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数字化技术是当今最为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成为“虚拟时代”。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来,这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高科技技术支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衍生。我们认为,羌族文化遗产产业开发虽然前景较好,但是在羌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一、互联网环境发展对羌族文化生态及业的影响
互联网以独具魅力的文化特性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存、学习、思维等方式。离开网络,人类依然能够生存下去,但是有了网络,人类可以生活得更好。现在互联网在羌族地区也得到大力发展,网吧遍布羌区各县,年轻人大多都习惯了上网。互联网环境发展对羌族文化生态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1)互联网发展急速。2013年,阿坝州新建通信基站485个,新建光缆7546皮长公里,城区、乡镇、重点景区网络覆盖率达100%,国道覆盖率达95%,省道覆盖率达82%,WIFI热点超过339个。光网建设加快推进,宽带出口带宽扩展到100G,光网覆盖超过17.6万余户,县城宽带覆盖率100%,乡镇宽带覆盖率99%。至2015年,通信条件持续改善。新增通宽带行政村40个、宽带用户3万户,与主要省会城市同步创建全国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率先实现“全光网络”,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明显提升。组建中国铁塔阿坝州分公司。基本消除邮政服务空白乡镇。(2)网络文化信息资源丰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社会文化事业,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众传播媒介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使羌区各式各样的文化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差别的界限,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从羌区社会新闻到羌族历史文化,天气预报到旅游路线……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信息。(3)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的发展引发了文化的巨大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续存在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来得太迅速,致使原处农业文明的羌族传统文化对它的应对、衔接、包容发生了一些问题,导致了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另一方面,羌族统文化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中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却过多地侵入了传统文化本身,使得当今羌族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4)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熟悉互联网。羌族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来年老,加上其一直身处农村,又受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不熟悉互联网,很多根本无法操作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极度缺乏。
二、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问题
(1)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突出。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常常被置身于其中的老百姓所忽视,人们在急速追赶现代主流生活体系的同时,正在遗忘或破坏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一些有意识的保护也经常被阻挡。如何处理既尊重老百姓的价值选择,又科学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这是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课题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2)羌族文化受其有语言没文字的局限,其传承和延续显得尤为脆弱。“5•12大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10%,碉楼、古墓葬群、土陶等难以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损,严重影响了羌族文化的繁衍传承。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主要靠口授身传来传承。大量通晓羌族语言、文化、历史的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言人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遇难,给羌族文化重新繁衍,带来很大的难度,严重影响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何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也是本课题的技术难点之一。(3)羌族文化遗产存在小、散、远的特点,使得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难度及工作量大大增加。(4)保护方式比较单一。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这样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文化遗产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研究、传播和展示,从而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体系十分宽泛,包括数字记录、数字处理、虚拟遗产、数字再现、虚拟展示、数字修复、数字保存、数字管理、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等等。当前,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式较为单一,大量实践更多停留在数字记录层面上,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典型类别进行拍摄、录音等记录行为,缺乏深层次的处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
[2]周毓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
[4]张玉珍.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J].图书馆,2002(1).
[5]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唐辉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