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索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保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分析
其实,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并不是一个问题,它是出生人口下降、年龄延长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发展中的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人口分布和性别也不是很合理均匀,中国老龄大潮快速来袭。因此养老和医疗保险立刻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矛盾,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减少
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中国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其中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预计在40年后,从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劳动力减少,用工短缺,导致工资水平上升,压力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多多
首先,中国进入“人口冬天”,高龄老年人口绝对数继续增长。在中国,60岁以上的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其次,空巢失独老人,无子女老年人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80岁以上老人、城乡空巢家庭以及农村留守老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劳力供给和养老资源同时减少会形成两荒:“用工荒”和“养老荒”。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第三,过去那种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现在年轻人不仅要面对高物价、高房价和孩子教育的压力,还要承受四个老人的养老压力,加之外出打工与经商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这不是唯一的养老出路。第四,老年人经济拮据和健康问题影响生活质量。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加之70%的老人或多或少健康都有问题,沉重药费负担和生活的拮据,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二、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保障
(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制度还不健全
老龄人口的增加、年轻人口的较少、巨大的养老保障负担,以及并不富裕的中国现实国情,无形中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压力,并且这个压力还在成倍增加中。大家都在意社保,其实更在意的是捆绑一起的综合医疗、住院医疗保险,一个手术就几万上十万人民币,生个大病动则几十万元。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捆绑一起的。人口老龄化衍生出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保障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发展社会供养,建立养老储备金,并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逐步扩大养老资金的统筹范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在农村应发展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养老金双轨制是社会不公平的特征之一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之多。“双轨制”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目前中国城镇职工按照工资的8%缴纳养老金并建立个人累积账户,雇主按工资总额20%缴纳养老金,由政府建立基本养老金统筹账户。但是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占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形成了养老金收支缺口。所以养老金关乎国运,牵涉民生。养老金并轨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三、养老方式
贫困、疾病和失能是老年阶段的三大风险,有一天我们老了,靠谁搀扶,靠谁赡养,靠谁救助,如何养老,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以家庭为核心的居家养老
由于老年人退休后主要依靠退休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收入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而消费集中在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和医疗保健费用。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空间。因此,家庭生活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多。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中,靠社区上门服务,为老年人送货、理发、家用维修、清洁、医疗护理等生活照料,即照顾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简单、最传统、最人性、最舒适、最容易为广大民众接受有效的养老方式。但居家老人失独后,如果发生意外不容易被他人及时发现,就可能贻误救治。但是,爱护、尊敬、孝道,使老年人绝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的方式有几代同堂的家庭,即老年人和子女同住,老年夫妇独居的空巢家庭或老年单身独居家庭。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
(二)养老机构
公立和民办的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安全的、专业的生活和医疗照料。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已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养老专业化服务队伍还很欠缺,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有照料,生病有人照顾,情感得到慰藉,养老机构就需要规范、完善和提高。养老服务的条件要不断改善,服务水平要逐步提高,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需求和挑战。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敬老爱老就是关爱每一个人。养老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社区活动
社会养老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的,不是靠他们自己年轻时存下的钱或房子,而是靠后来的年轻一代的生产劳动。要积极发展社会供养,建立养老储备金,并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逐步扩大养老资金的统筹范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养老应该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同一种退休制度,平等公平,没有差别。但养老需求与供给方面有巨大落差,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有利准入政策、规范养老行业发展标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与发展热情,迅速培育、壮大这一专业服务人员队伍,让老年人享受得起、享受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让老年人获得福利保障、权益均等、分配公平,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此,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重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作者:王小力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