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范文

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阴阳学说下的五禽戏养生原理探讨

摘要:五禽戏作为重要的传统养生保健功法,今人对其研究颇多、综观现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养生功法讨论,缺乏对五禽戏阴阳相关理论研究。从阴阳学说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五禽戏”的阴阳相反、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时间观、经络观等中医养生原理,以期挖掘其理论内涵,更好地指导功法养生。

关键词:五禽戏;阴阳;养生;传统文化

相传“五禽戏”是由东汉名医华佗创编,其在导引术发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代表性动作及其神态,由此总结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五”是一个约数,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由此得名“五禽戏”。五禽戏凭借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养生内涵,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对五禽戏的研究并非十分完善,其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诚如李氏在2012年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华佗五禽戏基础理论的存在,不少的专家学者认为只要练好五禽戏的招式动作就足够了,是否研究其理论无关大局;有的专家虽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但也仅是对华佗五禽戏的动作进行分析,而未研究华佗五禽戏的基础理论。”[1]之后,吕氏[2]、梁氏[3]、卢氏[4]等学者多集中于五禽戏对疾病或机体功能障碍的积极影响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较广,但每个研究方向的数量较少。正是由于以往五禽戏研究太过单一、局限,笔者试图重新整理相关文献,以阴阳哲理作为切入点,对五禽戏及其养生原理进行深入发掘,以期更好地指导养生。

一、五禽戏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仿效动物来治愈人疾病的先例。《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文中“熊经鸟伸”是为模仿熊和鸟的动作而创编的传统保健功法,后世称其“二禽戏”,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代仿生学启示下产生的养生术。西汉时期,刘安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导引图》中44式导引术中的6式为启迪,创编了“六禽戏”,被记载于《淮南子•精神训》:“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在“熊经鸟伸”的基础之上作了进一步发挥,由单一的二禽戏变为灵活多变的“多禽戏”。东汉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并参照当时流传的导引动作、功法创编了“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时的五禽戏才真正被确立,并在诸多中华传统养生功法中有着突出地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更有详细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该书不仅对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五禽戏的锻炼原则为“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二、五禽戏与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影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1]。唯有从阴阳哲理视角,方能深入探究五禽戏的养生原理。

(一)阴阳相反在五禽戏中的体现

《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相反相成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所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平和是人体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阴阳制约是保持平调阴阳的基本原理。笔者从自身长期练习五禽戏的体会认为,五禽戏是一项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的养生功法,其蕴含着丰富的阴阳相反思想。一方面,五禽戏属于动功,以模仿动物姿态,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能够疏经通络,充盈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抗御外邪,助阳生长;另一方面,五禽戏又属于静功,即在遵循五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用心来模仿此五种动物的神态并体会五种动物的神韵,以达到专心致志、心平气和、心无妄念的状态,从而达到养阴保精的目的。例如五禽戏中猿戏,其讲究外动内静,欲静则似静月凌空,万籁无声,欲动则快若惊鸿,迅捷有力,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恰恰体现了阴阳相反的思想[2]。在习练五禽戏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三调”。即运用意念来调和阴阳,调整呼吸来把握阴阳,引诸肢体来协调阴阳,实现阴阳平和的养生功效[1]。

(二)阴阳互根在五禽戏中的体现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砭•阴阳论》)。阴阳二气虽然是相反制约的,但又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阴阳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五禽戏正是借此以潜阳滋阴,养阴壮阳,阴阳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五禽戏中最具阴阳互根理论特点的是“刚举柔张”,其“刚举”是指虎举运动,其主要运动形式是生发阳刚之气。下握拳时通过手指、手掌屈伸抓握,意入提挈地之气,上托到顶时又一次由掌变拳,则意入衔接天之气。双手运行到胸肩前,由拳变掌上托下按则是刚举柔张的融合点,或者说虎举动作中的调身、调心、调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平和状态。因此虎举作为五禽戏中虎戏的第一个动作,它在“戏”中以刚柔相济、刚举柔张的运动形式,展示出人的生命律动与天地共同运转的自然法则,也是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的阴阳互根、阳升阴长的运动过程。一动一静分阴阳,阴之极复生阳、阳之极又复生阴,这是自然之道。动静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动根于静,静根于动,每一方都以其相反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而五禽戏恰好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阴阳互根、动静相宜,以此促进其养生作用的充分发挥。以阴阳哲理视角来探究五禽戏,其显然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动中静,静中动”的传统养生功法。“动中静”需要在运动时保持精神宁静,全神贯注。“静中动”,即在保持呼吸自然和谐,神情专注若一的同时,动作须刚劲有力,刚柔并济。唯有如此,意、气、体三者才能紧密配合,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习练五禽戏时的“动”,并不是盲目的动,其一招一式均遵循五种动物运动规律,而此时的内心则在意会五种动物神韵,处于一种“静”的状态。但此时的“静”也不是死气沉沉的“止水”,而是“动而不妄动”,处于一种“专一而不杂”的状态[2]。例如,习练熊戏时,要求周身放松、呼吸均匀、意守丹田、形神合一,但需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熊之彪悍个性展现出来。《老老恒言》云:“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说明心神虽主静,但并不是指心无所用的绝对的静,而是精神专一、摒弃杂念、心无妄用的“静”[3]。习练五禽戏时“静”中也包含着“动”,但同时也伴随着五禽神韵的合理转换。因此,五禽戏是根植于“动静结合”思想下的一种功法,更是发扬了古人揭示的阴阳互根互用之理,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吸引着较多习练者。

(三)阴阳消长在五禽戏中的体现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人体阴阳的相互调节,即“阴平阳秘”。对立又互根的阴阳双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此消彼长达到了阴阳平和的状态,故阴阳平和是阴与阳动态变化的过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通过习练五禽戏,可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对于阴气偏盛而畏寒者,宜多行虎戏,其生性勇猛,喜摇首摆尾,壮阳化阴,致阳气于外,抵御外邪,并可使周身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对于阳气偏衰、阴寒偏盛及情绪低落者,宜多行鹿戏、猿戏,其轻捷灵活,生性好动,动则生阳,以舒展筋骨,助长阳气,以消阴翳,又可调畅情志,开阔心胸,使身心健康,头脑清醒。对于阴阳俱虚者,宜多行熊戏,其有藏阴于内,助阳外化;升阳卫外,内守阴精的功效。对于阴虚寒凝者,宜多行鸟戏,其动作轻翔舒展,有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效。再者,习练五禽戏时,宜根据不同体质来选择其节奏与力度,以达最好的练习效果。如若气凝身寒,阳气偏衰,则功法主动,做动作时应偏阳刚,以振奋心阳,使心神舒适,精神饱满;若阴不制阳,身热气耗,阳盛太过,则功法主静,做动作宜偏阴柔,使内气充盈而不外泄,抑制兴奋。

三、五禽戏中的阴阳时间观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可通过习练五禽戏对自身进行调整,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根据时间养生观,中医把四季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禽戏按照五个时节来安排,有利于我们在不同的时节里锻炼。春,农历1月至3月,肝气偏旺,是操练鹿戏的最佳时节。鹿肢体灵活、胫骨柔软,对应了肝经循行的特点;夏,农历4月至6月,心气偏旺,是操练猿戏的最佳时节,猿猴聪明智慧、富有生气,对应了心经循行的特点;长夏,多指春末秋初,脾气偏旺,是操练熊戏的最佳时节,熊步伐稳健、脾胃强劲,对应了脾经循行的特点;秋,农历7月至9月,肺气偏旺,是操练鹤戏的最佳时节,鹤呼吸平稳、皮毛光洁,对应了肺经循行的特点;冬,农历10月至12月,肾气偏旺,是操练虎戏的最佳时节,虎腰强力壮、胫骨强劲,对应了肾经循行的特点。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讲,夏季应以静为主,防止阳气耗损;而冬季则主要以动为主,以防阴气旺盛[1]。这恰恰与时间养生观相符。而根据方位阴阳的观点,东南属阳、西北为阴,因此要练功者面东站立练功,以求取得养生的最佳效果[2]。根据一天当中阴阳的变化,注意锻炼的时间,早晨阳气始生,日中最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因此,为了资助阳气,最好早晨在户外空气清新的地方练习五禽戏。《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寥寥几语,揭示出华佗养生思想之“顺天因时”的观点,因此在练习五禽戏时,习练者需根据季节、时间、自身状况来合理安排运动。

四、五禽戏中的阴阳经络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阴阳二气各分三阴三阳,衍生五行,为万物造化之始,常违逆者,则易为邪气所伤。《灵枢•逆顺肥瘦》认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样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习练五禽戏,对疏通经络有多方面作用。

其一,在手形的多变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持、握固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的气血运行。以虎举为例,手形有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举法有提、拉、举、按,并贯以内劲,眼随手动,带动头的运动,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展现了手三阴、手三阳经的变化。在撑掌,屈指过程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运行得到加强,同时促进远端血液循环;拧拳中,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获得更大的“原动力”;提举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会使“原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1]。同样,在鸟戏中,以“鸟伸”动作为范,“两首侧齐内合下按,两臂下按、后展,手掌成鸟翅状”。在这些具体动作中,手型的变化不同程度刺激手三阴阳经络的气血运行。这些均是阴阳理论通过经络而体现的养生原理。

其二,五禽戏的疏通经络可体现在对任督二脉的刺激上。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两者在人体经脉循行当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在功法中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五禽戏则通过多种动作,如在虎戏的“虎扑”中,其要求“常引腰”,即“两臂前伸,臀部后引,髋、腰、胸自上而下蠕动”,在具体动作中,练习者可以体会到脊柱蠕动,肌肉紧绷,刺激任脉,后接“前伸”变为提手提脚,“后手”变虎爪,落手落脚前扑,从松柔下沉到提手提脚前扑姿态,督脉受到牵引。又如鹿戏中的“竖弓”,含胸收腹、敛臀,后凸命门,功法上的一张一弛同样刺激督脉。

其三,五禽戏对足部经脉同样具有疏通作用。如鹿戏,“身体重心后移,左膝伸直,全脚掌着地,右膝屈膝,低头,弓背,收腹”,刺激足少阴、足厥阴等经络。除此之外,其还注重动态运动,如鹿奔中的“搭腕”“跳换步”,熊运、猿提中的“提踵”等,均能调节足部经络运行,达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而五禽戏处处体现着阴阳平和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的养生运动中,通过习练五禽戏,感悟生命的精气神、顺应生命活动的自然节律,进而调节身心、舒血畅气、强身健体,从而达到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笔者基于阴阳学说视域下对五禽戏养生原理进行分析、探究,以期能对今后研究者有所启示,发掘出五禽戏养生理论的真谛,将其发扬光大。

作者:赵指南;张挺;李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