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文化与女性公共空间意识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茶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饮茶品茶不再是某些特权阶层的独享,而是成为广大民众日益流行的生活与社交方式,更凸显了该时代背景下女性对于社会公共空间以及自我独立意识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女性;公共空间
维多利亚时代始于1837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终于1901年女王去世,在此期间,英国被誉为“日不落”帝国;是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的稳定,商业的兴盛,亦使得英国社会风貌逐渐发生变化。自17世纪茶叶由中国正式输入欧洲以来,到了18世纪,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最为流行的饮料。饮茶,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深受女性所喜爱的一种社交和娱乐方式。女性从可以独立外出购买茶叶到享受“下午茶”聚会所带来的惬意与安宁,反射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变化,为我们研究英国社会文化与中国当下社会变迁得到启示。
1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空间”与家庭“空间”
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生存需要,女性通常与丈夫,兄长们一起劳作,“前店后坊”的生活模式使得女性既可以照料生意,招呼客人,从事各种无偿的工作,也可以兼顾家庭。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使得男性广泛分布于工厂,商店,办公室之间,而女性则留守在家庭中自己或者监督仆人们从事全部家务琐事;咖啡馆,茶叶店等公共场合几乎罕见女性的踪迹。自工业革命和光荣革命以来,以国王为代表的英国王权受到国会限制,资产阶级日益成为国家乃至社会中间力量;但在家庭内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父权制依然是社会主要风气,女性,孩子和仆人被视作是丈夫,父亲,以及兄长们的“私有财产”,男性在经济与法律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1854年英国诗人考文垂·帕特莫尔以第一任妻子艾米莉为灵感的叙事诗《房屋中的天使》的出版,世人据此得出维多利亚时代下理想中“完美妻子”形象的原因,即女性擅长料理家政,照顾家庭以及孩童等,而男性多半在公共事务领域表现卓越;很多女性因此被束缚在家庭中,“这种状况持续地变成一种习俗和有关妇女社会角色的观念,妻子和母亲的道德责任就是将其自身全部奉献给家庭”。工业革命之后,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很多工厂开始雇佣女工作为男性劳动力的重要补充。但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工厂内男工与女工收入差异巨大,男性依然是家庭中主要的经济来源;中上阶级社会妇女因婚姻而“自动放弃”财产权亦为社会常态,妇女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工作经济生活地位低下的处境依然没有改变,女性被“拘禁”在家庭中,活动空间与范围极为有限。王晓焰在其《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研究》中指出,工业化进程下,男人的工具性角色和女人的表意性角色分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工业社会的需要,即男人外出挣钱,女人在家里操持家务。妇女被降低到社会的最低层;她们被孤立,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妇女将持家教子的观念内在化。不仅如此,维多利亚时代的公共场所也有性别之分。男性,无论年龄与阶级,可以不加限制地自由出入任何地方;而女性,在未经陪同的情况下,很多场所是被禁止的。年轻女性严格遵守“陪伴制”的要求,不得不雇佣他人,通常是由一位年长的已婚妇女或是一位男士作为其“监护人”的陪同,外出或是参加晚宴。
随着时展,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日间购物成为一项流行于女性中的活动;然而酒吧﹑音乐厅以及绝大多数户外场所和项目依然是属于男性的“特权”。至19世纪末,女性骑行自行车外出,依然是一件颇为大胆的行为,无形之中限制了很多女性自由的活动空间。福柯认为空间其实是一种权利体系,女性被禁锢在男性主导的空间内,如房子内,毫无自由和权力可言,这是女性受到囚禁的一个重要隐喻;很多妇女从父亲的房子中走出又径直走进了丈夫的房子内,遵循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终其一生,毫无自由可言。不仅如此,成为母亲,几乎是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每一个女性最高情感与心理需求,也是一项于国家与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抗流产,产褥热,婴儿的高死亡率以及照料,抚育儿童已不再是一项本能,而是一项需要努力学习的专业技能;也正因为此,每日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维多利亚时代下工人阶级的妇女们常常被贴上不负责任,不称职母亲的标签,使得她们饱受世人诟病,无人理解,压力无处释放,前景颇为堪忧。道琳·玛西明确指出,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的流动性以及话语权上的掌控,从而进一步控制女性,使其处于从属地位;并在意识形态上灌输女性与家庭、本地的天然联系,使女性和“家”成为一对稳定地同时存在的象征联系,从而限制女性的自由发展,剥夺了女性的独立自主。正是由于社会传统习俗及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自愿或者被动地成为“房屋中的天使”,由此而焦虑痛苦不堪。因此,女性能够走出家门,参加茶会,品茶或是自行外出购买茶叶,与知己交流畅谈,可以被看做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利用社会公共空间来进行积极构建自我身份与表达自我话语的一种积极策略。
2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空间”与饮茶“空间”
英国茶文化源于英王查理二世王后葡萄牙人凯瑟琳,葡萄牙是最早引入茶叶的欧洲国家,喝茶历史久于英国。由于凯瑟琳王后对饮茶,茶艺,茶具的喜爱,使得英国上至宫廷的王公贵族,下至街头巷坊的平民百姓,纷纷效仿。到了“18世纪末,伦敦已有两千多个茶馆,还有供政客名流议论国事,社交聚会的‘茶园’”。茶这种由遥远中国而来的带有苦味的神奇植物饮料,成为上层社会高贵雅致生活的代名词。在喝茶品茶的人群中,上流社会女性又将纯粹的喝茶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沙龙式的聚会以及优雅,轻松,惬意的生活方式。在维多利亚时代,在简便午餐与丰富晚餐的漫长时间里,贵族妇女通常会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品尝精致的点心;由此下午茶作为一种上层社会的雅致生活方式逐渐盛行于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国,并逐渐普及到中产阶层及平民阶层。不仅如此,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饮食文化发展态势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为代表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乡绅家庭的饮食情形。在“中产阶级家庭通常是男主人赚钱养家,女主人则通过各种途径保证一家人过着体面的日子…”奥斯汀夫人自己饲养家禽,种植果蔬,并由女仆帮忙制作,腌制等其他食物;唯一必须亲自购买的食物是“野味和鱼,以及一些进口货如茶叶,咖啡和糖”。中产阶级妇女开始迈出家门,外出买茶,渐渐被社会所接受。此外,随着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雇佣工人产生,城镇人口激增;人们无法在城市内部进行大规模种植与保存新鲜果蔬,劳动阶级的妇女与女孩们也需要外出工作,于是提供种类繁多商品的杂货铺应运而生。在这些杂货店中,主妇们既可以购买果蔬,也可以购买茶叶,可可,咖啡等其他生活物品。不难想象,无论是上层社会的女贵族,还是中产阶级或平民阶层的众多女性,在平均生育3个孩子以上的维多利亚妇女中,从繁重的家庭责任与家务琐事及养育孩子的沉重负担中短暂地在家中休憩或是走出家门,购买茶叶,与三五好友相聚品茗,谈天叙旧,是一件多么轻松惬意的事情;这也逐渐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一种主要社交与休闲方式。英国茶叶早期进口于中国,由于战乱,产量有限等因素,使得饮茶,品茶是一件较为奢侈的行为,仅局限于上层贵族社会,无法普及于普通民众。随着维多利亚时代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英国在印度,锡兰等地陆续开始广泛种植茶叶,才使得茶叶的价格有所降低,逐渐成为人人消费得起的饮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上层阶级,女主人如何用昂贵的茶叶,精美的茶具以及得体的举止,在高雅辽阔的庄园里招待客人饮茶畅谈依然是社交场合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考验着主人的实力,客人的修养,也是显示出女主人卓越社交能力和优雅高贵举止以及良好品味的绝佳场合。
到了18世纪五六十年代,茶叶的广泛种植与源源不断的进口使得很多中下层阶级民众也能够日益承担起。中产阶级妇女在下午茶期间,如果没有客人和孩子,女主人会在休息室,而不是餐厅,从繁重的家务活中摆脱出来,稍作休息,独自进食;如果有客人,女仆则需要帮忙准备泡好的茶,以及各式点心,水果等,协助女主人饮茶奉茶,与到访的客人进行寒暄社交。“此时茶在英国,包括中产阶级,都是十分重要的饮品,1871年几乎每个英国人消耗4磅茶叶”。在下层阶级中,普通劳工无法支付昂贵奢华的茶具,因此当他们举办茶会时,往往会将各自家庭中的茶具带来共同分享,很多女性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见闻与想法;此时,茶会是普通民众,特别是中下层妇女为数不多能够自由参与的社交场合,也成为彼此交流沟通连接的纽带。《欧洲社会史百科》的作者认为“茶和时髦茶具的广泛传播重新界定了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很多中下层阶级女性因此从厨房走出,走向客厅,开启一段段海阔天空的谈话,在自由友好的谈话氛围中,模仿着上层阶级和男性社交模式;让我们感慨维多利亚时代下的女性们也许正是通过饮茶,茶会等各种形式在潜意识中试图积极寻求阶级以及性别的平等。此外,不断增长的茶叶利润也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开始从事茶叶商业,比如杂货店老板们也开始售卖茶叶,吸引中下层妇女走出家门来到街道是来买茶品茶。1717年,英国第一家茶叶专卖商店———金色莱恩开张,它是英国历史第一家女性可以自由进出的茶叶商店,结束了只能由丈夫或男性仆人从咖啡馆购买茶叶的历史,从此赋予女性从家门中走向公共空间,亲自到茶叶店自由选择的机会,尽管此时的女性还不能像男性一样将卖茶的商店或是茶室作为其发表社会舆论以及公共意见的场所,但是各个阶级的女性们汇聚于此,会见友人,进行社交,为其日后走向社会独立工作与生活提供了一种锻炼的机会与场所,可被视作“英国现代女性生活社会化革命之起点”。
3结语
小小一片茶叶,折射着英国茶文化的独特风采。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的成功与发展,加速了茶叶在英国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普及,同时该时代饮茶文化的高度繁荣也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下女性对自我意识,社会公共空间的探索以及试图弥补阶级差别,男女性别差异的努力,值得当下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国人们反思与学习。
作者:张帆,刘文婷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