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2期
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被党和国家重视,加快发展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而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为前提,通过提升意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
一.校园生态文明的自身环境建设
学校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细胞,以它特有的存在形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学校的环境建设跟社会整体不可分割。在我们日常评比中,譬如花园式学校,文明教育,绿色学校,卫生达标学校都把学校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硬件建设的亮点隆重推出。几年来,校园建设确实上了新台阶,农村山区最漂亮的建筑往往是学校,但学校的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建筑的美观漂亮,那点缀期间的花坛、树木、假山、草坪也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在绿色丛中竖起一些金属牌,写上一些环保标语,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环保,或在醒目处竖起为环保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塑像,鼓励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如此等等无不创造一种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氛围,令师生在经常性的绿色熏陶中达到尊重环境、热爱家园的目的。
二.校园生态文明的课堂渗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他们根据各科的教育内容和学生想获得更多环保信息的追求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有效的趣味教学方法,恰当地加强环境德育知识的渗透。譬如文史类,通过描述奇妙景色来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讲述身边的自然景观以及动物保护的情况,讲述自然的历史变迁,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增强现场感,引导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在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进行化学物质存在的两面性教育,植物、动物和环境,空气、水的污染,沼气的开发使用,物理中的能源和资源开发使用,以及人的生理现象与环境污染关系等等专题教学;有趣的是数学课中也在利用各种数学趣味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的和谐性。这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环境,认识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环境与人那种唇齿相依的和谐关系,学习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的知识,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积累丰富的环保知识,从小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科学观,体现了课堂环保教育的成果。
三.校园生态文明的活动构建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环保活动作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丰富内容和形式,也令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譬如植树养树、废物利用、环保科技活动、社会环境调查等等活动。环保活动其广泛性为青少年搭起了展示自己对环保深度理解的平台。学生对周围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兴趣是他们贴近环保活动的一剂良药。通过编辑环保宣传橱窗,他们在搜集有关环保资料时受到震撼;通过呵护花草名木,他们与生态环境进行近距离接触;通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他们精心设计,动员大家一起行动,把环保教育做到学生心里;通过课堂实验活动,他们感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了解物质存在的两重性,懂得如何去取舍。
四.校园生态文明的创新追求
学校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阵地,是人生投身社会大熔炉的基础准备。环境知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在学校阶段理应基本建立。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需要在青少年中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落实,使他们进入社会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赶超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圆一个中国梦。环境教育的创新也如同其它门类的创新一样需要在学生时代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例如各地在中小学生开展的环保科技创新活动中,结出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不胜枚举。这些教育成果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闪烁了青少年的环保理念和科技创新的统一。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当务之急的大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自身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促进社会全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让生态文明走进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真正达到寓教于绿的目的,带动全社会形成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
作者:张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