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构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分析范文

构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构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构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分析

【摘要】学分银行是我国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一项教育制度,社会大众对其认识和接受还存在一定差距。学分银行面临着如何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使公众信任的问题。从分析学分银行相关利益体着手,从内部运行中的学时、学分的统一,认证标准的权威性,优质的资源提供者,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以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度、教育政策、法制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评价公信力的测度指标,进而为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建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分银行;逻辑框架;测度指标;公信力

一、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是公众信任的力量。对信息或其来源可信度的主观及客观组成。”[1]由此可以看到,公信力是由信任主体和信任客体两个利益相关体组成的,公信力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的信任、信赖、信服等,也包括客体提供的能让主体信任到某种程度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构成信任程度的标准就是评价的维度。学分银行的公信力是在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过程中利益相关体形成的信任状态。

二、学分银行的性质

我们首先要对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进行界定,以便对影响公信力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把学分作为货币存储,[2]存储的学分是经过认定的、合法的、有效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核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3]学分银行的理念是促进终身学习,它沟通和衔接各级各类教育。它改变了传统学校学籍的概念,没有有效期的限制,而是终身有效,给学习者提供自由的、弹性的学习方式。它使学习形式和对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得到改变,有形和无形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使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学分银行不承担资历证书颁发的任务,只是对学分进行管理。

2学分银行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系统学分银行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通过正规教育途径毕业的、在校学习的、中途辍学的、在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证书的等等,只要你有继续学习的意愿,无论年龄、性别、职业,都可以申请学分银行对学习成果认证。同时学分银行的开放还体现在它对各种教育的兼容,在这个系统里吸取各方优质教育资源,以共享的理念形成一个资源库,提供给学习者,满足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他们终身学习。

三、学分银行公信力的逻辑框架

建立起让社会大众信任、信赖的公信力,这是学分银行要生存下去,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运行角度分析,学分银行的公信力主要是在使用方(学习者)、组织方(学分银行资源提供者)、评价方(社会公众和用人机构)之间,围绕学分银行的三大功能认证、转换、存储业务的进行而产生的。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学分银行公信力是在教育共同体内外的个人和组织,对学分银行的制度、组织、程序、结构等方面的内在感受和主观判断,包括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期望和信念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所构成的对学分银行的信任程度。

1学习者学习者作为活动的参与对象,也是学习成果的携带者,他们在学分银行的运行中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运行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提供自己所有的过往学习经历或者过往学习资历,按照运行主体提供的标准进行结果的认证,通过认证表明成果价值。在目前,世界上使用学习成果认证的国家或地区,都是采用学分作为衡量单位。[4]在评价过程中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有:认证标准的权威性,认证过程的公开透明度、程序的合法性,工作人员的客观程度,以及认证后在学习者使用过程中被用人单位接受的程度,这些都影响学习者对学分银行的认可、信赖,并影响他们后续的参与行为。

2学分银行资源提供者这里的资源提供者是指学分银行的组织和协同的共同体,包括学分银行的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颁证机构等,他们是利益分配相关者。在运行活动中,主要是提供自己所有的优质学习资源、参与联盟行动,对学习者携带的成果进行价值认定后,按照学习者的申请,依据转换规则进行学习资历的判断,发放资历证书或出具相关证明。影响资源提供者对学分银行的信任因素有:参与机构的层次、参与机构的学术水平、参与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认证标准的权威性、转换规则的合法性等。

3用人组织用人组织对就业者的使用反馈,是对学分银行质量评价的最末环节。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后,获得对自己能力、资历的评价结果,并以资历证书得以体现。在就业单位,学习者的能力、技能、知识水平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反应出来。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直观反馈,说明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与资历证书是否相符。用人组织通过学习者的表现联系到学分银行的质量水准,由此产生某种程度的信赖和认可。

4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学分银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决定了对它的信任程度。社会公众作为外围观察者,他们通过远距离观察学分银行或者偶有参与体验,来感知学分银行。公众的认知是首先通过媒介了解它是什么,能干什么,以及它作为一个组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运营理念以及在运行中体现出来的整体印象。在对外界的信息传播中,学分银行通过对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定位,突显自己的特色,帮助社会公众对自己形象和产品产生共识,最终树立学分银行的内外部形象。公众通过对学分银行的了解和感知形成认可度。

四、学分银行公信力的评测指标

1学分、学时合理、统一学分是积累、认证和转换的对象,可以携带和积累,是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世界各国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用学分体现,是以资历和单元学习所需投入的学习时间为计算单位,也就是说,学分是对资历和学习单元的量化描述。[5]不同国家、地区和学校,对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规定不同;对学分所代表的学习量各国都有不同的规定。[6]在各个教育机构对学分和学时的赋值规定不同的背景下,学习者们携带的不同教育机构授予的学分,会出现同一层次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数不同的情况出现。这是对学分价值衡量不同的表现。在对学分认证过程中,学分银行通过什么计算工具和计算方式,把学习者携带的不同学分通过一定标准认定并给予认可,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尺,让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价值得到公平的体现。学分赋值的多少、是否公正、合理,是学习者乃至社会公众判断学分银行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的依据之一。

2认证标准有权威性认证标准是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互认的依据和参照。[7]认证标准包括认证单元和转换规则两部分。学习成果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成果、非正式学习成果和无定式学习成果三类。认证标准的制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制定课程认证标准时需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知识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熟悉,而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认证标准需要结合具体岗位要求,这些都对认证标准的制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参与其中的成员资格、资历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术水平较高者,行业资深者参与其中,制定出的认证标准必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公认性。在制定认证标准过程中,程序必须规范、合理。认证标准的权威性关系到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资源提供者优质资源提供者是指参与学分互认的教育机构,可以是学历教育机构,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机构。每个资源提供者在师资、课程、专业、教学质量、社会信誉等方面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学分银行就像一个教育超市,吸纳各类各级教育资源,以协议联合的方式参与其中并进行利益的分配,建立有质量准入的合作机制和审核机制,对资源的提供者择优选择,其优质的资源提供者更能吸引学习者并获得青睐,优质的资源提供者使教育质量更具信任度。

4操作程序规范、合法学分银行的工作业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学习成果认证的最核心任务之一。从学习者的建档开户、学分认定、存储积累到转换,每一环节都应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对操作细节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能真实反应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质量。操作者随心所欲不符合规范的操作,难以取得公信的效果。

5信息公开、透明信息的公开是社会公众了解学分银行运行的直接途径,学分银行应对一些关键信息进行,包括转换规则、学分转换标准、学分认定工作规范和流程、工作进度、法治保障等,是社会大众监督学分银行运行行为的重要依据。公众通过对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进行监督,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避免运行中出现漏洞,如此,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

6教育政策许可教育政策包括法律化教育政策和非法律化教育政策两部分,是指负有法律与行政责任的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实现特定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协调内外关系而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8]学分银行的建立首先必须要获得法律法规的认可,之后才能对机构设置和具体事宜授权,制定和指导性法律文件。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授权,学分银行才能获得学习者和社会公众的认可。政府的审批是学分银行确立公信力的基础。

五、学分银行公信力的构建

1第三方的评价与审核教育评价是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产生而存在的,是对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衡量。“第三方评价”这个概念,在2000年左右被介绍到中国。此概念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当时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后期则向不同的领域扩展和延伸。历经数个世纪的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市场和运行机制,能够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价值进行判断、衡量。[9]学分银行虽不进行直接的教学组织,但作为一项教学制度,对学习成果进行管理,应该接受对其认证过程、操作程序和认证结果的评价与判断。第三方评价是一项独立于教育行政系统之外的评估,它是介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评估。在传统教育角色中,我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第三方评价的引入,使双方分立,各司其职,让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第三方评价机构具备成熟的评价理念、先进的技术支持、专业的评价人员、丰富的知识结构,使得评价机构能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2健全的法治保障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但凡采用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都通过立法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即通过国家权利机构出台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对学分银行的运行和管理进行规范,以使其认证成果具有法律效力。[10]首先,学分银行可以从法治角度吸纳资源提供者,保证资源提供者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其次,通过立法可以打破各级各类教育的藩篱,建立融合沟通的教育制度,使学习通道更加便捷、畅通,学习者在学习途径的选择上有法可依。再次,通过法律授权,使学分银行取得合法地位,使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从法律层面保证学分银行认证行为。最后,通过立法,使学分银行的运行处在一个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管之中,保证学分认证的诚信与可靠。[11]

3参与机构的准入机制和标准学分银行是一个教育大超市,它吸纳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教育共同体,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选择性的教育通道和弹性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方式。这个教育大超市应该有准入门槛,有准入许可,要对参与其中的教育机构进行资质的认证和审核。不是什么教育机构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的,要择优选择。机构的准入就是对进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和学习成果框架的颁证机构、学习成果及其学习资源进行鉴定和质量评价。[12]教育机构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教育机构,另一类是非学历教育机构。两类教育机构在准入标准方面是不同的。在统一质量保证框架下,对学历教育机构的准入考量,主要针对机构的合法性、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而对非学历教育机构,主要考量资质证明材料,包括机构的许可、机构的声誉、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行业声望、人才反馈等。对参与机构的基本情况有审核有鉴定,在教育法规及政策下,签订合作协议保证学分互认的合法性。同时对进入的机构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反馈,对不合格的机构应执行相应的警戒和退出制度。保证参与机构的质量是建立学分银行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13]学分银行的内部质量保证要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着手,建立系统的,有计划、有目标、有监督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在思想上树立质量观,所有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二是在具体的业务运行中,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编制工作流程图,依据流程制定相关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如学分认证制度、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流程、认证标准的制定规程等,通过建立规范的流程、严格的操作标准来加强管理。三是在内部要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价,并不断改进和修正。

5认证机构的独立性和准入性学分银行的认证机构与参与学习成果互认联盟的机构应是两个不同的利益方。一方是经过相关法律授权的组织,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存储和转换;另一方是参与成果互认联盟的机构。认证机构需与联盟组织及其各机构没有利益关系,是独立于这个教育大超市之外的。认证机构的准入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认证机构的资质、场地、人员素质组成情况等有一定的要求,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进行授权,经授权的认证机构才能具有合法身份,进行业务操作。

作者:杨兰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