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高杏树经济林效益的技术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运用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旱坡地综合治理,营造生态防护林,提高水肥利用率,采取林草牧综合经营,科学管理,提高营林效益,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杏树经济林的效益。
关键词:黄土高原;杏树;效益;技术
杏树因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性,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栽培,作为先锋树种用于水土流失和风沙源治理,并且经济价值相对较高,能为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经济收入。由于沟多坡陡、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等立地条件的限制,林地经营经济效益低,农户收益不太理想。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杏树经济林基地,采取以集流节水为中心的杏树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通过实施径流整地、土壤管理、覆盖保墒、病虫害防治,采取杏树与粮、药、经济作物等混交配置,农林牧集约经营,是有效解决该地区植被恢复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采取径流林业整地,提高林地水分养分的利用率
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水资源缺乏,会使新造林苗木因缺乏水分和营养而出现根系初期生长不良,这样不仅影响造林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到树木后期的生长发育。采取径流林业整地措施可以在有限降雨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自然降雨利用率,改善林木生长的水分条件,提高林地质量。在造林预整地时常用的有效措施有:把缓坡地改造成水平阶或反坡梯田,采取平整、筑埂、深翻、培肥等有机旱作措施,以促进土壤涵养水分,增加有机质,提高保持水土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流域内的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改良措施,如在不同的坡面、缓坡、沟底、河滩等分别采取坡改梯、打坝拦洪淤地、修水平沟、挖鱼鳞坑、修渠集水等办法,使其更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提高林地肥水条件,营造经济价值较高的鲜食杏和仁用杏;陡坡地挖鱼鳞坑,坡面覆盖,防止冲涮,减少水分蒸发,聚积雨水,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狭窄沟底打谷坊,较宽沟底筑坝淤地。在进行整地施工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沟坡兼治,同步实施,按照从坡梁到沟底,从沟掌到沟口,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基本做到梁坡沟同步治理。杏树经济林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同时在回填土壤时加施适量的绿肥、有机肥、复合肥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由所选的杏树品种确定,鲜食杏多施一些,仁用杏、山杏少量施肥。
2合理运用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要彻底防治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坚持在蓄水保土保肥、提高土壤肥力上下功夫,根据当地的地理现状,在一些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平整土地、打地埂,利用自然降雨蓄水灌溉,这样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有效地利用自然降雨。通过解决灌溉措施发展高产高效的鲜食杏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生物措施,即林草措施,在陡坡地植树种草,采取杏树与其他树种草种相结合,通过植树种草,增加林草覆盖,营造涵养水源林。以乡土杏树品种为主,合理引用外来优质高产仁用杏树品种或其他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选择优质高效杏树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营造以山杏为主、其他灌木林为辅的混交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保护和利用并举,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行抗旱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通过深翻、培肥,合理平衡施肥,协调碳氮关系,以肥调水,改善水肥循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含水率,充分发挥土壤天然蓄水库的作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尽可能多地把降雨转变为地墒,把地墒转变为产量。林地肥水流失少,肥力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杏树果实品质就优,产量就高。
3采取多树种配合营造生态防护林,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在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生态脆弱,风沙大,气候寒冷,风沙、干旱、霜冻、冰雹四大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强沙尘暴和晚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对杏树的危害比较大,在黄土高原地区可利用深沟和陡坡等土地资源,种植山杏、柠条、玫瑰、沙棘、文冠果以及杨树、油松、槐树等树种,营造生态防护林,发挥这些树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抗寒抗旱、耐盐碱的特性,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灭病菌,平衡氧气,防风固沙,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营造防风固沙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适草,乔灌草相结合,保持区域生态多样性,多树种林分混交,既有利于病虫害防治,还可抵御风沙、暴雨、寒流等自然灾害。
4加强杏树采果后的秋季管理
杏树果实成熟较早,从果实采收后到休眠期这段时间较长。这段时间正是杏树树体营养积累、恢复树势的重要阶段。但通常农民往往忽略这段时间的管理,只重视春季的管理。抓住此期间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强修剪、施肥、除草、灭虫,可以促进树体营养恢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树木合理的生长、促进花芽的进一步分化,提高花芽的数量和质量,为来年的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杏树采果后的管理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4.1翻地、施肥、清园经过大量结果后,杏树消耗了大量营养,而卸果后又是花芽分化期,需要有树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要及时追施肥料,补充营养。一般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即土杂肥、厩肥、人畜粪等,配合氮磷钾三元素和微量元素。施肥方法可采取挖放射沟法或点状分布法。这段时间通常又是北方多雨季节,一般不用浇水,但要做好集水保墒措施。这几项作业可根据情况结合实施,以减少劳动量。杏树采果后还应除草、松土,全园进行1次中耕松土,一般中耕深度为10cm左右。在落叶前结合深耕施基肥,深度以20cm左右为宜。杏树采果后应及早施肥,尤其对树势较弱和当年结果较多的树,更应及时施肥,以弥补树体中养分的消耗。施1次速效肥,每株成龄杏树施尿素0.5kg或磷酸二铵0.75kg。也可进行叶面喷肥,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和0.2%的尿素混合液,以增加树体的营养积累,提高花芽的数量和质量。到8月下旬—10月初,深施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混合少量磷钾肥。一般五至六年生初结果树每株施农家肥30~50kg、过磷酸钙0.3~0.5kg;盛果期树每株施农家肥70~100kg、过磷酸钙0.5~1.0kg。施肥时深翻改土,填埋绿肥,这是为了丰富土壤有机质,绿肥含有氮磷钾及钙镁铜锌硼等多种元素,属于全价肥料。一般在秋季深翻改土,采用隔行深翻,深度为30~40cm,施用绿肥不易发生缺素症,可减少因营养不良和因缺乏微量元素所引起的抗逆性差、生长发育不良等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样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有利于杏树越冬,为来年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施肥后把园内的杂草、落叶、烂果、病虫果及时清理干净,深埋,以防病虫害和虫卵传播危害。
4.2修剪整形杏树采果后,树体仍在生长,为了下一年的丰产积累营养,所以要调整树体结构,合理控制营养生长,缓和树势,改善树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旺长枝拉枝开角,缓和树势,促进成花;对新梢进行二次摘心,促发分枝,培养结果枝组;对树冠内萌生的徒长枝,如果有生长空间的要采取摘心、扭梢等措施,控制其营养生长;如果没有生长空间的徒长枝要疏除。剪除树冠内的干枯枝、劈折枝、病虫枝、衰老枝、交叉枝、重叠枝、细弱枝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树体养分消耗,有效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以利于形成高质量的花芽。对结果后下垂的显著衰弱枝组,可进行适当短截,回缩复壮,缩剪到抬头枝或壮枝处。初结果的杏树生长势较强,对其上的直立枝,可采取撑、拉、拧、坠等方法,改变生长方向,促其结果;同时,对角度偏小的主侧枝,也要进行拉枝,使其角度达到70°左右,这样可缓和树势,改善树冠内的光照条件。以利于及早实现丰产。
4.3病虫害防治夏秋季是杏树病虫害多发季节,杏树采果后常会受到病虫的为害,会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来年花少,果少,产量低。应根据当地常发病虫情况,适时喷药防治,以保护叶片,增加树体营养积累。及时杀灭成虫,减少病虫繁殖,可减少来年越冬幼虫基数。所用的农药必须是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生物化学农药。杏树常发的病害有杏疔病、流胶病等,虫害有朝鲜球坚蜡蚧、蚜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蛾类等。可用20%的阿维菌素2500倍液喷洒防治蚜虫;喷2~3次2000~3000倍农抗120以防治天幕毛虫、舟星毛虫等。8—10月份,每隔15d左右喷布大生M—45、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液防治杏疔病、细菌性穿孔病等。如有病害发生,可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其他可用的生物菌剂有伊维菌素、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C型肉菌素、苦参碱、藜芦碱、烟碱、诱虫烯、苏云金杆菌等,使用时可根据当地农资市场供货商情况,咨询农林业技术人员,科学使用,提高效率。
5采取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效
增收杏树经济林栽植密度低,林地郁闭度相对较低,林冠下尚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林下可以间作矮杆粮食作物、牧草和中药材,利用林地内丰富的落叶、牧草等可以发展林下养殖。坚持农林牧协调发展,相互配套,实行集约经营,科学合理的轮作间作,优化要素配置,克服连作障碍,实现稳产稳收。采取林、草、牧、粮、药多种模式选择性间作,以草养畜,粪便还田,高效、综合和循环利用林地资源,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合理搭配生态防护林,实施山水田坡沟综合治理,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让植树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与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由单一林业向复合型农业结构发展,实现黄土高原上物阜民丰,山川秀美。只有因地制宜地加强旱坡地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营造生态防护林,抵御自然灾害,采取集约化经营,增产增效,把当前营林目标逐步引导到农民生活需求上来,才能实现长远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光世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