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学校现象的认知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学校现象的认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学校现象的认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学校现象的认知

核心提炼: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部分转化为课程形态:融入学科课程,开展活动课程,建构实践课程,形成隐性课程。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叩问和表征生命成长的本质,可从文化标石、学校经典活动、学校环境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着力。学校要启迪学生智慧,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倾向和行为,培养向社会学习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进行一代又一代培养人的学校现象,通过年复一年的长期积淀,有的因不断传承而固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属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明确其范围: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遗产的共性特质,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1.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无形性。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2.仍处于存活状态的文化遗产。非遗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历史的活的见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是活的生长着的文化,世代相传、活态流变性是其主要特征。3.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非遗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下来的,往往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具有群体性、地域性特点。当今世界各国因文化、地域等不同,对非遗还在进行积极的实践研究。这里我们就具有非遗属性的学校现象进行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学校现象

(一)校徽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标志之一,主要作用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师生佩戴校徽也无形增加了纪律和行为约束,体现学校的人文特征,给人形象特殊、深刻的感觉。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原则与目标,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也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是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凝练,它作为一个标尺以激励劝勉师生发展。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既反映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心声。一首好的校歌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是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具有明责、励志、抒情等教育作用。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师、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设施设备也会不断更新,但校徽、校训、校歌一般不会变化,并以声音、形象口传心授,传承性更强,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更为久远。

(二)教师职业精神教师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直接表现为一种职业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主要特性是团队协作,除强调团结外,更多表现为一种科学性,重视优势互补,重视对个体软性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职业精神源于教师的特殊劳动。教师劳动属于精神生产,劳动成果主要体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犹如承担着先天赋予的一种神圣使命,是在培育人、塑造人,归根结底是在用爱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无论教师劳动的精神成果、职业作风的潜移默化、团队协作中软资源的优化整合,还是用爱来塑造世界的教师职业精神,都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并积累的,在历史长河中自始至终具有活态流变性。

(三)传统节庆活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活动增加了体育节、音乐节、科学节、读书节等,更有与当地风土人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纪念,如地方戏曲、祭祀、方言俚语等,也有与文化历史人物衔接的精神解读等。拥有这些资源的学校,都力求以各类表现形式,达到对自然、先人或历史怀念与敬畏的教育目的。

(四)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文化传统等资源开发的,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它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实际操作、问题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校本课程大多属于综合实践性课程,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校本课程可从最具地方色彩的戏曲、年画、剪纸、泥塑以及传统体育活动等入手,也可采集气候、珍稀动植物、矿藏等自然资源,还可从列入双遗文化遗产的建筑物、纪念馆或文物保护单位学习入手,进行相关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再开发。重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学校现象,不但有助于加强学校特色活动的研究传承,发展“一校一品”的学校品牌形象,而且有利于更好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功能,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盎然生机和持久魅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学校现象的价值评估发现。纵观现代学校,大凡有历史积淀者都会寻根。民国时期的县长,大都为学校题写校训。这些文字既是书法的欣赏,更可结合时代精神解读其意义;这既是学校遗产,更是精神的传承。沉淀。在英国威尔士的贝尔小学,校长可以给来访者拿出自建校(1820年)以来的校长与学生品行谈话记录,简直让人震惊。在日本,校长室大都挂有历任校长的照片和任职时间,称得上是“镇校之宝”,而这在他们那里属于普遍现象。我国一些名校的校史馆也是如此,一幅幅精美的图片、通信、贺词等,既是学校历史的折射,其沧桑感更令人肃然起敬。传承。教育的一大作用是传承。狭义的传承是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广义的传承是教育对象的知识传承。目前,文化传承对校长没有刚性的教育条例要求,只能看校长的认识和修养,但不管怎样,对先辈的敬畏和继承是必要的,如果一味抛弃,总归是学校的失落和学生的悲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两千多年前荀子在《劝学篇》告诉我们的道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一个“积”字说尽古今事,能看见多远的历史,才能走向多远的未来。

作者:谭克 单位:绵竹市紫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