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对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南风》2018年第10期
[摘要]有人说,电影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出导演对于审美的直接观念,但笔者认为,导演所营造的乌托邦世界其实也就是某一人群心中某一空间的整体投影。因此电影文学既是导演的美学表达,也是观众的美学对应。文章本着研究世界电影文学的最宏观目的,通过比对中外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差异和中外电影审美观,分别描绘了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望文章内容可为读者起到一些文学剖析层面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外电影文学;美学特征;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引言
因文化差异和影片定向含义的分别,中外电影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学取向具有十分明显的审美差异特征。但无论影片内容是宣扬暖意,还是持续保持冷静和疏离的冷色调,其画面都是一种对美和意义的表达,都能够激起不同观众群体对影片内容的审美对应体会。而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极为深厚,电影文学又分为写实、升华艺术、架空艺术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无论是中国电影文学还是国外电影文学,只要其电影文学具有想要表达的或泛化的画面,其就具有一定的美感。为了更加明确中外电影文学在美感上的表达差异,笔者认为,通过一些虚实相生的描述手段对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进行简单研究,具有一定的艺术探论意义。
一、探析审美源头,挖掘中外电影文学的潜在美学特征
(一)西方重“有”
不仅仅牵涉到电影文学,宇宙观可以说是中外文学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因素。正因中外国家对于宇宙的理解和定义存在最深层意义上的不同,才使得双方人类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世间万物均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在宇宙观的成型阶段内,西方人重视“有”,他们认为对于宇宙的认知,就应该以“有”或“承认存在”为主。既然存在,那么归属于宇宙的我们、世界环境,就都属于稳定的、不变的。因此在国外电影文学中,他们的思想往往更加广阔。许多电影人认为,既然有,那么就从思维上破除这种“有”,以宇宙现境的稳作为依托,发展架空的宇宙电影、超现实电影来与宇宙观进行融合对比。《复仇者联盟》就是西方电影中架空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电影中所营造的宇宙、外星球、神所居住的环境,虽然建立在架空的层级内,但其美学特征却无比接近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本体论”,即:“世界的本源是由质料加形式构成的,其美观处必须是归于事物的大小和秩序,所有的组成品和结合体都必须具有和谐统一的外观”。因此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具有空间之力的“宇宙魔方”,就是一种具有完美切割面的质料物体。因此这就是西方电影文学在宇宙观层面的美学特征:尊重宇宙、对比宇宙、具象宇宙。
(二)中国重“无”
追溯到中国古代,泛泛有无的宇宙观始终都是文人和平民的思论核心。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始终都是浪漫的、以诗词为主、以美人为主的。尤其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化极为兴盛,人们崇尚自然的美,无味的美。这种源于道家的世界观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极深,观察迄今为止具有中国美学特征的电影可知,中国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始终都是以淡然、隐喻、镜头的高度概括或集中作为表达最幽深艺术的方式。因此相比于西方电影美学特征中的“实质化、规律化”,中国电影更加重视“神韵寻无、天地为美”。同时,中国电影在潜在特征中也常常会使用比较写实的方式来突出中国文学的美感,例如胡同、乡村、小乡镇就是众多成功导演所特别喜爱的一种电影审美定位。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中国电影文学,基本都是以揭露小范围市井文化为主,具有一定视觉冲击特征。虽然从表象意义上看,这种揭露小范围社会的审美表达方法具有一定的偏执特征,但读者却更加受用。他们能够从黄暗的色彩中感受曾经可能真实存在过的一切,能从电影人物苍凉的背景中看到发展、从小人物面部的褶皱中看出“真实的虚无”,而这种基于“虚无”体会的美学观感对应,就是中国电影文学潜在美学特征的最优体现。
二、深析审美比较,分论中外电影文学的审美观特征
(一)电影文学的审美观魅力
电影作为世界上的第七艺术形式,其对于世界的影响始终都以一种潜在的、特殊的、极具意义的。或许从电影的诞生之初,人们只是想用影片的形式来记录或抒发一种对世界的观感情绪,但逐渐的,电影能够包含的价值性内容越来越多,直述、隐喻、对比、撞击,各种不同的表达形态都能够突出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因此电影艺术因人而生,也因人而活。电影的呈现基于科学的发展进步,但随着进步而升阶的电影艺术,却自然而然的拥有了一种玄妙的情感状态,即现实和架空。创造电影的契机可以是任何一个记忆点,一个印象、甚至一个梦,只要电影能够满足人的审美愉悦,那么这种既复杂也单一的艺术表达形式,就具有美学特征意义上的本体魅力。对于人们来说,无论是西方电影文学还是中国电影文学,只要电影的内容可以建立在一定人们理解的现实意义基础上,人们的审美思绪就能够在电影的笔走龙蛇形式下得到充分的延伸,并不断在体会现实和接收虚无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对抗,最终在眼前的“我”和电影的“无”中,找到契合又矛盾的一种审美满足感。这就是电影文学的审美观魅力。
(二)中国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不得不说,世界电影文学中几乎所有的影片分类都能够探寻到哲学的踪迹。而哲学虽然具有宏观的意义,但其也会因生成环境的不同而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历史哲学。在中国电影艺术中,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悟”和“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悟”代表着电影文学需要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在实体环境的艺术呈现中展现一种突出“悟”的美学特征,也就是更加深层次的心理反应,即返璞归真。而“透”则代表一种具象化的思路,也就是将世间万物中存在的情感、意义、时间,用另一种特征方式更加具象化地表达出来。天、地、人、和,即通透,也现实。陈凯歌导演就是将“悟”和“透”可做到极致的一位中国导演,其创作的《霸王别姬》,就是以戏台班子为底,将所有时间和情感的表达都放置在两位京剧名伶的身上,以人物的变动突出展示时间的推移和人心中最深处的本性,将历史融入与时空的灵动中,将万众眼光放置在影像框架内。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令多少观众断念、落泪、久久不能忘怀。这种用话语来表述事件、表述人心、表述时间的方式,会令电影中的隐喻内容更加深化的存在于观众的心中,这也就是多少年来,《霸王别姬》仍旧在许多观众心中占据极高艺术价值地位的根本原因。他建立在艺术以上,却也融合与社会主流之间,人矛盾、人软弱、人悲恸、人执拗,都是人的本性,也都是艺术思维认同的火花。在近期内上映的《妖猫传》中,陈凯歌导演再一次使用不同空间运动与交叉的特征,在电影情节中加入幻术,运用高空视角和群众视角不断凸显大唐盛世的盛世荒唐,既壮丽无比、金碧辉煌,却又在大爱无疆中衬托出无比的孤独无望。对杨贵妃来讲,眼前是盛世和美酒,值得深陷的皇帝的爱,少年的爱,深邃的爱,远处却是占有的爱和即将到来的无边无际的战争。在影片花絮中,陈凯歌导演不止一次要求演员要将面部表情调整为淡,用淡表示已知,也用淡表示渴望。将大唐盛世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中国电影文学会运用虚拟和现实的对比,以美感为主,以缠绕上跃的形式推进美学特征的体现。
(三)西方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分析
对于中国和西方电影文学呈现上的差异性,著名导演李安曾经表示,西方电影文学最大的优势特征就是他们往往更加具有商业嗅觉,且多数好莱坞导演都能够在无限接近世界电影观众心中所想的同时,保持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也能够保证电影的实际内容。因此当前西方电影的整体审美形势基本都是以注重质量和深入隐喻为主。例如在《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克里斯接到职业邀请的电话,他置身于人群中,喜极而泣。但周围人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而哭,他们只是走着。观众也无法感受行走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个不得志的克里斯正接受着生活的考验。但观众可以通过这种大场景聚焦的方式,逐渐将自身带入到影片中,带入到克里斯的生活中,产生境遇不同的相同感受。这便是西方电影文学在描述人物心理特征和背景变动特征时所常用的艺术手法,先拉近景,体现人物的矛盾和期待,再拉远景,配以真实性极高的人物创设环境,突出主人公的平凡。而后采用聚焦的方式,淡化主人公周边人群的注意力,直接将主人公的情绪变动凸显,带动观众的感受泪点。这便是在西方电影文学中比较常用的人定胜天题材。而这种电影美学的特征表达方式与中国人物情绪表达有着极为不同的特征,中国电影更加喜欢用近景特写,凸显人物面部表情变动而描述人内心的思想变动,从咬牙、瞪眼到眨眼和微小的抽动,都可以用固定的镜头来突出整个故事环节。而西方电影文化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特征的直接表述,哭就是放声痛哭、感情就是需要大力的拥抱,总而而言就是西方电影文学要更具活动特征,与中国文学的细腻和淡漠形成强烈对比。
结语
上文中对中外电影文学在思想层面上和画面表述层面上的主要特征以分述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几点双方电影文学美学特征中对比比较明显的特征内容。希望通过文章内的电影价值和审美意义的表述,可为影视文学相关研究人员或读者提供一些理论层面的参考作用。同时文章内容中对电影的理解多数都以本人的观感为主,希望也能同读者中的影评人互动产生一些交流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菲菲.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外电影中英字幕翻译比较研究综述[J].长江丛刊,2017(17):12-13.
[2]申明明.中美文化语境下“小妞电影”的比较研究[J].东南传播,2016(4):53-55.
[3]盛春媛.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中西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0):392-393.
[4]王瑞强.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5]孙珊珊.当代流行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之接受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代娜 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社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