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高校学生就业力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就业力的概念
就业力(employability),即就业能力。对于就业力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概念:就业力是指个人为了得到并持续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取得成效并具备的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面试者最受雇主重视的就业力是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谈吐表达、个性特征、形象气质;实习期内实习者最受企业家最关注的就业力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创新精神。但当前民族高校学生就业力的这几个方面都有欠缺。
(一)学习能力不强大学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的场所,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事实上,学习能力也是一种适应能力。而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所受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在大学的环境中更加缺乏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较低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的一个能力。就业力的提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把握一切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投入各种实践。民族高校学生会把多半时间花在校园里,不重视职业实践,不主动了解相关信息,不主动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更不主动对相关人物进行职业生涯访谈。因此,民族高校学生失去了很多实践的机会,整体实践能力较低。
(三)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就已经算是一个职业人,但高校的教育并没有与市场对接,高校与市场的供需信息不对称。二是民族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以学习基础知识和服务民族地区为目标,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待已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希望大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
(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欠缺民族高校学生都很能吃苦、踏实,但创新能力相对欠缺。他们更愿意去接受已有的知识,而少有创新的热情。受生活环境和基础教育的影响,加上专业和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的比重高,而人文素质教育不受重视,民族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但现在很多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以外的能力都非常重视,但专业外的能力并不能在短期内养成,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对就业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民族高校的很多大学生都还没有意识到就业力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就业力的认识也比较片面,缺乏提升就业力的意识和方法,没有对自我进行系统的探索,对未来就业目标不清楚。在民族高校就读的学生的直觉体验、性格气质、潜意识思维、情感等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他们对民族的感情和对地域的认同比其他学生更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没有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而抱着自己比其他学生特别的想法,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部分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的知识面不宽,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规划,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三、民族高校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途径
(一)加强对民族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数是对大一、大二的新生进行的,但事实上,每个年级的大学生的诉求是不同的。例如,大一的新生处于迷茫期,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职业知识、兴趣和性格的探索;大二的学生就应该倾向于价值观的探索;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认识,主要应教会他们如何决策,并让他们开始探索职业;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主要应学习职业发展的知识。综上所述,民族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通过校内外相关教育资源,采取拟订计划、传授知识、锻炼实践、交流思想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全方位引导、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等,以此提升民族高校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二)有针对性地指导民族高校的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外语能力、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民族高校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弥补自己的通用技能。目前在大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而在偏远民族地区,人才紧缺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更是紧缺。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民族地区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任务,参加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是民族高校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三)多渠道、多层次地引导民族高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与提升就业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民族高校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提升就业力的良好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诸如出版物、行业展会、视听资料等静态资料信息来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通过动态的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兼职、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提升就业力。不管是亲戚朋友的介绍,还是相关网站的搜索和交流,只要有正当合法的实践机会,只要能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就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作者:冉博文 张洁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