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形态范文

探究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形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形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究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形态

一、互联网时代艺术品线上交易

人类社会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数千年相同,而互联网的历史却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然自互联网技术诞生之日起,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因其产生了巨大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有力推进了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艺术行业也不能脱离时代。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品线上交易的网站、app层出不穷,例如:振宇在线、易拍等,一些老牌的拍卖行、艺术网站例如嘉德、雅昌艺术网也纷纷投向艺术品网络交易的洪流中。依靠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移动新媒体平台,以社交的方式,使艺术品的销售趋势得到改变,有脱离高端化走向大众化的方向。手机作为随时携带的移动终端,随着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运行速度的加快,在新的时代下艺术家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高效的推介自己,及时的传递信息给艺术品消费者,使艺术品消费人群购买到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及获得有价值的艺术市场信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线下艺术品市场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品市场也享受着高效的科技带来的实际效益。中国的艺术品线上平台基本上只有资讯类和拍卖类两种,相比于国外的艺术家社交与交易平台,委托定制,租赁平台等多样化的发展,中国艺术品线上交易市场仅仅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艺术品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线下艺术品拍卖尤其是国内市场,去年缩水幅度非常大,导致拍卖公司在拍品的征集与拍卖中都普遍采取很保守的态度。

二、艺术品交易存在的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缺乏规范化管理。另外,拍卖流程的不透明,也导致了假拍现象增多不少。艺术品市场体制和信用管理机制的健全发展,需要进行艺术品线上交易模式和整体制度的创新,这是对艺术品市场从业者的考验。我认为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化艺术品交易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实体已经很完善的基础上,这种基础是有明确清楚的规章制度的。艺术行业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制度更模糊,或者更加灵活。比如:古玩行业不打假,比如有“打眼”“吃药”一说,这是很难像网络交易中某些规定一样,出了什么问题按规定办能解决的,甚至在现实一些大规模拍卖行都时有发生。比如:我身边有人在某拍卖行拍卖的两方印一年了都没有收到款,这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东西压在手上短期内难再出手,也不可能重复上拍。对于买家和拍卖行来说也会承担信誉的损失,长此下去,这种恶性循环会伤害艺术市场本身。这种在现实中都说不清道不名的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难有很好的处理。对于现当代艺术品而言,高端的现当代艺术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而一些美院学生作品、青年艺术家、或者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艺术家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出售作品、宣传自己,这就面临一个艺术质量的问题。青年艺术家在一个面向大众的网络平台中出售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为群众服务的,或者说它更多的是娱乐性的绘画亦或是装饰画。这种画作一方面面临着工业装饰画的冲击,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是不是艺术品还得两说。更重要的是出售者和卖家对于同一幅画的心理预估并不一致,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对话。我和一位油画系老师交流,他和我说了一个他经历的事情:一位先生在装修他家,想找我们学校的老师画几幅画,并反复强调不差钱。但画完开价一万的时候,他就差钱了。平心而论,一万块的画真可以用太便宜形容,那人也很有钱,但为什么会到那时就差钱了呢?因为他觉得不值。为什么会认为不值呢?因为他不懂。他们宁愿花二十块钱买工厂的复制品,因为他们不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太大的差别,他们认为差不多,他们认为像就是好,或者只有像才是好。这有点像西方贵族衰落,中产阶级兴起,过度倾向于学院派,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审美倒退的情况。而在互联网上,这种买家和艺术家交流中审美与价值的差距会被放大,买家欣赏水平与艺术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三、艺术从业者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营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和销售艺术品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质量如何保证,也涉及到版权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针对线上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法规亟待出台。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加强欣赏者与创作者的交流,提高欣赏者审美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共同的努力。而且这种网络的艺术品电商需要一个学术积淀的过程,比如刚刚那个土豪的情况,如果说是黄宾虹说他值,齐白石说他值,我相信他会买的。策展人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但这种不是系统的。这其实更需要学术界的支持,有一个系统的理论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欣.《“互联网+”模式下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整合与变革》.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6.

[2]刑梦璐.《“互联网+”视域下的艺术观众拓展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5月.

作者: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