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家发展观的嬗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南方论刊杂志》2014年第六期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超越的发展观,它的超越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吸取了人类发展共同的理论成果而提出来的,见解是具有科学性的,最大限度包含了进步的、科学的成分。它将自然规律、经济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概括为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仅仅总结眼前阶段性问题,而是对长期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问题作出规律性的判断,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体现出它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在原来的思路上总结历史的和当前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看待问题,总结经验。第三,科学发展观不是浅层次的总结经验,而是从发展哲学的高度和视野来看待发展问题,从所有的问题中总结出具有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认识和判断。
(一)科学发展观之于“发展=经济增长”发展观的超越。“发展=经济增长”这一发展观将发展定义:以GDP为唯一衡量标准而统帅一切,只要这些指标增长,就意味着得到了发展。此发展观认为,只要经济指标增长,就能自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实现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到物质基础乃是根本性的,任何发展离开了物质基础都是空谈,因而辩证吸收了这一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仅以经济增长来衡量发展显然是不科学的,发展不等于单纯的增长,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社会、民生等问题,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无论怎么样的增长都是没有意义的。假如单纯以GDP来衡量增长水平,则无法显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简单地来说就是经济发展是否全面。以往以经济增长来衡量发展水平的做法,也无法显示区域、部门间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例如我国目前面临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之间在基础设施、教育民生、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仅以GDP来衡量发展,无法显示在经济增长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环境被破坏了,则GDP无论多高都是无意义的。科学发展观还考虑到了在经济增长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单纯经济增长或者说单纯以GDP来衡量发展,是不会考虑到在经济活动中人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对“发展=经济增长”这一片面发展观进行了扬弃。
(二)科学发展观之于“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观的超越。西方发展理论家在看到了“发展=经济增长”这一发展观的局限后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进程。托达罗认为,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应囊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化以及人们的信仰、态度、习惯等。科学发展观吸收了这一发展观的合理成果,即不仅要求经济全面发展,同样要求社会全面发展,并且经济、社会应当协调发展。假如经济建设带来的是贫困、事业、不平等,那么经济建设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社会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更是经济、社会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应当看到,“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发展观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毕竟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科学发展观对此的回答是,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发展,而不能持续的发展不能算是真正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实现在环境两性循环的前提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在人的因素方面,科学发展观也大大超越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之于“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超越。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不久就积极响应这一发展理念,于1994年正式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规定为“战略与对策、制定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教育与能力建设、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在这一通体战略指导下分别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展开其内容。③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是内含在科学发展观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也就是说是与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的,因而并不单纯是可持续发展,而是处于科学发展体系整体当中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应当推行“零增长”模式;某些环境主义者认为目前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所导致的,因而发展中国家应当停止发展。诸如此类的发展观都是因噎废食,只是片面地理解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放到经济、社会、人、自然组成的一整套发展理论体系中去,因而解决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性,即保证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革、人的不断发展,又保证了环境不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坏,吸取了西方国家的发展教训,不走西方老路和弯路。此外,科学发展观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因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消除贫困、大力发展教育、改革社会治理。
(四)科学发展观之于“发展=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观的超越。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认为“发展的目的决不是要强迫人们不情愿地像牛一样被喂养,……也决不是要通过把今天的人们压抑在受国家政策强制的计划机构中寻找后代人的最终解放,而是要通过共同的努力,使人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有意识地自己教育自己,并且不用暴力来实现自己地解放。”而科学发展观充分概括了以往的各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并结合了我国国情而有所辨证扬弃。这首先就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有中国特色的展开。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尚存,因此一切从人民出发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还要健全民主机制,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利益。这些都是我国人民群众实实在在需要的利益,而绝非离开了国情的空谈。同时,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因此发展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得人这一活跃因素真正发挥作用。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理论,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内在要求
当代世界是一个发展着的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之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我国的科学发展观融合了其他发展观之长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把握好社会、人和自然三者的辩证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基础。
(一)注重把握世界发展共同趋势与本国发展相融合的交往实践驱动。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机遇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历史机遇往往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机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机遇的思想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和宽广的眼光洞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把握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当代的交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交往,现在的世界只能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能否把握和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最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世界历史证明,很多后进国家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靠的是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相反,一些国家对机遇持漠视或观望的态度,最终导致错失时机,延误本国的发展。
(二)必须走一条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双重跨越的转型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历史机遇期,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努力与世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接轨,促进双向互动,从而加速了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进程。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必须走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由当代后发国家生产力发展实践的内在规律和我国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现状所决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是以知识经济为先导,将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双向互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目标和任务。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它是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相对于更高一级的信息化道路它又有一个低目标――实现工业化,这要求我国要注重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积极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科技成果,让中国充分融入信息化文明当中,最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三)坚持社会发展与人本地位具有一致性、统一性的原则。在世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起着主导的作用,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因与动力,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最根本的都源于并取决于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交往,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的劳动者素质整体低下,不能适应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缺少大批受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科技人才、企业家和专门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必须走一条人才强国之路,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从局部性的跨越发展到整体性的跨越发展。
(四)牢固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发展实践必须有发展理念作指导,但只有那些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对发展实践起着正面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能否把握住发展这一世界主题,对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影响深远。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自己的闭关自守政策变得落伍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有过不少的挫折。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归于发展。第二,我国当前搞现代化建设,解决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不但必须研究国内的情况,而且还应该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最终形成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理念。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④第三,当前,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创立自己的发展理念势在必行。事物的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回到特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只能先从一个个特殊的国家开始,了解和认识这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再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作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的特殊国情,找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
作者:陈华杰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