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民画的构图特点对画家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让•弗朗索瓦•米勒作为法国民众爱戴的“农民画家”,用其出众的天赋和深厚的美术功底记录下了真实的乡村生活和辛勤劳作的人民,其作品传递出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不少的画家。本论文将从米勒的构图特点及对后代中国绘画艺术家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米勒画;现实性;构图;人物塑造
一、米勒画作的灵感来源
米勒从小便在诺曼底半岛格鲁齐村成长,后来隐居巴比松平原时,他便很快的融入到乡村人民的生活中,也因为在家乡成长的经历,使他在观察农民形象进而创作时更得心应手。米勒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从小便听着《圣经》中的故事长大。画作《播种者》的题材是乡村人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实则也是《圣经》中的教义,来自《马太福音》第13章,流泪撒种的,必将收获快乐的歌声。这与《播种者》画作的主题不谋而合,农民在田地里播下种子,即是为了收获之日的丰收,不难看出米勒在创作乡村题材画作时,有意识的加入宗教的主题和隐示,这体现出他对宗教的虔诚和情感。同样受到大师前辈的影响,虽然画作题材以乡村为主,但是在人物的构画中则以光线明暗的处理方法来表现人物身材的重量感,这种人物的塑造方法来源于他所钟爱古典主义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影响。
构图是一种美感的展示,只要有视觉画面的出现,创作者就一定需要了解构图的重要性和巧妙的排列画面。米勒在创作中很注重构图的排列,其作品以乡村题材为主,没有缤纷炫彩的色调和视觉冲击的元素,所以画面记录的信息内容都是以真实生活为主,构图的排列自然成了其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
1.水平构图米勒在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拾穗者》和《晚钟》中均使用了水平构图作画面的排列,这一类的构图在效果上给观者简单、和谐的观感。米勒利用水平构图把画面主次分层,前景为人物腾出空间,环境和道具成为陪体,这样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常利用自然的地理界线作构图的分割线,在作品《拾穗者》中,米勒利用地平线作为上下画面的分割线,地平线的利用使得在遵循构图美学的基础上更加的自然合理,不显刻意和突兀,画作中地平线把人物和远景环境割裂开,三个妇人弯下腰拾穗,身子完全处于地平分割线的下部,配合上画作拾穗的主题,能很容易的让观者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坚强地和生活做斗争。除了三个拾穗妇人处了前景作为画面主体外,后景处的麦田、穗车、房屋随着空间透视的利用而变化着,这些物体因为作为陪体或衬托出现,形象并不那么的清晰,这也是米勒在创作中有意而为之,突出画作主题中的主体,把非主要的物体模糊化,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而另一幅画作《晚钟》也是米勒运用水平构图法的经典之一。《晚钟》同样利用自然水平线来做画面的分割,与《拾穗者》有所不同的是,《拾穗者》的人物完全处于水平线之下,与水平线上部完全的分开,这有种被压迫的寓意。而《晚钟》则是人物直立,胸部以上的部位穿过了水平线,人物贯穿于上下两处画面,听到晚钟的声音便放下手上的劳务活,双手合十的虔诚祷告。水平线上部画面的黄色暖色调与农民的深冷色调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的和谐,再加上自然地平线的分割,整体画面更加的和谐且合理,相对于《拾穗者》中人物完全处于水平线下,有种被压迫的感觉,《晚钟》中人物贯穿水平线,则削弱了被压迫的寓意,再接上画作明确的宗教内涵,《晚钟》似乎传递着宗教教义下,人都是平等的道理。
2.垂直构图垂直构图因物体线条垂直而而显得壮观,以表达物体的雄壮魁岸,多用以表达大树、高楼大厦等。在米勒的作品《农夫劈柴》中,画面中的农夫举起斧头正认真的砍着柴禾,农夫的形象在画面中以垂直的形式表现,这样使得观者在观看时能感受到农夫形象的高大,加上农夫正在做劈柴这种极具农民或曰男性阳刚气的动作,让农夫显得像一个伟岸的英雄,而在远景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数目间的有序的垂直排列。米勒用严格的线条排列,打开了画面的垂直经度,表现了农民真实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在农作活动时形象的高大和劳作的伟大。
3.三角构图三角形作为最稳定、安全的图形,经常被画作家运用在创作的构图排列上,米勒也利用三角形的稳固性的特点来创作其作品。在《倚着锄头的农夫》这一作品中,农夫双手倚着锄头,半弯腰的支撑在锄头上休息,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排列在画面的中央,米勒为了不让这个三角形的构图显得那么死板,有意的让人物从右后方倾斜,这样的倾斜是原本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变得立体化,更偏向金字塔的立体形,这样的三角构图使得画面更加的稳固、安全和合理。三、米勒农民画对中国画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对乡村题材的画作涉及较少,宣传也较少,大多以当时的苏联作学习参考,以社会主义作为创作出发点,带有着显而易见的政治色彩。上海举办“法国19世纪乡村风景画作品”,这次展览把米勒乡村题材的作品展示给国人观赏,其朴实无华和深厚的美术功底让中国的艺术家们大开眼界,同时对他们也有所触动。米勒对中国画家影响最大的要数罗中立,罗中立在被下放至大巴山偏远乡村,在这里生活的经历使得他更能理解乡村的生活和人文情怀,这对于他的现实题材创作非常重要,这样的生活经历与米勒有相似之处,虽然所处的环境因文化有所不同,但是感悟却是相同的,罗中立十分崇敬米勒,他认为米勒所记录真实的乡村和劳作人民也正是自己要创作的。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便是以大巴山的一位农民作形象目标而创作的,罗中立运用了直面写实的方法,把自己想要表达主体刻画得入木三分且清晰仔细,米勒则是模糊了人物面部表情,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展现乡村,但都一致的表达对乡村的挂念。另外陈丹青、昕东旺、孙为民等现实主义的画家都深受米勒的影响,即便他们的风格不一样,但都深切真实的记录着自己眼中的乡村,用现实的视角描绘着他们所看见的美丽乡村和辛勤劳作的人民,其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社会现象或许真是现实主义想要找寻的创作真谛。随着改革开放引入各种文化,乡村题材的现实主义流派和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这不能完全归功于米勒的影响,但是米勒的作品对国内现实主义画家的启蒙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余颖.米勒的绘画艺术[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2]何政广.爱与田园的画家---米勒[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
[3]罗曼•罗兰.大地的画家米勒[M]冷杉.杨立新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作者:胡慧君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