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皮影戏的民俗功能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皮影戏是利用光学原理,利用光源产生影子这个特点而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结合了工艺制作和民间戏剧的表演。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皮影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皮影艺术结合了传统文化、宗教、戏剧表演等文化成分。直至今日,皮影艺术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透过皮影,可以了解皮影产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传统。
【关键词】皮影;山西;民俗
一、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由于产生于民间,一直没有文字记载的详实史料。皮影的产生和我国古代对影子的崇拜有关系。古代由于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对一些自然无法解释,从而产生敬畏心理,影子就是其中之一。皮影戏的产生有各种传说,最早的是关于汉武帝和李夫人,传说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大臣李少翁在街上看到幼童在玩用树叶剪成的人形投影,大受启发,回宫后用棉帛剪成李夫人形象,在帷帐内利用烛光投影来再现李夫人。后来又有唐朝宫廷中妃子用剪纸做成皮影逗弄小王子的传说,这些传说只是皮影的雏形,和后来的“皮影戏”不同。有据可考的皮影产生应该是在宋朝,在宋仁宗期间,有民间艺人在讲述三国故事时,采用皮影表演来深化剧情。进入元朝之后,随着元曲的快速发展,戏剧表演成为社会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皮影戏也借助戏剧表演形式得到了发展。皮影戏主要是用兽皮、纸板剪成人物形象,利用光源投射原理,结合木偶戏的表现方式,由人操纵皮影的活动,配上道白、演唱,来表现故事情节。皮影戏和木偶相比,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和舞台剧相比,可以用少量的人物来表现浩大的场面,进行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皮影形象制作也很重要,皮影制作结合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镂刻、中国画等工艺,人物形象色彩丰富,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具有头部、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部位,根据不同人物还要配上帽子、头饰、胡须、不同朝代的服装。在制作时,还要在关节处安装枢纽,以便操作,使人物具备各种动作。皮影戏发展以来,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我国南北地区都有皮影戏,南方有广东皮影、浙江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北方有山东皮影、河南皮影、陕西皮影和山西皮影。而这些皮影中,山西皮影戏最丰富,以侯马皮影和孝义皮影最为著名。
二、山西皮影戏的特征
(一)山西皮影戏的发展
山西作为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孝义皮影戏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风格和唱腔上分,山西皮影戏分为纸窗皮腔影戏和纱窗碗碗腔影戏两大类。纸窗皮腔影戏是山西土生土长的剧种,流行于晋北、晋中、晋南等地,孝义皮影主要是纸窗皮腔影戏;纱窗碗碗腔影戏来源于陕西皮影,在晋南一带流行,侯马皮影是纱窗碗碗腔影戏。纱窗碗碗腔影戏在陕西产生较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比较盛行,“碗碗腔”的名字是因为皮影戏的光源来自于油碗灯。碗碗腔的发展要归功于嘉庆年间的陕西举人李芳桂,他为皮影戏创作了十个剧本,号称“十大本”,包括《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有了专业人士的加入,陕西纱窗碗碗腔在剧目声腔和音乐方面得到了发展。纱窗碗碗腔从陕西渭南传入到山西是在清末光绪年间,传入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陕西大旱,皮影艺人逃难到山西,带来了碗碗腔;另一种说法则是碗碗腔由在陕西经商的晋商带入。碗碗腔传入到山西侯马一带,经过当地民间艺人的再加工,将山西的蒲剧、眉户戏唱腔融入到皮影唱腔中,使碗碗腔带有浓厚的山西特色。由于皮影戏的演出价格相对低廉,表演者、表演场地的要求不高,在表演中,擅长利用幻影、水、雾、云来衬托,可以表现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等奇幻场面,其视觉冲击远远胜于当时的舞台剧,因而深受当地人欢迎,在清末民初,侯马的皮影戏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大人小孩爱看,青年人因为喜爱,纷纷拜师学艺。
(二)山西皮影戏的特点
山西皮影戏的繁荣,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表演上采用当地方言道白,用地方剧种演唱。皮影制作的原料采用当地的牛皮、驴皮,经过多种工序来制作,色彩上也以暖色调为主。这些还不是主要原因。山西皮影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剧本来源和音乐特征。皮影戏的剧本主要是来源于传统戏剧、话本小说、民间传说、名著选段改编。从题材上分类,可以分为爱情剧、历史剧、神话剧。其中的爱情剧大多来源于话本小说,如《五花马》就是来源于唐代传奇《李娃传》;历史剧有《昭君出塞》、《火烧绵山》、《骊姬乱政》等;神话剧大多改编于《西游记》;也有改编于《水浒》的《逼上梁山》等剧目。这些剧目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改编为皮影戏之后,语言被通俗化处理,无论是唱词还是道白,都是生活语言,还将山西晋南方言运用其中。在音乐方面,碗碗腔的板腔音乐主要是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尖板、滚白、杂腔为主,特点是悠扬而委婉细腻。乐队伴奏方面,文场以月琴、板胡、二弦琴为主;武场是鼓板、指板、手锣、铜锣和铜碗为主,其中铜碗是碗碗腔的重要标志。伴奏音乐的特点是清越、委婉,非常生活化。
三、山西皮影戏中的民俗文化
山西皮影戏的繁荣也离不开山西民俗这个文化土壤,山西是古代晋国所在地,后来分为韩赵魏三国,无论是晋国还是三分之后,这块土地上都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忠于国家的壮士,也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士,这些人物都成为我国道德推崇的典范。历史上很多民间传说都和山西相关,像春秋时期的重耳十九年在外颠沛,他和自己的朋友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这段历史一直是我国古代励志传奇和忠于友情的典范。介子推不愿和重耳同享富贵,宁愿抱树而死,这种行为后来演变成传统节日寒食节。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敢于直书历史的董狐都是产生于山西土地上的。《战国策》中很多和韩赵魏相关的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连后来的《西厢记》和苏三起解也和山西有关,这些文化传统都成为皮影戏剧本来源。山西的地理环境也适合皮影戏的发展,这里地处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有大量空闲时间,人们需要用文化生活来填补这段时光。也因为以农业为主,少不了对土地的祭祀,对风调雨顺的祈求,这些具有宗教性质的活动,需要用戏剧歌舞形式来酬神。山西皮影戏还集中了山西的地方戏曲,包括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等剧种,还有民间流传已久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和技艺戏等戏剧形式。这些剧种本来是由人扮演角色来表演的。有了皮影戏之后,皮影艺人将这些剧种的唱腔、人物形象和表演形式都融入到皮影戏中。由于皮影戏以皮影人物为主,在唱腔方面可以一人兼顾好几个角色,使表演成本大大降低,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又远远大于舞台剧。这也是皮影戏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山西皮影戏的民俗功能
(一)山西皮影戏的民俗功能——宗教篇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又以农耕文化为主,因而所形成的的信仰也多。这些信仰包括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还有很多和农耕文明相关的宗教,像对土地的敬畏,对雨的祈求。丰收后要酬谢上苍。此外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像对送子娘娘的祈求,对痘神的敬畏等。皮影戏表演一般都是在祈雨、庆丰收的时候表演,但表演的剧目常常是和佛教相关的因果报应、轮回等佛教故事,还有神仙故事,妖魔故事等。孝义皮影戏中就有关于地狱方面的故事,像《大仙山》《葵花镜》。表现地狱的皮影图像有鬼门关、烤焙、锯解、灌迷魂汤、下油锅、上刀山等。宗教功能的皮影戏表演还包括还愿戏、会戏和会堂戏。还愿戏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等到目标达到后,就开始唱戏来酬谢神灵。还愿戏一般是祈求生孩子,愿久病的人康复,外出的人平安归来等,当这些愿望实现之后,祈愿者认为是菩萨的庇佑,因此唱戏酬谢,其实最根本的意思是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会戏是在庙会上表演的皮影戏,庙会一般都是和纪念宗教人物相关,像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出生、出家和成佛之日,民间都会在这几个日子举行庆祝活动,就形成了庙会。此外还有其他宗教人物的纪念日,也会举行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唱戏,皮影戏也成为庙会戏剧表演的主要部分。会堂戏顾名思义就是由家庭主办的戏剧表演活动,主要有给老人祝寿、儿子娶媳妇、生孩子满月。这样的家庭庆祝活动唱戏,如果请演员来演唱,只能唱选段,折子戏。由于皮影戏成本比演员表演低廉,内容更丰富,因此人们更乐意请皮影戏表演。民俗功能中的宗教功能,其实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形式,表现了普通人民最本质的愿望。
(二)山西皮影戏的民俗功能——娱乐篇
山西皮影戏不仅具有宗教功能,最主要的还是娱乐功能。在上世纪之初,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只有观看皮影戏,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皮影戏本身的特点是表现场景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像腾云驾雾的神话剧适合少年儿童,悱恻缠绵的爱情戏适合青年男女。而那些表现人生大喜大悲的戏又适合中老年人。在表演形式上,除了庙会,会堂戏这样有专人出资演出之外。皮影艺人还会在农闲时间,或者新年期间,自己到处表演,采用收费形式。由于皮影戏的装备只需一个箱子和八到十个人,也不用搭戏台,只要有场地挂上白布就能表演。因而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看。皮影戏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既有烟云特技的神魔,又有牵肠挂肚的家庭伦理剧,更有叫人开怀的幽默剧,深深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成为传统戏剧与影视剧之间的承上启下的艺术形式,给山西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
五、山西皮影戏的现状
时展到今天,曾经繁荣的山西皮影戏,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已经失去了市场,今天的人们,娱乐生活多样化,电影电视,网络都给人带来丰富的娱乐生活。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皮影戏都渐渐失去了市场,这样的变化势必会让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陷入失传的危险。目前,山西对皮影艺术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但真正能保护的,还是具有表演市场,有大量观众。因此,向青少年宣传皮影戏,培养他们对皮影戏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方式。
六、结语
山西皮影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是山西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强大的民俗功能,保护皮影戏,不仅是山西人民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朱文.山西皮影戏考略[J].文史月刊,2016(12).
[2]武淑红.孝义皮影戏的历史脉象与当代传承[J].当代音乐,2017(05).
[3]解琦.山西侯马皮影戏的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李霞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