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评论的语言特征与读者接受困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求学》2008年第19期
摘要:文学评论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言,意义重大,但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却备受冷遇。有诸方面原因,读者对其语言的隔阂是其一。文学评论的困境,对我们创作和阅读的主客体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群策群力。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它是文学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能力,也帮助文学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理解并诠释一个时代。因此,可以说,它在我们的文学阅读活动中,作用甚大。但在现实中,却远离了读者的视野,形成了读者接受的困境。“文学评论最根本的服务对象,读者正在流失。”[1]文学评论书籍虽数量巨大,但多被束之高阁,多年来无人问津,借阅率趋近为0,成为了读者们所遗忘的对象。而富讽刺意味的是,同为文学类书籍的文学作品,却读者甚多,借阅率高,往往成为图书馆各类书籍中借阅率最高,乃至借阅量最大的类别。这种异常的读者接受现象,反映了当前文学教育和文学评论写作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文学评论语言特征方面的问题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它是造成图书馆文学评论书籍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下面,对此进行剖析。
一、语言具有抽象性,缺乏形象性,不够具体、生动
虽然文学作品的语言具形象性,但以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评论的语言却是抽象性的,缺乏形象性,因而不够具体、生动,它是由文学评论的思维过程和内容决定的。文学评论的任务决定了它需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必然编码,产生抽象性语言。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语言的抽象性。再者,文学评论是学术性的,具有抽象性,必然要用抽象性语言进行表达。如任瑜的《爱比恶更强大———读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当然,《白雪乌鸦》中对时代的“复原”并不是为了追寻式还原一个所谓的“历史真相”,它更多的是为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展开营造一个坚固可靠的叙事框架,从而更加真切全面地呈现那个时代处于死亡阴影中的普通人和他们的生存情态,因为这才是迟子建所真正关注的。这段对作品《白雪乌鸦》中的历史场景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其在故事叙述中的作用,属抽象性文字。“复原”、“历史真相”等等,是作者在用概念来说理。所谓“复原”是对过去的历史时代的回忆,“历史真相”则指当时真实的历史事实。句子“它更多的是为人物的塑造--叙事框架”,则是判断,分析指出作品中对历史的还原,是为对故事的叙写提供结构性场景,也用的是抽象思维。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现实,表达情感,语言是具体而生动的。读者依靠自己的感性经验即可以欣赏,过程是轻松的,自然的。而文学评论的语言是抽象性的,理论性强,阅读的过程需要用理性思维进行思索分析,所以整个过程可谓是沉重的脑力劳动。对文学书籍的阅读,除了专业阅读外,一般的读者大多抱娱乐休闲的态度。与其出发点相对应,希望阅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对文学评论的阅读,显然有违大多数读者的初衷。
二、语言理论性强,重逻辑分析,凝练,不易理解
对文学评论而言,其理论基础是文学理论,也即运用的工具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重在对文学做逻辑的研究。因此,这种文字本身是难以理解的。而文学理论又纷繁复杂,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我们进行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如进入20世纪后,文学理论领域盛况空前,一系列文学流派此起彼伏,如注重文本形式的就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等。内容深奥,理解尚且不易,流派又多,一般的读者是无法一一掌握的,更不用说阅读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文学评论了。就文学理论而言,除了文学专业的读者,其他读者是较少接触的。而文学专业的读者,也仅是有所接触。其为应对考试之类的需要而作简单机械的了解,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他们也是难以读懂以此为工具的文学评论的。文学评论以文学现象作为对象,包括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文学现象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欣赏性强。而文学评论则要剖开艺术的表象,在这纷繁芜杂的形象下面,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利用有关文学原理,对纷繁的文学表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这本身是十分艰辛的过程。此过程的文字表述,当然也逻辑性强,难以理解。如姚晓雪的文学评论《刘震云论》。作者从刘震云诸小说,如《塔铺》《头人》《一地鸡毛》等作品所叙写的众多故事的表象中,一层一层地深入,揭示出其蕴含的内在文化实质,逻辑性强,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一般的读者缺乏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对如此抽丝剥茧式的逻辑分析,也是缺乏准备的。文学评论的语言凝练。“学术文章要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果”,[2]必须用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内在规律的真,做到唯一,不多一字。一般而言,文学评论的内容艰深,一个学术论题的完整论述,需要用周密而细致的文字表达,因而其语言的内容含量异常丰富。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无比丰富的内容,文字职责承担沉重,如非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难以卒读的。如龚自强的文学评论《“小说的哲学化”之闪耀与暗淡——余华<难逃劫数>叙事解读兼论先锋小说之命运》中,内容不提,光标题就体现出凝练的特点,乍看难以理解。因为寥寥言语,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容。“小说的哲学化”,指余华的作品主动追求哲理性,作为先锋文学,显得高深、深刻,直抵生存的尖锐障碍,有着难以言喻的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存在的深入探查,对人性的透彻开掘。也正因如此,使得其如彗星般闪耀于当代小说的太空,这就是“闪耀”的由来。但“小说的哲学化”毕竟作为新鲜事物,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意味着孤独、寂寞,乏人理解,所以说是“暗淡”的。
三、语言无艺术加工,质朴,缺乏欣赏性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对语言有一定的审美要求,要做到语言优美,具欣赏性。因此,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而文学评论则相反。文学评论作为社会科学,内容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本质的。因此,反映其内容的语言也应该是质朴的,不能有任何的虚假、浮夸,更不能重复、多余。作为科学,文学评论的语言也必须是准确的,无任何歧义。作为保证,必须依照语法规则进行叙述,也一般是用直叙,而绝不能用夸张、通感和暗示等诸种文学修辞手法,以免造成语言曲折隐晦、模棱含糊、似是而非。比如玄幻、穿越和魔幻小说,作为超现实文学,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文中,为追求其艺术性,本身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是琳琅满目的。而作为对其进行文学批评的文学评论,却是朴素的,如闫海田的《当下小说“情节荒诞”与“消极实写”的两极倾向———关于“穿越”、“魔幻”及“非虚构”现象的思考》。通篇进行说理、议论,语言朴素、简练,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修饰,如其中的这一段:从本质上讲,只要是文学,就无法逃避“虚构”的命运。所以,“非虚构”所倡导的正确内涵应该不是否定文学的“虚构”本身,它应该与“细节真实”一样,是强调作家在刻写时的认真与小心,体现的是他们在虚构时对想象的克制,本质上也就是对文学想象的一种约束而已。此段只有朴素的抽象判断,论述了所谓“非虚构”的本质。简单明了,不加修饰,没有用到任何积极修辞手法,无艺术性而言。当代读者,在审美价值观方面具有功利化和媚俗化倾向。认为流行的、时尚的就是美的。在文艺方面,轻视艺术内涵,拒绝价值判断,文字质朴而内容丰富的文学艺术受到疏远,而华丽的词藻,矫情的语言则受到追捧。自然,重学术性,轻艺术性的文学评论遇冷,缺乏读者。文学评论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言,意义重大,目前面临不被读者认可的困境,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群策群力。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审美教育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军.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4,(7):39
[2]李桃,陈永杰,金艳君.学术论文的语言必须“文约而事丰”[J]情报科学,2002,20(8):894
作者:周登宇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