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探析范文

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探析

《普陀学刊》2016年第0期

摘要:妈祖作为北宋以来的民间神明,发展至今已成为闽台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而对个体功能作用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西方宗教社会学功能理论以“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区分展现对社会有机体的心理关注,文章认为,这一理论对妈祖信仰的分析依然适用,在分析一般宗教对个体的终极关怀作用之外,也凸显了妈祖信仰世界中隐含的世俗性质。

关键词:妈祖信仰;个体;功能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认为,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取决于宗教自身的特点:对自然环境中日常经验的超越。[1](P9)而为什么人需要这种“超越经验”,功能理论对此的回答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缺点使然,由于人类生存的偶然性、软弱性及缺乏性的特点,即人类无法预知的生存危险、人力无法超越的自身能力和经验的局限、以及由于社会产品和价值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缺乏性,在这三层人类目前无法逾越的“断点”[1](P6-9)上,产生了对终极存在的关切。所谓的终极存在,也即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死亡、悲剧、灾难、挫折等无时无刻对人类的生存提出挑战,在此种情况下若形成某种“超越观点”,证明我们生活中艰难困苦的合理性,那么厄运和挫折便有了终极的意义。[1](P9)宗教即起到这种规范和调节的作用。基于对人性的普遍关注,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也具有了极大的普适性,为东西方宗教研究搭建了认知与理解的桥梁。本文选题的意义也基于此。对妈祖信仰的研究将展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文的概念来源于克莱德•克拉克洪的《纳瓦霍人巫术行动的功能及功能失常》一文。该文分析了巫术在原始社群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每个社会或者社会成员都有“适应性”和“调整性”譹訛的反应,并引用墨顿关于“显功能”和“潜功能”理论凸显对社会有机体的心理关注。笔者将此二范畴引入妈祖信仰对个体的功能作用,从显在的护佑功能与隐含的心理需求两方面对“显”与“隐”功能做一区分,展现一般宗教对个体的终极关怀作用之外,分析妈祖信仰世界中隐含的世俗性质。

一、妈祖信仰对个体的显功能

妈祖信仰不同于制度型宗教。制度型宗教作为世俗社会制度的一个部分发挥作用,个体与教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神明护佑的人群范围与信徒人数往往有着对等关系。而妈祖信仰呈现出松散的、包容性更广的特征,它所形成的心理暗示即:“有求必应”。在研究巫术对纳瓦霍人的显功能中,克莱德•克拉克洪将巫术的显功能归结为“获取超然力量的可能途径”[2](P61)。对妈祖信仰的研究中,笔者对显功能的界定,是以个体所承认的妈祖信仰的护佑作用为前提的,它随着因人而异的祈求内容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个体的生存体验有着亲近的关联。妈祖,最初是作为海神保佑人们航行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呈现扩大的趋势,从流传的妈祖神话传说来看,妈祖的护佑领域另有御灾、助科举、除病、保卫地方、助漕运等等,这些传说加强了妈祖信仰的实践意义,具有振奋人心的价值,为人们可能获取神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妈祖信仰对个体的潜功能

在功能理论看来,人类某些经验产生于人类状况所特有的偶然性、软弱性和缺乏性,一旦与这种经验联系起来,宗教便显得十分重要。在这种联系中,宗教提供了两种东西:其一是关于彼岸的超然观点,据此观点,剥夺和挫折变得有意义了;其二是宗教仪式为人们和彼岸的联系提供了手段,从而保证人类的信心能得到维持。[1](P20)这一功能理论提供的彼岸信念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心的安定显然不能适用于妈祖信仰,妈祖信仰对于人的彼岸解脱观念并未过多强调,其仪式也不具有完全的宗教的神秘性质,在笔者看来,妈祖信仰更多关注的是“此在”性,以及由人格的至善所带来的神力,仪式的纪念性质大于沟通彼岸的神秘特征。人们的求拜具有短期效应,而非着眼于未来超脱,这是妈祖信仰独有的,或者说代表了民间宗教特殊之处。然因其与制度宗教所共有对超自然神力的追寻特征,对个体心理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功能作用。马林诺夫斯基在比较宗教和巫术的类似之处时提出,二者都“通过仪式和信仰沟通超自然的领域,为人们逃避压力和困境提供非经验的方法”[7](P37-38)。这也是妈祖信仰所隐含的潜在功能之一,人有缓解焦虑感的心理需要,可以通过心理需要而非宗教寄托。笔者将此问题还原到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考量,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类理性膨胀,虽然人自身有局限性,但宗教已不似远古时代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现今的信仰,更多是一种情感与价值需要,在经历挫折、失望和焦虑时,神明成为倾诉的对象,提供重要的情感援助。从微观上说,个体所体认的妈祖信仰具有超验灵力,而从宏观的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这种灵力是一种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具有历史认同的价值,是人的理想本质以神为符号的投射。对神明的崇拜,是人自身的历史传统的延续,类似于祖先崇拜,给人以莫大的信任和安定感。而现代社会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失衡,人与人之间有着陌生和疏离感,正如汤因比所说:“生活在巨大公寓群中的人们,彼此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邻居,个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接触。”[8](P43)马尔科维奇也说:“技术的文明进步创造了各种方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地区的和时间的距离”,也创造了“强大的分离因素,其后果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过分隔离,互不理解和偏执,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9](P179-180)而神明的慈悲和无限包容性,缓解了人生的孤独与焦虑,使人的心灵得到寄托,并将不满情绪降低。妈祖信仰的另一潜在功能则是以神圣的非经验领域认同世俗的个人角色,这也是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征之一。孙尚扬在论述宗教与个体的意义系统中说道:“个体对意义问题的热情可能与人们对其角色的自觉意识有关。

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承担的各种角色获得社会乃至超自然的力量的承认,也就是获得其应有的意义。宗教性的意义系统在被运用于对个体的角色的理解时,其最大的效用就在于使得行为主体觉得‘现在不仅是人类中的他人承认他一定程度上适合于那个角色,而且那些超人类的他人也承认这一点’[10](P46)。抱持着君权神授观念的君王们大概都会觉得其权柄也得到了神或皇天上帝的承认。”[11](P62)这一个体在宗教信仰中的意义描述与妈祖信仰祭祀仪式中的个体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祭祀过程中角色的重要性往往与世俗社会的身份有对应关系。在祭祀中承担着较大责任的个体(如妈祖祭祀过程中的炉主)一般是社会上有一定财力声望的人。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关系,事实却隐含着个体渴望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认同的功利态度,通过祭祀的意义系统,使其社会存在与角色获得了人间力量与超人间力量的认可,而普遍的认同是,在祭祀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体,也会获得神明的特别眷顾,诸项事业皆会格外顺利。由此可见,神力在人群的分配中也是不均衡的。格奥格尔•齐美尔认为,只有在宗教领域中才能真正绝对而彻底地实现和平共处。[12](P29)笔者并不同意此种观点,表面上的和平共处并不能掩盖因“分配不均”带来的潜在冲突,人间不平等关系在妈祖信仰中依然存在。对个别有机个体的正功能,可能会造成其余群体的负面效应,这是民间信仰的超验世界与世俗社会紧密关联的结果。另外,妈祖信仰寄托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又反过来将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神圣化,对个人行为有着潜在的引导作用,“使个人愿望服从群体目标,个人冲动服从群体准则”[13](P529),从而有助于“社会控制”[1](P21)。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思想和精神,妈祖神话传说暗含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其信仰体系则表现出社会规范的既定原则。而个体具有对美善事物的模仿特性,妈祖即是美善的代表。通过个体对神明至上德行的模仿,道德价值拥有了最广大的群体基础,获得普遍的价值认同。

三、灵验对功能产生的媒介意义

(一)灵验缘起

人们对妈祖信仰膜拜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心理动机和原因。在信仰过程中关于灵验的体验无处不在,这种灵验的力量赋予个体超凡和神圣的信念和支持,使得信仰的潜显功能发生相应的作用。对神明灵验的信任和体验,是功能产生的媒介和基础。灵验来源于何处?关于妈祖灵验的观念已成为人心中的潜在认知,虽然与自己的成长体验和知识背景相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没有神灵观念的人在敬拜妈祖时依然存有敬畏感和相信能够得到超能力护佑的信念。Sangren分析妈祖的“灵”(灵验)的原因来自历史。[14](P674-697)妈祖的圣迹传说、官方敕封史实等都是对妈祖灵验感知的重要来源,其产生基于当时人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当其以语言的形式被保存和传承下来时,就具有传统的性质。现代西方解释学认为,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传说圣迹背后是对历史的追忆,对祖先活动的认同,这种深蕴的情感价值使灵验传说具有了真实和合理性。笔者在泉州田野调查中经常听到“泉州天后宫妈祖灵验”的说法,这里的灵验不单是有求必应,还具有历史的内涵价值。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妈祖庙宇,必然拥有更多的分香、分灵子庙,也因此更具灵验性。群体行为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另一原因,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曾对膜拜者的神情作过仔细的观察。奥托在其《神圣的观念》中,将信仰者的膜拜体验描述为“渺小感”和“谦卑感”,[1](P32-34)反应在神态上则表现出一种最真切的生命形式,是一种极致的敬畏和依赖情感,而传达给旁人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灵验体验,是确信虔敬的心态可以获得超自然的神力的信念。在妈祖圣诞的祭祀过程中,如湄洲妈祖庙和泉州天后宫,据笔者观察,每天进入宫殿敬拜妈祖的人有几千人之多,整个大殿香火缭绕,伴随着诵经声,一种肃穆神圣的宗教氛围让人感觉神明灵力无处不在,这种灵验的传递效应,或许可以用个体所具有的从众心理解释,而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感染力以及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真切关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宗教信仰仪式中存在各种禁忌行为,对禁忌行为的遵从也是承认灵验的一个方面。笔者在2016年3月23日参加泉州天后宫妈祖诞辰祭典,其中的禁忌行为如:22日晚妈祖诞辰祭,点头香前要沐浴更衣,敬天公时摆三界牌譽訛的人,需三代圆满,夫妇健在,有两儿、两孙,之前亦需沐浴,穿戴整齐,以及祭品的摆放顺序等都有一定的禁忌要求。笔者当日穿黑色衣服,庙中人员说:“妈祖诞辰是喜庆的节日,须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否则妈祖不喜欢,就不会得到保佑。”这些禁忌行为可归于趋福避祸的心理需要,而禁忌所蕴含的威慑力量,则来源于对神明灵验的肯定。而这种禁忌行为又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性。现代宗教学家鲁道夫•奥托把“神圣”的基本定义为“神秘的”或“令人既敬畏又向往的”,[15](P261)贝格尔吸取了奥托的解释,认为“神圣”意指一种“神秘而又使人敬畏的性质”,它不是人,然而却与人有关。[10](P5)这种“神圣”或者说是灵验的体现,禁忌的中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禁忌的设立为神圣世界划定了不可僭越的消极界限,同时又为连通世俗和神圣的世界提供了路径。通过禁忌的遵行,神圣的护佑力量会延展到世俗个体,而破坏禁忌,神明则降灾惩罚。但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很少有人会因为破坏禁忌而遭到惩罚。妈祖祭拜仪式的禁忌行为,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尊敬的态度,是对习俗传统的一种“惯性”遵守,生活中的挫折、困境是和道德品行密切关联的。笔者曾问庙中人员,如何才能得到妈祖的保佑,得到的答复是:“要拜妈祖啊,然后要做好事。”可见,妈祖信仰是具有“劝善”功能的。

(二)灵验对功能产生的媒介意义

西方宗教学研究重视“神圣”的力量。迪尔凯姆指出,神圣物是非功利的、非经验的、与知识无关的,但能给人以支持和力量,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感。[1](P32)鲁道夫•奥托把神圣称作“超自然”,是一种超越理性和道德的观念。[1](P33)神圣与世俗是必须加以区分的,或者说是格格不入的。这样就产生了二律背反效应:既然世俗社会中存在着人类社会所无法解决的断点,需借助神圣的信仰得到暂时的解脱,经验的世俗如何能进入超验的神圣呢?这就为灵验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灵验是一种宗教经验,是世俗社会中所体验的神圣的力量,从而将日常生活实践与超验的神圣世界相连接,形成了世俗寅灵验寅神圣的纵向阶梯。而对灵验的体认,亦是信仰最终返归自身,产生功能作用的基础与媒介。信徒以其日常生活中对神明灵验的体验,产生对神圣的向往与笃信,并由此对其世俗生活产生一定的功能作用,更加深了对灵验的感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循环过程。妈祖信仰,因其与民众的亲近性,灵验在信仰过程中尤其重要。灵验意味着庙中香火更加兴旺,意味着人们在对妈祖朝拜时会得到更多的灵力,这种灵力是功能作用的体现。在信仰过程中,灵力或者功能的传递,主要是在进香朝拜或者仪式的参与中获得的。“香”,就是人们在进香过程中敬献给妈祖的那根根“香火”。一支点燃的“香”,被认为是对妈祖的最小和最基本的供奉。当“香”被点燃,那氤氲的“香烟”和浓烈的“香气”,就是人神获得沟通的渠道;“香”燃烧后掉落的“香灰”,则是神已接受人们“拜”的证据,因而具有了神所回馈给人的“灵力”。[16](P41)而在妈祖圣诞、升天祭等节日,对仪式的参与本身就是获得灵力的过程,仪式中的各种神圣的物象即是灵力的表征。因此,灵验起到了获得灵力或者功能的媒介作用。

总之,妈祖信仰作为闽台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俗之一,其功能作用是这一信仰延续至今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其显在的护佑功能以及所隐含的对个体的心理与情感需要,通过灵验这一宗教体验,使得日常生活实践获得了神圣的力量和意义,其所寄托的个体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完善的追求,也是这一信仰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奥戴.宗教社会学[M].胡荣,乐爱国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2]克莱德•克拉克洪.纳瓦霍人巫术行动的功能及功能失常[A].宗教社会学经典[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林庆昌.妈祖真迹———兼注释、辨析古籍《勅封天后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玉昆.妈祖史迹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王武龙.妈祖的传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

[6]小田晋.“现代宗教热”之谜[M].公克,晨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7]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和宗教[M].格伦科:自由出版社,1954.

[8]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9]马尔科维奇.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1.

[10]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格奥格尔•齐美尔.对宗教社会学的一项贡献.宗教社会学经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3]K.戴维斯.人类社会[M].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48.

[15]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6]李文.朝圣的历史图解:对“莆田文峰宫———贤良港祖祠———白湖顺济庙”妈祖进香仪式的历史人类学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3.

作者:姜家君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