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析中美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范文

探析中美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中美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析中美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

摘要:中美高中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六点差异分别是:应试能力与合格公民、科学主义与多元智能、求同与求异、高阶思维与知识广博、严厉与自由平等、竞争意识与合作分享。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美高中;差异;合格公民

一、应试能力与合格

公民教育方针体制必然脱离不了历史和社会体制而独立存在。中国现代教育总的来说功利性太强,这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及高考选拔标准决定了成绩是评判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而社会的用人体制也是“重学历、轻能力”,通常能考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将来的发展空间。由于优质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中国人愿意把高考比喻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应试能力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除了高考学科,只有少得可怜的体育课和音乐课,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时间非常少,父母也不需要他们承担任何家务。中学教育与大学、与社会的严重脱节,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学习的“苦行僧”,毫无学习兴趣可言。美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合格公民,这主要是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影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等观点,[1]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模式。他还提出合格公民的两个基本要素:富有个性精神和合作精神。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对大学的教育目标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大学教育是教会人们应如何去适应别人,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影响他人,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与任何团体的人相处,他都能够融洽自然;与任何人交往,他都能有共同之处。他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纽曼所描述的恰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两位教育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而非知识积累方面。在美国,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是宽容、尊重和合作精神等,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美两国在教育过程中对实用学科与人文学侧重点的不同,反应的是教育领域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认识:教育究竟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要把人培养成会劳动的机器。我们并不主张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看成是不可调和的完全对立的两极,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中孕育了现代科学的种子。[2]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二者也不可偏废,科学教育意在帮助学生寻求真知,而人文教育则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光明。只有有了人文精神的导航和护航,科学的发展才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核心价值。

二、科学主义与多元智能

到了近现代,中国在科学领域几乎全盘接收了牛顿的机械经典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人文方面引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而在生产领域则受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影响甚深。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为了尽快赶超英美,中国极度重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整个社会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物质的追求欲望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进而产生了凌驾各种宗教之上的“科学主义”。在这种模式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经济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大。与之对应的是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和他所领导的团队逐渐完善了这一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共分成了9种不同类型,分别是: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精神和存在智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假设,至少对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课程设置方面,丰富的课程资源及选课制、走班制等形式,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升学及兴趣爱好等需求。例如,高中在课程上设置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又分为应用技术、商业教育、家庭与消费三个方面)、英语、视觉与表演艺术(又分为美术、音乐、舞台剧三个方面)、国际语言、数学、身体与健康、驾驶、科学、社会科学等九大领域外加特殊教育,分必修选修近150门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不应以单一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多角度,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智能。[3]

三、求同与求异

求同与求异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是接收、传承还是质疑、创新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理念中,最注重的是培养严格严谨的治学精神。中国人尊重知识,崇拜读书,对知名学者及其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始终都处于一种全盘接受、继承的神圣心理之中。[4]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标准化考试,寻求答案的准确和唯一。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通常在讲台前权威、严肃地讲授知识和监督学生,“讲、练、考”是保证学生获得高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结构严谨、态度严肃、学习效率高,但同时也使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不能提出突破性、创造性的问题。[5]相比之下,美国更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专家学者,敢于挑战权威,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拓展式、创造式的,而不是被动承继式的。苹果品牌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曾经有一个学生问他:“我怎么能像你一样?我怎么才能成为你那样的人?”乔布斯给出了一个著名的回答说:“另类思维!”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正是人的千差万别才构成了整个人类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教育事业与制造业不同,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生产,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让每个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潜能、建立起自信、在不同领域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美国教育的真谛。纽约史蒂文斯中学校长张洁女士说: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活动,对有关政治、宗教、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的很多问题禁止教师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要鼓励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不许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在考试的时候,考核的重点也不是表现分析能力的高低,要看其分析答案自身的合理性。

四、高阶思维与知识广博

中国高中各学科知识总体向纵深发展,即所讲授的知识面并不宽,但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都挖掘得很深。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一些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均很高。而美国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的广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如前所述,所开科目特别多;第二,各个科目内容从教材到教师,力求将各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第三,强调“从做中学”,尤其是科学学科,课堂上都会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五、严厉与自由平等

纪律、批评、惩罚仍然是中国父母及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2011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虎妈战歌”啸动美国教育理念》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耶鲁大学教授“虎妈”蔡美儿教女的三大“成功经验”:一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二是,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三是,坚信小孩子不明是非,需要父母指引。“虎妈”顶尖高知的身份以及两个女儿在“悍母”式教养下的优异表现,对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孩子的“民主”“仁爱”理念形成了“悍然的挑战”。中国的很多教师也仍然信奉“严师出高徒”。严格的管理对学生掌握知识及考试技能很有效果,但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而一味地谴责和批评只会增加学生的自卑心理。美国的学校很重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课堂上几乎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即便也会有学生调皮,或回答不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多地也是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堂氛围自由、宽松,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甚至辩论。他们认为自信心和创造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当然,在这种模式下,美国的很多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很容易走向平庸和迷茫。也许中美两国在学生管理方面都走了极端,我们还是相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严厉与惩罚不应成为抹杀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刽子手。

六、竞争意识与合作分享

受传统科举制度、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人均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经济改革浪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凡事喜欢与别人“比”。学生在学习时与别人比,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与别的老师比,班主任在代班时与别的班级比,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鼓励学生有竞争意识。“比”的思想确实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让中国人保守,不易与人合作。而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很看重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这也说明了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合作的重要性。美国高中教育时时处处渗透着这种合作分享的教育理念。世界文学课堂上围绕一个主题每个学生积极进言献策;理化生等科学课堂上的分组实验,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相同学科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分享交流自己的创新实验……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国都对基础教育很重视,但在高中教育理念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中国的教育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缺少质疑精神、冒险精神与批判精神等,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等培养。美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国骥.美国教育理念之探析——赴美考察笔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6).

[2]沙莉.美国名校教育理念特色巡礼[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3]易兴霞.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评价体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4]张艳,黄吟.浅论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与冲突——以谭恩美小说为例[J].作家,2010(08).

[5]李思静.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张晓顺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