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文论英译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宇文所安是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翻译而蜚声西方学界的翻译家,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他通过对《文赋》英译本中字词、句调精神以及修辞这三个层面的诗学翻译手法,向西方世界英语读者重构了《文赋》中蕴含的诗学内涵以及再现了中国古典文论的诗性特质。
关键词:宇文所安;《文赋》;诗学翻译
一、引言
普遍意义而言,中国文论包括古代文论以及现当代文论两个范畴。有学者认为,中国文论的外译阶段应当首先考虑古代文论。与中国现当代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不仅发达成熟、意蕴深厚、博大精深,而且具有一种与泛希腊-罗马-基督教的西方历史文明圈迥然不同且极其鲜明的华夏气质,整个文论体系包含了中国古代文人非常深刻的美学观、宇宙观和诗学观。从中国文学思想开端孔子提出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到中国早期传统文学文本思想中孟子的“知言”,从“诗言志,歌咏言”到《易经》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从刘勰的“风骨”“神思”到司空图的“意境”,这些对中国古代文论基本特征高度凝练的概括,在世界文学诸多体系中别具一格。叶维廉曾谈到中国古代文论的表述类似于禅宗以“春来草自青”来表述佛法[1]。中国古代文论中字面看似简单的表达,实则蕴含着诸多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像“风骨”“隐秀”这样的关键概念,“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方式以及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高度凝练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形成规则和基本特征[2]。回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历程,一个个关键的概念及术语,都具有“钻石般的密度”,因其发展的根基源系古代文论思想家与批评家的整个思想体系。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尤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翻译蜚声西方汉学界。他于1992年出版的《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中译书名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被列为哈佛大学的权威教程,并被誉为“继理雅各(JamesLegge)”、华兹生(BurtonWatson)、康达维(DavidR.Knechtges)之后,中国经典又一次规模盛大的西方旅行”[3]。他本人也认为,要复活中国文论传统就是要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4]。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这部著作中译版序言里欣喜地表示,经过多年寻觅,终于找到一条可以突破中西文论体系,在互动中通过“双向阐发”而产生新思想,新建构的门径。身为一名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从西方文论这一异域的语境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视点和观察角度,并从庐山之外来重新审视和翻译久为人熟知的中国古代文论。他在对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作出双向阐释的过程中,引发出一种中西与古今的双重互动。同时在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细致地解读与英译过程中,也将自身对中国文学思想的精读经验融入其中。这部文论研究的英译著作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论双向阐发、互见、互识、互相照亮的极佳范例[5]。下面主要以宇文所安《文赋》的英译为例,论述其译介中国古典文论的诗学翻译思想。
二、《文赋》———作为诗学语言的文学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早系统地阐述文学创作及其规律的经典文学理论作品。钱钟书曾言:“《文赋》非赋文也,乃赋作文也”[6]。其所论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启刘勰《文心雕龙》,以辩证的观点,采用赋的形式细致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可谓是一篇写作本体论的经典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7]。陆机根据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创造了骈文体式,以写作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为中心,揭示了文章生成的规律、写作构思、行文布局的乐趣,文体风格与写作技巧、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创新等,对文学创作的诸多方面均作了精微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赋》辞韵并佳、铺采华美,是骈丽典整的文学作品,又兼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重要文论佳作。因此,它既是文学理论也是文学作品。
三、宇文所安《文赋》的诗学翻译
《文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理论性与文学性并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审美或诗学功能,文学的语言形式属于诗学语言。这也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语言形式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文赋》一般被看作“文论”,而非“文学宣言”[8]。与诗学语言对应的是信息语言,两者差异在于其交际目的不同。Cameron认为,诗学语言与非诗学语言的主要差异在于语言运用的目的,而不是语言运用其本身。诗学语言的目的就是虚拟现实[9]。Jakobson指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某一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也就是文学自身最根本的差异和特性所在[10]。《文赋》独有的诗性特征和美学功能处处彰显着原作者的独创性和个性。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尝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宇文所安《文赋》的诗学翻译是如何再现和重构原文的诗学思想和诗性特质的。
1.辨义与辨异:字词层面的诗学翻译《文赋》作为一部中国早期古典诗学理论著作,其主要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独特用词。宇文所安在翻译时指出,“不注意《文赋》的独特用词,就无法理解《文赋》,而要理解其用词,就需要追溯其绵长的注疏传统。我首先逐段翻译原文,每翻译一段我将详细讨论该段出现的字词”[11]。这句话表明译者充分意识到,辨义为翻译过程之中关键所在,古代文论著作的英译尤为如此。意义的表达需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上。中国古代诗学文论作品不论从语言文字、诗学还是意义和艺术等层面,与一般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本都有诸多不同之处。在历经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历史演变后,中国语言汉字的语义和表达方式已实现了较大的历时性变化。而对于古代文论作品,由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创作年代的久远,我国已形成一个“传—注—疏”的学术传统,历代学者和文人往往都会对各作品进行注疏与勘校,以达到真正理解原文论典籍的含义。现代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从符号学的角度高度概括性地将翻译分成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意指在同一种语言中,运用语言符号去诠释另一些语言符号。比如表达方式、措辞的改变,也就是“rewording”;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双语翻译;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主要是指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者之间的意义传递,既包括用非符号语言系统去诠释语言符号系统,也包括用语言符号系统解释非语言符号系统[12]。对于《文赋》篇,字词层面辨义的关键在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已历经转变,以雅氏之观点来看,辨义层面主要为语内翻译。《文赋》的英译包括了原语从语内到语际的翻译过程,其中辨义为语内翻译的核心环节。下面,以几则英译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下划线为笔者添加)。
2.句调精神层面的诗学翻译《文赋》为西晋陆机创作的一篇文艺理论作品,原文文字优美,作者以细密详尽的铺述对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细腻地描摹,将文学创作过程的各种情景十分生动真切地展示出来。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文中采用以物抒情的抒情方式、精炼规整的句式,语言形式整齐。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句型为主,但为了求得变化,也有三、五言甚至七、九言等句型。《文赋》原文言简意赅,信息含量密集,全文几乎都以四言或六言对句组成,非常精细工致,文中的一些语句千古传诵,并且已成为文学领域中的名言警句,直至今天依然闪耀其灼灼光华。
3.修辞层面的诗学翻译排比铺陈的修辞技巧可谓是《文赋》最主要的特色。它繁笔铺陈的手法,往往对所描述事物进行全方面的形容。四、结语对于这样一部富有诗学特色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宇文所安在向英语世界译介《文赋》的过程中,通过字词、句调精神以及修辞这三个层面的诗学翻译向西方读者阐释了《文赋》中蕴含的文学理论思想,再现了原文的磅礴之势以及重构了中国古典文论《文赋》的诗性气息和诗学内涵。
参考文献:
[1]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9.[2]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2007(1):13-17.
[3]胡晓明.远行回家的中国经典[N].文汇报,2003-04-03.
[4]张宏生.访哈佛大学东亚系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J].文学遗产,1998(1):111-119.
[5]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06.
[7]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
[8]路雪莹.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与陆机《文赋》[J].国际汉学,2014(1):173.
作者:岳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