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简议钟伯舒墓志铭及相关人物范文

简议钟伯舒墓志铭及相关人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简议钟伯舒墓志铭及相关人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江西萍乡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合由民国时期政府文职人员罗家伦撰文、汤增璧书丹的《钟公伯舒墓志铭》。该碑为青石质,一合2块。楷书,竖排,两块碑均18行,每行14个字。文字上下左右各用一朵浅线刻花卉作边框,第一块纵57.2、横60.5厘米;第二块纵57.6、横60.5厘米。

一、《钟公伯舒先生墓志铭》及生平简析

(一)钟伯舒墓志铭钟公伯舒先生墓志铭公讳思泰,字伯舒,江西萍乡人。幼敏悟,八岁诵四子书,能通其大意。稍长为文辞采斐然,乡先辈见者许为名器。既冠,以县学生员应优贡试,中试第二名。及复试,为豪家所夺下第归。人皆为公惜,而公则夷然未当介怀。盖其时清政失纲,才隽雄杰之士,思所以复清社而奠新基。公以交游声气所濡染,亦隐怀斯志,场屋之游,聊以慰亲心耳。同盟会成立,公以同气之求遂历籍焉。辛亥之役,奔走鄂赣间,多所规划。湖口之役,党人失利。公亦深自韬晦。先是,公曾习法律、政治之学。至是重理旧业,入本省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历任永丰、新喻、清江、吉水、寻邬、万载等县司法委员兼代永丰县事。革命军北伐成功,署公黎川县长,前后皆以清惠著称。甘棠之思,至今弗替。解绶回籍,旋遭母丧。以哀毁逾礼,元气大损。复值家乡多故,流离迁徙,忧患之余,竟至不起。痛哉!晚岁关怀桑梓文献、邑乘之侑,躬襄其事不以老病辞。此求他人以名山自矜者,于公则余事耳。公生于前清光绪四年戊寅八月初四日,殁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七月初七日。铭曰:其德则醇,其资则温。其遇则坎坷而遭屯,所蓄志百未一见而竟逝耶,故天不佑善人。中央执行委员会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世侄罗家伦拜撰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编纂委员会秘书愚弟汤增璧书丹中华民国念四年十二月毂旦立

(二)钟伯舒生平简析钟伯舒(1878年8月4日-1935年7月7日),名思泰,字伯舒,江西省萍乡市人。幼年时聪慧敏悟,八岁时就能读懂四书。少年时文采辞藻已誉满乡里,20岁以生员的身份中贡试第二名。这个时期中国同盟会所宣传的中国同盟会宗旨和行动纲领深入贯彻人心。钟伯舒因为经常与这些进步民间团体和革命党人接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组织,并参与同盟会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和起义。在鄂、赣两地组织传播辛亥革命和民主思想。湖口之役,革命党人失利,钟伯舒转而在江西省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法律、政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宣传民主建国思想,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民主素质。毕业后,在永丰、新喻、清江、吉水、寻邬、万载等县历任司法委员兼代永丰县事。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后,钟伯舒任黎川县县长。在任职期间,钟伯舒廉政清明、公正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誉!后辞去县长之职,回到萍乡为母亲守孝。钟伯舒回到萍乡后,因为家乡当时时局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怨声载道。钟伯舒为此十分忧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于1935年7月病逝于江西萍乡,时年57岁。

二、墓志铭涉及相关人物简析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浙江绍兴人,字志希,笔名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其父罗传珍曾在江西万年、都昌、奉新等地任县令,与墓主钟伯舒为同僚,关系密切,时有来往,再加之罗家伦本人参与了北伐战争,担任过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对墓主钟伯舒颇为了解和敬佩,所以钟伯舒逝世后,罗家伦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以示悼念。1919年,罗家伦作为北大的学生,在陈独秀、胡适的影响和支持下,与其好友傅斯年等成立新潮社,出版了《新潮》月刊,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自由,崇尚科学。尤其是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精神》,首创了“”这个名词。这是罗家伦对“”的贡献。1926年罗家伦积极投身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对清华大学不合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创设与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1932年8月罗家伦任中央大学校长之职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肆意入侵中国,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掠夺。罗家伦以大无畏的精神,泰然受命,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出“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要“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成立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参谋部”等改革措施。他一方面提出每个人要具有复兴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另一面他又积极寻求治校、治学之根本。首先宣布了他的治校6字方略:“欲谋中央大学之重建,必须‘安定’、‘充实’、‘发展’三时期已进”,随后又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新学风,强调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计名利,要有诚意,不要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获取文凭的工具,要有崇高理想和大无畏精神,要集中精力,放眼世界,努力搞好学问。在他的治校、治学的新政下,中央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真实学问的优秀人才。

不仅如此,罗家伦还打破一尘不变的用人制度,秉着“凡可请其专任者,莫不请其专”,以求其心无二用,专心在中央大学授课,以便稳定师资力量,保证学校的正常开课。为此,罗家伦先后聘请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数学博士孙光远、经济学家马寅初、艺术大师徐悲鸿等10余人。另外,罗家伦还对学校的行政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厉行节约,缩减行政费;(2)力持廉洁,养成廉俭风气;(3)提高效能,少用人多做事。罗家伦所提倡的治学、治校理念,直到今天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他所提出的行政改革原则也是我们今天应遵循的原则。罗家伦在中央大学所创立的“诚、朴、雄、伟”治学理念无不对我们今天的办学有着启示借鉴作用。他在日寇的炮火下仍坚持办学上课的大无畏民族气节,正如他在《新人生观》里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汤增璧(1881-1948年),出生于今萍乡市湘东区东桥乡一个文化世家,字公介,号朗卿,清光绪秀才,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宣传家。他与墓主钟伯舒同为萍乡人,又都是同盟会会员。汤增璧是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和国史馆编修秘书,负责编纂国民党党史和革命烈士录等,其书法作品留传甚少,所以在1935年为钟伯舒的墓志铭书丹,极为珍贵。汤增璧青少年时代就读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央大学前身,今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瑞清的学生。他的文笔豪迈雄伦、气势磅礴,尤精诗词。早期官费派往日本早稻大学深造。在留日期间,由于思想活跃进步,受到革命党的重视,1905年经黄兴、宋教仁推荐,汤增璧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由于汤增璧精通世界语及骈散文,又加上文笔犀利,因而,中国同盟会任命他为中央机关《民报》副主编,成为章太炎的得力助手。担任了《民报》与康梁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论战的领军人物。在这个时期,汤增璧写下了《人世之悲观》、《革命之心理》、《湖广总督之滑稽》等催人奋进,抨击和揭露当时时政腐朽黑暗的文章,受到孙中山的赞赏和关注。1906年,同盟会发动了“萍、浏、醴”武装起义,因文物赏鉴消息泄露,同盟会革命党人刘道一不幸被俘殉难。孙中山得知刘道一牺牲后非常悲痛,特嘱托汤增璧为自己题写挽联吊唁刘道一烈士。汤增璧挥泪而就:“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首挽联诗不仅高度概括了刘道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缅怀烈士的哀痛之情和誓死继承烈士未尽事业,推翻旧制统一中国的决心。1907年同盟会步入低谷,汤增璧仍积极投身革命,为筹建革命团体四处奔走,与孙武、张伯祥等人在日本成立了“共进会”。这个团体是当时同盟会处于革命低谷时期的中国革命组织中最为活跃、最具活力、最大规模的革命团体,为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雄厚基础。1908年,汤增璧由于参与了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西河口的武装起义,被清政府开除官费留学生资格,但汤增璧并不因此就放弃革命,而是在日本独资创办了进步刊物《江西》杂志,并将杂志秘密运回国内发行,用手中的笔横扫了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1909年,汤增璧回到国内,以《北京公报》编辑身份作为掩护,从事秘密宣传和组织活动,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做了大量的理论宣传工作。1911年11月,汤增璧担任黄兴总秘书之职,负责组织汉阳防御,并随同总司令黄兴前往汉阳指挥作战。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汤增璧随同黄兴出席开国大典,并陪同黄兴回到自己的家乡萍乡县安源抚慰烈士黄钟杰遗属。后来,由于不满袁世凯独裁统治,退出政坛,寓于湖南长沙,致力于教育理论宣传工作,走教育救国之路。1913年,汤增璧受黄兴之邀为《国民日报》题写新年贺词:“万家箫鼓有喧春,妇孺欢腾楚水滨。伏腊敢忘周正朔,舆尸犹念汉军人。飘零江海千波谲,检点湖山一磊新。试取群言阅兴废,相期□觉副天民。”汤增璧这首新年贺词不仅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文采,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渴望。复出后,曾任《民主报》、《劳动时报》、《民国日报》编撰和主笔,他以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为民主建国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得到了公认的赞誉。在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中,汤增璧利用新闻媒体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揭露,号召中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政,通过汤增璧的大力宣传,社会舆论每日剧增,从而将“护国讨袁”运动推向高潮。

1914年,汤增壁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国文教师。在持教期间,汤增璧认为:国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与理论水平,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推荐阅读革命刊物《民报》,介绍中国同盟会宗旨和行动纲领,并组织学生讨论革命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湖南第一师范有许多象、蔡和森等一样的进步学生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中,为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造就了人才。多年之后,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了这一时期因受汤增璧老师和《民报》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政治观点。1915年,汤增璧辞去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之职,先后出任《公民日报》和江西《赣江日报》主笔。利用职务之便,继续揭露和抨击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革命运动的罪行。1928年,汤增璧由于看不惯的独裁以及对共产党人的大肆屠杀,辞去国民政府秘书长之职,再次弃政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中央大学国文教师,他在学校里积极推广世界语,为世界语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在“攘外必先安内”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下,汤增璧在南京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帮助家乡避难的红军,躲避国民党的围剿和屠杀,将他们藏匿于自己家中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对新中国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动全面内战,弃道义而不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学的理论宣传家和教育家来说,汤增璧旗帜鲜明地反对的独裁统治,积极拥护共产党所主张的民主、和平、团结的政策。无论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还是在白色恐怖下,汤增璧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从不随波逐流,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毕生致力于教育和革命理论宣传工作,他的为人和文笔正如黄兴所赞:“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必如椽”。

参考书籍:

①五修《钟氏族谱》。

②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商务印书馆,2013年。

③宋金泉:《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④丁守和主编、唐宝林编撰:《五四风云任务文萃—傅斯年、罗家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

⑤江西省萍乡市政协编:《中国革命的先驱———汤增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⑥陈志平:《中国革命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彭维 李妍 单位:江西萍乡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