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博物馆建筑符号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今社会,新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设计界倡导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融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为一体的新现代主义建筑,通过对其建筑符号分析,可以为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民族化、本土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设计史进行阅读与整理,以历史资料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为研究的背景进行调查,并阐述其研究意义。在第二部分中,对设计风格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新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界定,以便于对本次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上文现代设计手法的归纳与探究,对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进行总结,如经理性抽象过的白墙灰瓦、现代材料的结构等,通过理性的装饰原则、材料与技术两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新现代主义设计;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地域传统文化
引言
作为在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诞生的苏州博物馆,分析其建筑符号对中国本土化、地域化的研究有着指导意义。同时,这也对中国新现代主义设计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帮助。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走向了国际主义,减少主义的设计风格让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被忽略,城市面貌变得单调刻板。醒悟过来的人们重新反思,开始了对现代主义的攻击。之后的设计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延续——后现代主义与新现代主义。稍晚于后现代诞生的新现代主义通过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得以成熟、发展。九十年代之后,对国际主义的反思让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们希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日本现代设计的成功是结合日本传统手工艺,同样,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设计领域便受到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同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绝对主义和杂乱无章,作为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修正,新现代主义具有着折中性。比后现代主义理性,比现代主义注重传统地域文化,这使得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的设计作品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趋势。但现今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相关设计思想进行整理、分析,理论归纳与总结;并通过对苏州博物馆设计思想、精神内涵的探究,来对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符号进行分析,也希望能为中国现代设计中的民族化、本土化任务以及新现代主义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意义:对社会具有传承意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复兴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首要基本前提。本文希望通过对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在设计风格的创新与经典传统文化保护中存在的矛盾,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予以延续其应有的生命力。对行业具有引导意义:我国当代设计频繁使用传统元素,虽然将现代设计思想和传统元素结合是体现当代中式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法,但也要理性识别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存在的差异。本文意在通过研究新现代主义成功案例,具体分析,总结规律,为国内出现的不少只重视表面设计而缺少内涵精神的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也为环境艺术设计这一行业带来一些引导与帮助。对专业具有促进意义:我国设计领域中对新时期民族化、本土化的设计认识还不全面,期望通过本次的研究,为我国设计领域中对于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的地域传统文化设计研究提供帮助。同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掌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为设计的思考与实施提供依据。
二、相关理论研究
现代主义一直是现代设计流派中的主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衰退的局面下,涌现出的各种设计思潮和设计流派也都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颠覆、风格手法的背叛。当然,这些思潮与流派普遍没能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就算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更多也之只是停留在风格与形式的肤浅表面,无法深入触及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核。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发展、调整、改造与完善,如要探究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需要厘清其与诸多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提倡设计要与新的生产方式、技术相配合,倡导功能主义设计,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美学。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功能主义。2.实用、经济。3.非装饰性的简单几何造型;标准化;反装饰主义;中性色彩。提倡在颜色上采用黑色白色。但随着现代主义发展到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已经从个性鲜明沦为了一种固定的教条。造型简单、功能主义很容易成为枯燥与僵化、单调雷同,也会造成艺术性、文化性、传统性、人文关怀的缺乏,也缺乏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60年代“丰裕社会”诞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追求新颖、差异,这也就是其为何没有一个标准的规范,而是由不同风格、不同方法,含有不同文化倾向和美学趣味组成。相较于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着非理性主义的特征。作为对现代主义的颠覆、背叛,它在强调“颠覆”时,却没有注意“重建”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装饰主义。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具有着反装饰主义、减少主义的风格,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颠覆、背叛,则是提倡装饰性;2.折中的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式;3.娱乐性。后现代主义常常是采用各式历史风格,古典主义、巴洛克、文艺复兴,皆可使用,并且伴随着戏虐的、调侃的夸张手法,这与恢复、发展历史风格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内涵中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调侃与夸张,与当今时代需求有冲突,当它在世界大规模泛滥之际,也是趋于过时、走向衰弱的开始。
(三)新现代主义设计:1982年,詹克斯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新现代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在全世界的泛滥也引起了理论家们的批判,甚至宣称“后现代主义已经寿终正寝”。而在这种时刻诞生的新现代主义正是以一种折中的方式修正着现代主义。经过后现代主义的冲击,现代主义表现出了对早期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坚持,又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与文脉的重现并对艺术装饰、生态环境更多的关注。在技术方面,新现代主义提倡先进技术的运用,保持着技术与艺术的沟通。在装饰上,新现代主义善用材料质感与色彩等细腻、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对待传统历史上,相较于后现代主义的戏虐和夸张,新现代主义则是容纳和尊重的。新现代主义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时代需求提出重新重视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等观点,以修正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传统、民族、地域文化的漠视和滥用,以及对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漠视。正是因为符合当今的时代需求,90年代开始,新现代主义成为一种主流设计风格。
三、新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的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分析
贝聿铭于1999年在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融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为一体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走在馆内,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设计者真正想传达的苏州传统文化的韵味。没有直接使用古典园林中的符号,而是通过现代材料,带给人们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感觉。这种能够带来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内涵的现代设计,是一个优秀并值得学习的案例。苏州博物馆新馆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显示了我们对于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深入到了内在的程度,并且也能看出,当今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己经从过去单纯的仿古改变为意境的营造上,这一趋势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建立起中国本土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建筑符号,如叠山置石、白墙灰瓦以及其结构方式,主要通过现性的思想与材料技术进行表现,下面将从理性装饰原则与材料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性的装饰原则:新现代主义的装饰手法追随现代主义的原则,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表现,它提倡以抽象、几何、简洁、构成化进行装饰,善于运用材料肌理、质感的表现。而通过当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这种装饰手法表现得更加细腻、丰富和具有美感。设计中没有刻意、毫无章法的直接装饰,而是通过材料的质感和肌理来进行装饰,这样产生的效果含蓄、细腻、不张扬。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苏州作为一座园林之城,历代园林至今保有百十座,而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将是一座园林建筑。这座园林式的博物馆中,叠山置石是少不了的。贝聿铭却认为叠山置石在周边诸多园林已经做到极致,如果用传统手法,无法达到这些园林的效果,也不符合新馆的设计手法。老路不能走,则另辟蹊径。经过反复思考与推敲,贝聿铭采用石材切片加以排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庭院粉墙前以石片营造了一幅独特的中国山水画。同时在屋顶的设计中,是用现代几何形坡顶来表达错落有致、传统瓦片层层垒叠的江南传统屋顶,这是现代几何抽象化的产物。并且这种传统瓦片也是用刻有菱形网格的单层花岗岩所代替,它没有直接使用传统符号设计,而是一种更为理性的装饰原则。棱形“中国黑”拼接的线缝纹路四通八达,与几何形状的建筑群体共同烘托出具有现代主义严谨韵味的苏州园林建筑。而这一设计方案完美映照了贝聿铭提出的“精神上很中国,形式上很现代”的设计思路。贝聿铭通过使用新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对苏州传统文化中的叠山置石、白墙灰瓦这些地域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形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所特有的带有理性色彩与地域传统的建筑符号,对现代化、本土化设计的有机结合带来了启示性的帮助。
(二)材料与技术:建筑整体的颜色,材质,风格都决定着能不能与周围传统建筑相协调。苏州的传统建筑整体上是白墙灰瓦,为了以现代手法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地域特征符号,屋顶选用来自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花岗岩石“中国黑”,虽然在材料上与传统江南建筑不一样,但在颜色上保持了一致性。屋顶与下墙体边饰使用这种石材代替传统小青瓦。花岗岩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模块化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花岗岩的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其色泽黑中带灰,淋雨是黑的,天晴后又会呈灰色。整体屋面看似简单,其结构却极其复杂,依次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设计处理,保证自然光源的顺利引入。同时在设计中贝聿铭将苏州传统梁架结构进行提炼重构,寻求一种现代的结构方式,并且将精细典雅、通透明快的风格融入到设计以改正传统建筑在用材等方面的弊端。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结构,后期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保证了建筑的耐久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转化,苏州博物馆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符号。苏州建筑具有着“柔和、雅洁”的特征,同样,苏州博物馆通过其建筑符号的塑造,展现了“精、巧、雅”的形象,可以说苏州博物馆以现代设计手法对本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与运用,使其兼具了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特色。研究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对现代化、本土化设计的结合以及新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起着重要作用。总结新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发展,也作为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在其设计语境下诞生的设计作品对中国设计的地域化、本土化有着重要引导意义。贝聿铭先生通过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表现的新现代主义设计,所提倡的注重地域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今后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在设计中,需注重地域传统文化设计,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土文化中提取原创精华,从外来文化中洞察、吸收先进思想,将二者有机结合,并注重理性的装饰原则、材料与技术。这正是新时期中国设计师的努力方向。
作者:吕润丞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