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华裔戏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坚持与妥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提要: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与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经历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以汉语言和中华传统文化为区分的群体性戏剧,到不断将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相杂糅,以更加开放和融合的姿态,逐步迈向主流成为大众戏剧。其在戏剧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是忠于中华民族的特质、反对同化主义,还是走向文化多样性,将不同文化进行结合与对话,成为美国的主流戏剧?一代代华裔剧作家在探索和实践中,在对艺术表现上的坚持和妥协中,华裔戏剧得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华裔戏剧;多元化;艺术表现
从1852年第一个华人剧团在美国旧金山剧院,用中文上演中国传统剧目起,到1988年黄哲伦凭借其代表作《蝴蝶君》,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的亚裔美国人。华裔戏剧在社群戏剧和大众戏剧的相互对立和影响中不断发展,创作主题和表演形式日趋丰富多样,诞生了众多优秀剧作家和经典剧作。华裔戏剧已经成为美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美国戏剧繁荣和充满活力的重要助推力。然而,华裔戏剧的正确走向和发展之路,是迎合主流观众,融入美国化的价值体系,还是保持民族特质,为华裔族群的身份和属性发声,争夺文化话语权,长期以来争鸣不断。但是众多华裔剧作家,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下,通过在艺术表现上的坚持和妥协,或激烈抗争、或巧妙迂回,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美国华裔族群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诉求,通过多样性的戏剧展示并实现美国华裔自我的存在。
1.华裔戏剧在美国的崛起与发展
华裔戏剧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中经历了社群主义、政治化和多元文化这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论是以中文或英文创作的戏剧作品,都配以大量的中国戏曲,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唐人街夜总会上演的“大杂烩表演”(Chop-SueyCircuit),这是一种以语言和民族文化为区分的群体性戏剧。尽管也曾出现了李玲爱等知名剧作家,其作品也对种族身份和文化价值观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关注,展现了离散族裔的跨文化特点。但这一时期的华裔戏剧基本上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观众以华人为主,其受众和影响力仅局限与局部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美国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兴起,以及诞生在美国的华人第二代的不断成长,受黑人戏剧的影响和激励,华裔戏剧开始向政治化靠拢,他们以美国华裔所遭受的边缘化为切入点,展现华人个体、家庭在社会中的处境和生存状况,以激进和颠覆的斗争方式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这一时期的华裔戏剧一改以往模式化的叙述,以写实的手法描述种族、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80年代前,虽然华裔戏剧不断呈现出崛起之势,但并没有一部作品真正的走进美国戏剧的主流,成为大众戏剧。而黄哲伦的出现,他的代表作《蝴蝶君》通过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的混搭,将东西方不同的艺术风格杂糅在一起,不仅实现了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和信心重塑,更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蝴蝶君》被公认为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黄哲伦本人也由此获得托尼奖。在此之后庄平、叶添祥、罗伯茨等一大批华裔剧作家和作品的不断涌现,他们在戏剧主题、戏剧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更加多样性和多元化,标志着华裔戏剧开始向多元文化发展。
2.华裔戏剧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2.1华裔戏剧的主题变迁
一代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程度较低,这一时期的华裔戏剧仍以传统中国戏曲为主,即便是用英文创作的剧目,也是将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移植或简单照搬过来。如李玲爱的《白蛇》和洪深的《已婚丈夫》,其作品主题也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为主;但随着华人融入美国社会的深入以及亚洲群体政治运动的兴起,受黑人戏剧影响,华裔戏剧在主题上开始向身份认同、种族矛盾、文化冲突和地位边缘化等方向发展,以强调中华文化自豪感和唤醒少数族裔意识的作品纷纷涌现,如华裔戏剧家赵建秀的《鸡笼中的唐人》和《龙年》,其作品中不仅刻画了勇敢坚强、正面积极的华裔形象,还对少数族裔的生存状态、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的华裔戏剧以美国梦、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主;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戏剧“文化多样性”情结的影响下,华裔戏剧的主题也更加多样性和多元化,开始向战争、艺术、生活与发展、全球化等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转向。今天,华裔戏剧与美国主流戏剧在主题上逐渐趋同,以开放和融合的姿态加入到美国戏剧的大家庭中,为充满活力的美国戏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2.2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叙事
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和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天然联系。因此中国叙事则成为华裔戏剧的显著艺术特点。大多数华裔戏剧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族裔性色彩,创作者试图将中国文化平等、仁爱、和谐、中庸等哲学思想传递给主流社会,但同时作为身处美国的离散族裔和边缘人,其必然也会受到西方语境的制约。一方面,一些华裔剧作家出于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诉求,他们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注入到作品之中,着力刻画出积极正面的华裔族群形象;而另一方面,出于迎合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凝视”心理,满足主流观众的“期待视野”,在部分华裔戏剧中,又过分夸大扭曲了中国的愚昧和落后,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在一定时期甚至占据了华裔戏剧的主流市场。总之,华裔族裔上的鲜明特点,与中国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为华裔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在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叙事成为当地华裔戏剧较为显著的艺术特点。
3.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下的华裔戏剧艺术之路
3.1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对中国元素的坚持
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其母体文化基因在美国社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与鸿沟,中国文化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文化差异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主流社会在对中华文明抱有偏见的同时,同样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窥视”心理。而美国文化的多元格局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又使得各族群能够在美国社会中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自由的表达出来。因此,不管华裔剧作家们愿不愿意对自己的身份或作品的属性进行定性和归类,他们在戏剧创作中却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将中国元素添加进去,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移植或挪用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经典戏曲,不仅能抒发华裔族群的本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华人观众群体引起共鸣,更能够借助东方神秘色彩和异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主流观众的注意,进而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表达政治诉求等诸多目的。无论出于何种愿景,华裔戏剧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元素的坚持和偏爱,都使他们的作品更加鲜明的族裔特色。例如华裔剧作家赵建秀在《唐老亚》中,通过讲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英雄故事,在激励和唤醒华裔年轻一代对母国文化认同的同时,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在这部中国元素贯穿始终的作品中,华人的形象被客观真实的呈现给观众,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和华裔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在汤婷婷的《女勇士》中,母亲对女主人公讲述的一个个中国故事,从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到为夫求情的蔡文姬,这些优秀中国女性的事迹,逐步唤醒了华裔女性的文化归属感和女权主义意识。作者利用对中国元素的改写,实现了其预设的话语功能,而讲述中国故事也成为汤婷婷作品鲜明的艺术特征。
3.2多元文化融合下杂糅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比于第一代华人对母国文化的依恋和难以割舍,第二代、第三代华裔族群则对真正成为“美国人”的身份更加渴求。由于社群戏剧的局限性,因此他们在戏剧创作中,基于对成功的渴望,同时更不希望被完完全全彻底的同化,因此进入主流,创作更加大众化的戏剧,成为这些华裔剧作家的必然选择。因此他们在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开始从东方向西方,从单一向杂糅转向。黄哲伦的戏剧就是华裔戏剧迈向主流的杰出代表,他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更在表演形式上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洋歌剧交替运用。这种东西合璧、如梦如幻、天马行空般的华裔族群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作品,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赏和认可。黄哲伦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土生土长在美国,深谙西方文化,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而他又从父辈那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对中国频繁的访问以及和中国各界人士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他对中国文化有着与普通美国人不一样的认知和体会。因此他在创作中,既在视觉和心理上能够满足美国大众对东方的窥视心理,又能够通过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戏曲、乐器、舞台设计等方面的精彩呈现,配合剧情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在今天的美国,更多的华裔戏剧创作者们,不断尝试更新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方式,如狂剧,利用短片、电影片段、幻灯片和音乐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表演,亚洲独立剧,采用木偶、玩偶和剪影的形式演出;华裔戏剧正在表现形式的坚持与妥协中不断发展和繁荣。
4.结语
戏剧是一种话语体系,它能够反映特定人群的文化、政治或身份诉求,华裔戏剧作为美国戏剧的组成部分,它必然通过不同的创作策略来为本族群争夺话语权。然而受社会语境的制约,一部戏剧作品能否真正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实现创作者的诉求。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同时,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一定的迂回和妥协策略是恰当和必要的。在戏剧创作中坚持“中国元素”,用符合美国主流观众审美趣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强华裔戏剧的话语功能和影响力,才能最终促进美国华裔戏剧的不断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51-57.
[2]吴冰.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J].国外文学,2001,(3):73-80.
[3]陈玉萍,裴星悦,徐再.戏剧舞台的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评《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J].戏剧之家,2016(03):15-16.
[4]徐颖果,王菲.中国戏剧对黄哲伦戏剧的艺术影响[J].名作欣赏,2012,(8):150-169.
[5]姜萌萌.从自我归化到自我探求———浅谈美国华裔戏剧的转型[J].国外文学,2006(01):115-120.
作者:高云燕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