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南昌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相关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对2017年1-8月我科收治的4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总结相关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结果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最终得到有效控制,5例因故放弃治疗出院,3例因送医不及时或年龄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死亡。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无医护人员、家属陪护或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通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隔离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避免其他人员的感染。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毒感染;隔离;护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丘陵或山地地区,好发于春、夏季[1]。根据目前研究,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未见人传人的报道及证据[2];但该病可通过血液传播,国外及国内均有相关报道称家庭成员因接触患者血液[3]或医护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4-5]的病例。由于此病是我国新发传染病,在其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认识尚不全面,存在很多盲区,加之此病进展迅速,若无及时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手段,病情极易恶化,影响患者预后,同时易造成相关人员感染。鉴此,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SFTS患者治疗及护理过程,结合相关护理经验,旨在总结出比较合理及完善的护理意见以供交流学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7年1-8月我科收治SFTS患者48例。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2岁,45岁以上4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省丘陵或山地地区,多务农或有野外作业史,部分病例自述有蜱虫叮咬史。
1.2临床症状及体征
患者均有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乏力、纳差、头痛、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痛,肌张力增高;部分患者可见结膜充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高危患者可见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1例患者出现脑疝体征。
1.3实验室检查
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异常。较明显共性为外周血象可见白细胞、血小板急剧减少,部分呈危象,肝肾功能异常,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心肌酶谱异常程度因人而异。
1.4治疗方法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联合应用抗生素,疗程至少1周,一般至体温正常后至少3d,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具体措施为对不能进食者给予体内或体外营养支持以补充能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降温;出血明显或血小板危象患者及时输注血小板、血浆;粒细胞严重减少患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肝肾功能异常者进行保肝护肝及利尿治疗等。
1.5结果
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最终得到有效控制;5例因故放弃治疗出院,1例因送医不及时,出现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不佳而死亡,2例因年龄过大,同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其他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衰及呼吸衰竭死亡。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无医护人员感染,病患间未发生交叉感染,家属及陪护未发生感染。
2护理
2.1隔离和防护
根据相关报道[3]:急性期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故应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部分患者由于白细胞降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故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在隔离的同时,亦做好相关物品的消毒处理。隔离期间,除必要陪护外,减少相关人员的探视,对陪护人员做好防护教育指导,提供陪护所需的口罩、帽子、鞋套等物品。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若需接触患者体液或进行相关操作时,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和护目镜等。在进行输液或抽血时,注意预防针刺伤,使用安全针。标本送检时,做好标本的防护,使用专用标本箱。
2.2一般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软食为主,禁食坚果等易造成消化道粘膜损伤的食物。对不能进食的重症患者,视情况留置胃管,进行鼻饲或给予肠外营养,同时注意胃管所致粘膜出血及防范误吸。对危重患者,予24h不间断监测其生命体征。
2.3特殊护理
2.3.1发热护理
由于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为高热,且持续时间较长,故24h严密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患者体温过高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即给予头部、颈部、腹股沟部大血管等处冷敷。我们采用20%浓盐水制成冰袋后,用毛巾包裹置于需降温处。此种冰袋便于固定,舒适度高,降温效果优于一般冰袋[6]。其他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拭降温及温度过高的热水擦浴可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有引起皮肤出血风险,故禁用。患者若出汗较多,应及时通过饮水或静脉补充体液。
2.3.2出血护理
患者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容易有出血倾向。告知患者及家属此为常见症状,并嘱其严密观察口鼻、针眼、皮肤受压部位等,有出血征象及时报告。护理过程中,各项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组织引起出血。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止血替代常规肢体平置压迫止血法,能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有效率[7]。若患者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或有血尿、咯血、呕血、血便等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3皮肤护理
患者入院后,采用Braden评分法[8],从感知能力、潮湿度、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状况、摩擦力和剪切力6个方面进行皮肤压疮风险评估并记录。选用棉质材料的床单、被套及病号服,根据患者出汗或污染等情况及时更换和清洗消毒。对卧床和意识不清患者建立翻身记录单,每2h巡视并协助患者翻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幅度、力度过大造成意外碰撞损伤。对烦躁患者在家属同意下可使用约束带,以免患者损伤自己,注意约束带松紧度,定时放松,注意末梢血供。患者容易在针眼处出现瘀点、瘀斑,应加强观察;如若出现,可在清洁患处皮肤后,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涂抹。此外,测量血压的袖带可能会挤压上肢皮肤,出现大面积瘀斑,故应及时松绑,预防瘀斑。
2.3.4其它症状护理
随着病情的不同与进展,除上述症状外,患者会因个体差异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其他临床表现。如患者出现头痛、神志淡漠、烦躁、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观察患者患者有无脑疝、脑出血等迹象,及时请医生处理;如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征象,及时补充液体;如患者出现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注意观测患者血气,预防酸碱失衡,如有必要则进行辅助呼吸。
2.3.5心理护理
此病为新发急性传染病,由于认识的不足,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加之此病需要隔离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形成心理与生理间的恶性循环,影响疾病预后[9]。具体来讲,患者容易出现恐惧、自卑、孤独、抑郁、焦虑、多疑、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对此,我们要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对其充分理解和关怀,多与患者耐心沟通交流,及时向患者介绍和解释用药和治疗方面的方案和疑惑,对患者及其家属多进行劝导性教育,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对SFTS患者应用心理护理,不仅可调整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而且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10]。
3小结
SFTS发现于2006年中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此后韩国、日本等国均有相关报道。此病自报道以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范围也不断扩大,但由于对其认识和研究有限,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故其预防和控制比较困难[11]。对于此病的护理,我们亦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对我科48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我们认识到此病护理重点在于控制症状,即处理好发热与出血及其引起相关问题,预后一般较好。但对于老年人及基础疾病较多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并不能改善预后。心理护理在改善疾病的预后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提高心理护理在此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地位。此病虽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但血液亦可造成人员感染,隔离和防护措施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十分必要。随着大家对此病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对此病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护理方式和手段,推广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4):193-1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J].首都公共卫生,2011,5(6):285-286.
[6]王叶飞,沈璐梦,蒋红娜,等.改良后盐水冰袋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高热护理中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85-286.
[7]杨青成.肢体抬高对单采血小板者穿刺针眼止血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7):3239.
[8]高春红,吴金风,傅阳阳.根因分析法在降低Braden评分不超过16分的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5):400-403.
[9]张丽,胡新君,鲁慧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2):1120-1121.
[10]董先芳,姬秀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32-233.
[11]王建跃,邬辉,仝振东,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2):294-298.
作者:郭杏;周聪 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