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与人口相互作用之平衡点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不断地想方设法以求有限的土地不断地增产是急剧增长的人口的必然要求。欲求增产的途径之一就是发明制造化肥。而化学肥料的无节制使用以及高毒性农药的施用,总之,超量使用化肥和其他化学物质,则必然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地的严重污染与衰竭。土地作为污染物的缓冲和过滤器,而普遍使用农药、化肥的又一后果是把有害元素带进土壤中并在土壤中逐渐累积而成为新的污染源。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废弃物和垃圾、废渣、污水对土壤的倾注也是环境破坏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其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后果主要表现为大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从世界各国的实际状况来看,人口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其环境污染的程度一般都较为严重,而一些人口“过度”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区,情况则更为恶劣。可想而知,人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扩展,包括许多地区的工业、交通和休闲活动用地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压力。比如在美国,每年因城市化损失约40万hm2的农业用地,中国在1987-1992年因城镇建设损失约500万hm2的农业用地。土地退化、河流淤积和土壤污染,从酸雨到工业废弃物,都是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有着密切关系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农业土地削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居住区建造过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把有毒有害的废物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典型的一味利我的人口质量问题的直接体现。上述所有这些最终都会直接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受严重威胁。
一、环境破坏反作用于人口
环境破坏对人口的反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直接制约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大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增强了人类征服、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在从自然环境中攫取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的物欲也在不断膨胀,并以“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对自然界实行无节制的索取和任意的排放污染物,以至不知节度不能自制。然而,支撑数量庞大的人口的压力,又使已经进步的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成了一把双刃剑,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无节度的索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问题(物种减少、生物安全等)、臭氧层空洞、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等诸多环境危机。如此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环境质量的日益退化、大规模的环境灾难等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势必导致产生大量的环境难民以及恃强欺弱的生态侵略等新时代的新问题,致使众多的“人口”因此而丧生。另一方面,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使得尽管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仍能存活下去,但在这样污秽的环境里,究竟还能坚持多久?还能否长期保持作为人类之“人”的尊严否?追求一个生活较舒适的人类社会,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来自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身。人类迷信他们自己能够得到幸福。他们感受到的幸福有:舒适、安全、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心智的驰骋、知识的猎取、诗意的陶醉、精神的恬静以及身体的闲适等等。他们力图在人类环境中体现所有这一切。但是,人类绝大多数的现实生活却并不幸福。由于严重的环境问题,他们经常遭到莫名的疾病和死亡的袭击,成为生态侵略战争和环境灾难的牺牲品,人们充满了忧虑、痛苦和愚昧,又从愚昧中滋生出更多的忧虑和痛苦。最后,每个人可能只有在渴望着可以呼吸到清新、无害、健康的空气,喝到清澈、干净、卫生的水以及吃到足够、无毒、安全的粮食的困境中伴随着恐怖而莫明其妙地死去。如今,渴望着快乐、友情和舒适,急切地希冀着摆脱贫困、忧虑和痛苦,这就是人类当今的现实情况和真是写照。总而言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生境破坏、危害健康、粮食危机以及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等严重后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毋庸置疑,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大难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瓶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得以解决,人类社会将会消失于自然界的刹那瞬间。
二、环境与人口的协调行动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又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开发人类自身的智力资源,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7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当时称世界人口大会,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Conference)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第一次会议并通过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1984年,第二次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当时称国际人口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执行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的建议》,发表了《关于人口和发展的墨西哥城宣言》。1989年7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确定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的主题是“人口、持续经济增长和生态圈可承受限度内的发展。”会议制定了关于产妇、婴儿死亡率、教育、性别平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一整套20年目标。1994年9月,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开罗举行,18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并通过了《1994年人口与发展开罗文件》即《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确定了未来2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呼吁世界各国在人口与发展领域加强合作,为控制人口增长、刺激社会经济发展而共同努力。1999年6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执行5年来的情况的特别会议,会议主要审议《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的实施情况。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召开,189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强调为了我们今后的利益和我们后代的福祉,必须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200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在中国武汉举办,通过了《长江宣言》。2005年人口与发展国际援助研讨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并通过了《苏州宣言》,强调必须推进社会公正,发展应该惠及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思想的提出,人们对环境与人口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进行人口与环境的研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说明二者之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而是旨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适宜的人口与环境相协调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发展所需。其基本点一是强调人类应以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而非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二是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相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危及后代人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利。1972年6月5日至12日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所有的重要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唤起世人的觉醒,并讨论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环境行动计划》,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宣言》“前言强调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对于人的幸福和充分享受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本身而言,自然事物和人创造的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对于人的幸福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言承认世界人品的自然增长会不断给环境带来新的问题,但同时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善自然的能力在日益增强。”宣言同时指出,“在人口增长率或人口过分集中可能对环境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地区,或在人口密度过低可能妨碍人类环境改善和阻碍发展的地区,都应采取不损害基本人权和有关政府认为适当的人口政策。”国际社会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举行了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会议最后通过的《内罗毕全球环境状况宣言》指出:“环境、发展、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在城市地区内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已为人们所广泛认识。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并在区域内做到统一的办法,并强调这种相互关系,才能使环境无害化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同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强调:“在制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长期计划时,应适当考虑到自然系统须确有使有关人口的生存和居住的长期能力,同时认识到这种能力可能通过科学和技术加以提高。”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的指出:“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和倡导适当的人口政策。”《21世纪议程》第5章“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详细规定了三个方案,即发展和传播关于人口趋势和因素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的知识;拟订考虑到人口趋势和因素的综合性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在地方一级实施考虑到人口趋势和因素的综合性环境与发展方案。应特别加以强调的是:2002年8月26日-9月4日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峰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三、适度人口与适度消费
我们对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应是在对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等关系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二者关系的协调放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下进行,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因此,我们就需特别注重“适度人口”和“适度消费”。所谓适度人口是指达到最大经济目标或者经济效益时的人口条件,包括人口人口增长率、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这一思想近年来逐渐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衡量适度人口的目标逐渐从纯粹经济学的指标扩展到社会学领域以及环境指标上。正确的消费观能指导消费者采取正确、合理的消费行动。适度消费是建立在资源的有效览胜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使人们了解过度使用资源和对环境承载力造成的巨大压力等状况,使人们切实感受到日益逼近的环境危机,以树立适度消费之观念并掌握适度消费的相应途径。适度消费观的确立将指导公民采取恰当的行动,从而使得人类的资源消费量不超过资源的可得量,人类的活动也永远处于环境的最大承载量之下,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和谐社会的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类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取向的系统理念和战略思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理念各有侧重但互为一体。“资源节约型”强调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以获得环境资源使用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型”则强调将生产和消费等活动规划在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限度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手段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友好则是资源节约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当每一个人都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一种时尚时,整个社会就为适度消费提供了保障和后盾,反之,“适度消费”就是一句空话,是难以得到贯彻的。
四、结语
自然环境是孕育万物生长的基础,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物质保障。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口对环境的威胁和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向城市的集中。当然,人口迅速增长和向城市的集中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但绝不是说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更主要在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们无端浪费的生活方式等。所以,为了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为了共同美好的家园,我们须将国际环境保护的战略和国际环境法制用于重新评价国际及国内环境法律与政策,使人口的增长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以及适度的生产生活相协调,我们必须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通过不断积极的努力,调整人口与环境互相促进的友好共存关系,致力于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诚实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作者:史晓云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国际环境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