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待文学活动论和本质论这两章,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点时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总结概括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扩充信息量,可以运用图片、视频、案例等生动直观、条理清晰地展示授课内容,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文学作品,可选择恰当的、学生更感兴趣的网络热点、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文学等,如在讲叙事性作品时,选择最近大热的电影来分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只起引导总结作用。文学作品论、接受论、创作论部分多采用巧设情境的趣味式教学。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举行讲故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辩论赛,戏剧节、文化考察等活动,既调动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尝试“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问题意识。“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因为只有自主选择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拥有强劲的动力”。学生在课后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课堂上不再讲解新知识,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四)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从文学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文学活动的实践者,必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既要将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量细读经典作品、观看经典电影,做好课后读书报告和电影评论及课堂读书分享活动。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经典电影,每次课安排5分钟由学生轮流作读书分享,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这既是对读书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演讲和口才的锻炼。同时课后做好读书报告和电影评论,先由学生互相交叉评阅然后教师评阅,共同交流,教师最后来总结,把读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文本解读、电影和文学评论实践经验来提出疑惑的概念和问题,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布置新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再一次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中来发现和思考新的问题。重视学生课后自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向报纸刊物、网络文学平台投稿。这些课后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五)改变考核方式和内容。课程考核也必须与教学改革相适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一般课程考核主要是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期末考核占比较大。传统的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评定,考核意义不大,可以设置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和任务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并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重。期末考核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题型大致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构成,侧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表面上看题型丰富,实则单一,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可以变闭卷考试为形式多样的考查,采取论文写作方式,或设置开放性和实践性题型,如分析题、评论题,考查学生对当下的、活生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和考核上的改革,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分析解读文本,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传媒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4-8.

[2]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42-46.

[3]罗杰斯.对教与学的个人观点[C]∥罗杰斯著作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铁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教育何以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J].教育研究,2012(2).

作者: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