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范文

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

[摘要]对某地区191名女性参与广场锻炼情况以及情绪体验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运动量角度分析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影响。研究发现,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情绪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因子成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参与“大运动量”广场舞锻炼的女性情绪的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因子均值高于“中等与小运动量”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广场舞运动量与女性情绪效益相互促进,女性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越大,其情绪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因子水平就越高;女性情绪效益越好,其参与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也随之增加;就女性广场舞锻炼者而言,“大运动量”较“小运动量与中等运动量”对其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因子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广场舞;运动量;女性;情绪效益

社会快速转型,竞争压力加大,紧张、焦虑、抑郁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我国有四成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既影响女性自身健康发展,也关系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女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文献资料表明,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个人的情绪状况和其心理、身体健康密切相关[2],如积极情绪体验可以缓解消极情绪,增加个体心理弹性,帮助人更好的面对挑战,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4]。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5,6];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7]。可见,参与体育锻炼是一种促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8]。在当下流行的体育项目中,广场舞风靡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强烈反响。关于广场舞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种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广场舞对女性心理健康、身体机能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论证,但有关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情绪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为此,笔者从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角度,探讨其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力求为女性参与广场舞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其积极情绪体验,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选取某市城区周边广场、公园等参与广场舞锻炼的191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45岁以下24人,占12.6%;45~59岁有83人,占43.5%;59岁以上有84人占44.0%。调查人群运动量整体情况,平均值为42.86±16.903,其中参与小运动量人数为15人,占7.9%;参与中等运动量人数为98人,占51.3%;参与大运动量人数为78人,占40.8%。每次参与锻炼强度“轻微运动”人数为13人,占6.8%;“小强度的不太紧张的运动”人数为90人,占47.1%;“中等强度的较激烈持久的运动”人数为82人,占42.9%;在“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并不持久的运动”或“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的持久的运动”人数分别为4人和2人,占2.1%与1.0%。每次参与锻炼时间低于30min人数很少,占1.5%;31~59min人数为40人,占20.9%;60min以上人数为148人,占77.5%。参与锻炼频次每周1~2次或一个月2~3次人数分别为13与3人,占6.8%与1.6%;每周3~5次人数为40人,占20.9%;大约每天1次人数为135人,占70.7%。

2量表

2.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9],从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记分方法为: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3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运动强度与运动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运动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记0~4分,故运动量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为:运动量得分≤19分的为“小运动量”,运动量得分在20~42分之间的为“中等运动量”,运动量得分≧43分的为“大运动量”。

2.2锻炼诱导情绪量表

《锻炼诱导情绪量表》[10]包括4个分量表。活力激发分量表,第1、6、9题,得分范围0~15分,得分越高,活力或精力就越得到恢复和激发。身心平静分量表,第2、5、10题,得分范围0~15分,得分越高,身心就越平和、放松。生理疲惫分量表,第3、8、11题,得分范围0~15分,得分越高,生理上就越疲惫。积极投入分量表,第4、7、12题,得分范围0~15分,得分越高,对锻炼活动就越投入。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法研究

采用广场舞锻炼的基本情况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以及《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对某市城区周边的广场、公园以及生活小区内参与广场舞锻炼的女性进行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统一指导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204份,回收问卷20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93.6%。

3.2数理统计法

数据资料在Excel工作表录入,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分析。缺失值处理按照分析顺序排除个案,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4研究结果

4.1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情绪各因子的相关性

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情绪各因子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参与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情绪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与积极投入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175、0.324,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疲惫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04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参与不同运动量广场舞锻炼的女性情绪各因子的差异性

不同运动量广场舞锻炼的女性情绪各因子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参与不同运动量广场舞锻炼的女性情绪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因子的均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身心平静与生理疲惫因子的均值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了解不同运动量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因子的影响,需多重比较检验。

5讨论

《锻炼诱导情绪量表》中,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积极情绪体验的感受性越高,生理疲惫分量表得分越低,表示消极情绪体验的感受性越低。研究结果表明,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情绪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与积极投入因子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理疲惫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在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因子的均值上,“大运动量”显著高于“中等运动量”和“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与“小运动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而在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因子的均值上,不同运动量之间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在运动量与积极情绪关系方面,与以往研究观点基本一致:“小运动量”体育锻炼获得的愉悦感较低,“中等运动量”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感受,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的体验[11~12]。“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效应最好[13]。但在运动量与消极情绪关系方面,与以往一些研究观点不尽相同:研究中不同运动量对女性生理疲惫因子影响不明显;而以往研究认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焦虑情绪干预效果最好[14~1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研究对象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阅历等不一致所引起,也可能是负性情绪的观测点不同,一个是焦虑,一个是生理疲惫。总体而言,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女性积极情绪效益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但在对消极情绪缓解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另外,还需从锻炼强度、时间与频率等方面深入分析广场舞锻炼对女性情绪效益的影响。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女性广场舞锻炼的运动量与积极情绪效益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运动量越大越利于促进女性活力或精力的恢复和激发、身心平和与放松,以及积极投入广场舞锻炼;同时,良好的情绪效益也有利于促进女性积极参与广场舞锻炼,进而促进运动量增加。2)就女性参与广场舞锻炼而言,“大运动量”较“中等运动量”与“小运动量”更利于促进其活力或精力的恢复和激发,以及积极投入锻炼活动。

6.2建议

1)女性应适量、适度、适己、且有规律地参与广场舞锻炼。每周运动量应保持在“中等及以上”,其中每次锻炼强度、锻炼时间,以及每周锻炼频次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应进一步推进研究的科学性。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判定个体运动量具有主观感受性,不能非常真实地记录与反映个体的运动量,因而,在未来研究中,应采用更为精确的计量办法,推进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丽苹.关注女性心理健康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6-12-26(003).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牛力,刘燕.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4):555~557.

[4]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6]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2,23(2):46~47.

[7]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等.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5):41~46.

[8]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9]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10]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里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海红.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杭州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1):89~114.

[12]任庆军.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71~73.

[13]夏祥伟.体育锻炼对研究生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90~93.

[14]金胜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情绪影响的元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2):68~73.

[15]林良章,蒋怀滨.大学生体育运动量与焦虑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282~4283,4291.

作者:张廷剑,李焕玉,张帅,张恒波 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