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才助推乡村振兴问题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共识。从经济学的视角,在人才的发现、引进、培养、利用、流动及留住人才等诸环节进行研究,对人才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人才;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钱地人”就是乡村振兴的三大要素,而“人”是最大的拦路虎。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但是,就我国广大中西部农村而言,人口外流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县悦崃镇永丰村为例,全村户籍人口2264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口1165人,在家人口1099人,其中在家的16—65周岁健康有劳动能力345人,占户籍人口15%左右。因此,乡村振兴面临缺“人”困境,不仅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还缺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发力,其核心是人才振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渐成共识。本文仅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人才工作予以研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探讨。
1人才的发现: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
近几个月来,全国各地抢“人”大战,席卷全国,而天津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则独领风骚。表面上看,市场是公平的,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广大农村,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环境都很难与发达地区或城市抗衡。因此,作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应该积极应对,掌握人才特点,把握市场规律,破除城市“虹吸”效应下被动衰败的魔咒,吸引各种类人才回乡创业。
1.1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已渐入人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既然人才是资源,就必然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乡村振兴就是各种要素的不断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出水平的过程,即效率优先。
1.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目前,还很难对“人才”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才是适合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并在此领域、行业、岗位上为社会发展创造出较大价值和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不难看出,对人才的评价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很显然,“人才不等于学历加职称”、“人才不等于全才”,“有用”是人才的核心。就乡村振兴而言,只要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较大贡献,或者对振兴乡村有用的都是“人才”,包括产业振兴所需的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振兴所需的党政人才,也包括普通的农民技术工人等。俗话说:“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树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人才理念。
1.3人才效益最大化
根据乡村振兴要求,通过大走访、大排查,对本辖区人才资源进行科学普查,调查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找准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摸清本辖区人才资源家底,清理富余人员,盘活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经营人才。比如全国各地清理“吃空饷”行动,既是一个民心工程,也是盘活人才资源的有力举措。人才资源虽然有别于其它资源,但必然遵循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因此,追求效益无疑是人才工作的主线,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人才资源开发也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2人才的引进: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两只手”并重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髓。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探索人才引进机制。
2.1适用为主,急需优先根据市场规律,正确对待人才与需求的关系,引进培养适用人才。一是立足实际,适用为主。只要对乡村振兴有用的人才,就大开绿灯,不唯学历、年龄、身份,简化手续,“不设门槛”地引进来,营造一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氛围,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二是把握关键岗位,引进急缺人才。着眼乡村振兴实际,如产业振兴所需企业管理人才、相关产业专技人才等,实行定向引进,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浪费,从而提高人才效益。三是外引内挖,激发活力。辩证对待本地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走出“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误区。避免发生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要内外协调,激活人才市场,充分发挥人才效益。
2.2优化配置,调整结构根据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组织人事部门在选人用人中起主导作用的制度优势,调整人才结构,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组织需要,采取人事调动、公招考试遴选等,使人才在更合适的岗位,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比如,加强对“改非”领导的管理,挖掘“改非”领导的潜力,充实到后进村当支部书记,就是盘活人才资源的积极探索。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等政策。
3人才的培养:按需投资,降低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切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投在人身上的资本。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人才投资则面临“跳槽”等高风险,作为欠发达地区,就更应创新人才投资方式。3.1远近结合,慎重投资正确把握人才的长远发展与近期现实需求的关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人才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人才往往是现实急需的;隐性人才有一个成长空间,要有一个成长的舞台,允许其犯错误,甚至还要为其交“学费”。隐性人才是潜力股,需投资,要慎重。
3.2内挖潜力,追求实效农村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就是大批吃得苦、留得住的技能型、实用型的“田秀才”“土专家”。因此,要大力开发乡土人才,培养一批如农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家庭农场主等真正爱农村、懂农业、能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技人员。挖掘本土人才潜力,是降低人才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3.3多元投资,降低风险“谁投资,谁受益”。探索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企业、个人和社会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成立引进和培养各类紧缺、急需人才的专项基金。与高校、职业学校、中介机构合作,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训、短期集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网络营销等各类适用急需人才。
4人才的利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体现人才的价值,就是要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就必须有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
4.1慎重储备,及时利用人才资源是有时效期的,一定要走出人才储备的误区。人才储备的核心是思想是将一大批各学科各层次的佼佼者储备起来,随时候用。然而,人才是相对的,它受时空限制,具有时效性。在甲地不是中高级人才,在乙地可能是急需人才;过去是人才,现在不一定还是人才,反之亦然。货币是生息的,人才是贬值的,静止的人才如同埋在地下的矿藏,永远变不成资本。人才不用,等于资源闲置,是最大的浪费。4.2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用。不要在意其户籍,而要看重其实际身份。通过乡村振兴所需产业项目、急需岗位,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长期引进与短期租赁相结合,引进一批“两栖型”人才,让其有所为、重其酬,真正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比如,石柱县与西南大学已达十年的成功合作,被《光明日报》誉为县校合作“石柱模式”,就是对人才引进机制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5人才的流动:增强活力,资源共享
人挪活,树挪死。人才流动不是人才流失。适当的流动,能增强活力。
5.1人才流通,增强活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人才”是人才资源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只有加强人才市场流通,才能优化配置,“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达到人才资源与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让回流到农村居住的城市人口也应享有与农村居民同等的各项权利。从而增强社区的流动性和活力,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5.2资源共享,才尽其用树立人才资源社会拥有,全社会共享的新理念,人才流通不等于人才流失,是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有“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观念,以名誉教授,客座专家的名义聘请高级人才更名副其实,更切合实际。几个部门或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用活人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样既减轻了人才投资成本,又给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效益最大化原则。
6人才的留住:搭建平台,循环利用
留住人才,不是靠设置过多的准出门槛,而是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
6.1软硬兼施,搭建平台在“栽下梧桐树”的硬环境中求突破,在“浇灌梧桐树”的软环境上下功夫,才“自有凤凰来”,也才能留下“凤凰”。加强交通、网络、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扩大农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流转范围和流转权利,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使回流农村的人才安居乐业。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拓宽事业发展的空间,营造良好的爱才环境,让其绽放出美好的人生价值追求。
6.2加强培养,循环利用增加人才附加值,建立人才使用循环链。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建立以网络营销、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紧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年龄、学历、性别、阅历等不同结构,建立人才培养、消费、提升、再利用的循环链条,使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找到最佳舞台,实现人才集约化利用,杜绝人才浪费现象。
总之,乡村振兴要立足于“抢”人才,把人才引进来;以敏锐的目光,把本土人才挖出来。盘活存量人才,培养实用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各类人才。使人才的总量、质量逐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刘彦随.城市与乡村应融合互补加速建设“人的新农村”[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11).
[3]韩云勇.从经济学视角看人才[J].党员干部之友,2006,(03).
[4]王桂芳.缓解贫困地区人才匮乏问题的对策建议[J].山西政报,2010,(0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
[6]田振高.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人才效益最大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8).
作者:殷治琼 单位:中共石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