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愈发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得到广泛关注。文章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广州市及国内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渗透着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赋予了文化更加丰富的特征,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成为新常态。同时,技术的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孕育而生,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一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一国提升自我“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而且正在演化为各国的产业实体。在文化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追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既有一般行业的产业共性,也有科普知识、传承文化,激发大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特殊性。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文化产业自身实力的增强,提升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外溢效应,通从而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以其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得到快速壮大,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文化市场异常活跃。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24.5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913.28亿元,占全市GDP的5.05%,文化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广州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综合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了解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找出影响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就此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促进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的不足,难以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采取直接评价法。因此,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往往成为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方法,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也能够找出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由于研究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时目标及决定要素的差异,在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也有所不同。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五种。一是以宋彦麟(2006)、李宜春(2006)、祁述裕(2004)、毕小青、王代力(2009)为代表,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或者改进的模型为基础构建文化产业评价体系。钻石模型或改进模型为基础并没有突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本身的结构模型,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和目标性有待遇进一步研究。二是以朱小娟(2001)为代表学者采取份额分析方法,通过市场相关份额等为评价指标直接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层次分析法过度强调市场份额来衡量竞争力,过于简单绝对化,难以概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三是以花建(2005)、王颖(2007)为代表应用层次分析法,花建构建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等要素评价体系,而王颖采取3×3模型构建19个产业能力指标体系等都是产业不同层次能力的表现。层次分析法能力体系的构建只是单纯的把潜在的竞争能力与其决定性因素简单的线性分析,难以紧密联系一起。四是以徐萍(2006)为代表,通过潜在和现在竞争力混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规模、效率、效益需求基础等17项指标为基础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混合的分析法虽然在分析上全面把握竞争力评价,但相关的指标体系可能会存在不合理的效应。五是以赵彦云(2006)、李卫强(2012)为代表,从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环境的角度来评价,从市场、人才、政府、消费、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所涉及领域都囊括其中。但相关竞争机制的构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尽管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国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使用间接评价法时,指标的选取缺少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科学依据,而被普遍使用的波特钻石模型,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假说。同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过于宽泛,相关评价机制并不成熟,造成评价的不严密。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指标体系构建结合国内学者对相关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科学性、指导性、层次性、可定量化等原则,并考虑政策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得等,综合借鉴赵彦云、李卫国、毕小青的相关研究建立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由6大主要因子,15个影响因素,36个具体指标构成。
(二)变量说明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主要从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市场收益、文化产出、文化资源与设施、文化创新与人才等六个方面。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并没有把政府纳入其中,主要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的是外部效应,而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根据《2016年广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数据的可得而形成36个指标。
四、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用几个因子去描述相关指标和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就少数几个因素来挖掘原资料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测度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在对比权重大小后得出因子的具体影响力大小。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由于城市之间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本文在参考毕小青《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数据处理方法,选取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文化统计年鉴,及各市2016年统计年鉴、文化统计概览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庆、武汉和广州的数据排成一个36×8的矩阵,并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首先通过SPSS19.0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对系数矩阵进行KAO检验,得出KAO=7.86,说明所选择的相关系数关联性较大,适合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通过6个相关系数矩阵得出特征值、特征向量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见表3),得出相关因子对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小。根据计算得出6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68%可以看出,6个因子已经反映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评价体系中选择6个主因子可以代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36指标。由表3可知,通过旋转后的载荷因子分析后,在第一个主因子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施工项目数有较大载荷,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0.95;在第二个主因子中,电影观影人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书册文献外借册数都有较大载荷,超过0.5;第三个主因子中,电影票房总收入、文化艺术表演收入有较大载荷;第四个主因子中,报纸总印刷数、电视播出时长、文化艺术表演团演出场次有较大载荷,超过0.8;第五个主因子中,电影院数量、美术馆数量、艺术表演团、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有较大载荷;第六个因子中,文化创意与设计项目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副高级以上人数均有较大载荷。通过所选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庆、武汉等7个主要城市作为比较对象,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广州与之做比较。根据主要城市因子分析结构可知,广州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在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处于前列。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较为均衡,除去市场收益排名第五位外,在文化实力上排名第三位,公共文化消费排名第三位,文化产出排名第二位,文化资源与设施排名第三位,文化创新与人才排名第二位。综上所述,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在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还是比较强。在6个主要因子中,广州文化产出、文化创新与人才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文化资源与设施虽然仅排名在北京、上海之后,但在得分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市场收益排在8个主要城市的第五位,是制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市场收益、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文化资源与设施等因素的支撑,巩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与人才,提升广州文化产业整理竞争力,推动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五、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国际文化枢纽城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聚焦“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战略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增强文化自信,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驱动与跨界融合,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文化交往,扩大文化产品消费,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提升全球文化资源配置能力,擦亮“广州文化”品牌,将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枢纽城市。
(二)推动文化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优先向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保值增值。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演出场所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通过PPP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
(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商业模式互联网化。大力支持“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利用互联网整合开发资源。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文化创意企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鼓励传统文化创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不断探索新型贸易和供应链模式。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向状元谷、云埔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园区及平台集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实施新媒体营销,实现虚拟网络营销全覆盖。
(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平台,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文化产业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广州成为国内甚至全球文化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培育地;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大文化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交易,引进和培育具有深厚行业背景和社会公信度的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为产权交易、产品展示、贸易提供成熟的全方位服务,全面实现文化市场各要素、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共享;建立文化贸易发展平台,围绕文化交易、服务供给、要素支撑等重点方向,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动跨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卫强.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3).
[2]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3]杨凤,欧阳博强,侯元元.基于因子分析的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师,2014(09).
[4]周锦,闻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2(02).
[5]杨晓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6(03).
[6]秦瑞英.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3(04).
[7]毕小青,王代丽.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企业经济,2009(09).
[8]花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02).
[9]毕小青,王代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与分析方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10]毕小青,王代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
[11]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
[12]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13]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14]戴钰.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3(04).
[15]徐咏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毛必文 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