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诉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贵州是多民族地区,在这片热土上孕育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共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开发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资源。然而,在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存在利用效率不高、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力不大、对其加工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解决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存在的利用问题,对发挥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功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贵州;生态伦理;少数民族;人神兽共祖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资源,它是少数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自发、朴素、感性、由经验出发的认识和理解,其本质是一种对物质生存状态的道德体验。它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是属于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
一、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必须把握其本质。要想深入了解其本质内涵,一方面,要将它与其他思想意识进行对比分析。它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同,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上切入。人与自然地位是平等的,人依赖自然,这是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下产生的思想,因而它充满了神秘性和人格性。贵州少数民族将这一思想纳入了民族精神之内,变成了少数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规范,甚至上升到民族乡规民约当中。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正如宗教人士对教规、教约的遵从一般,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将环保上升为一种信仰,就会渗入人的各个方面。信仰相对于意识来说,更加虔诚,对行为的约束力更强。最关键的是它不会因为物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已经成为民族基因,能够世代相传,具有一些宗教因素。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神兽共祖。很多少数民族都认为他们和一些神、动物都是一天出生,是共生共死的关系。比如,贵州的苗族认为人、神、兽共祖,但是人略高神、兽,认为很多动物还有天神,地上的人,都是同一个早上出生,并且还是一个母亲所生。另一方面,万物有灵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最具典型的表现。为什么贵州少数民族能够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呢?是因为他们认为花草树木、动物与人一般,都具有灵性,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因而,苗族、侗族都有崇拜自然的现象,比如,从江县岜沙苗族就崇拜树,把树奉为树神,常年祭拜,并且还把保护树木写进了村规民约当中。从上文可知,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零散的、自发的,它不是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朴素直观的认知。它产生于远古时代,与当前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能否更好地保存和利用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人民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方式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当前的实际社会环境已经不能同远古时代相提并论。由于时空的巨大差距,少数民族思想明显已经脱离现实。另外,现代思潮也不断地渗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已经走出大山,进入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过上了现代生活,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逐渐由远古的“强势生态文化”向“弱势生态文化”转变,其影响力在飞速下降[1]。
二、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的现实问题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可利用的思想资源,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本身不具有科学依据,这使得在利用过程之中产生很多矛盾。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根植于贵州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在远古时代,万物有灵、人神兽共祖等生态伦理思想是他们的信仰,还被纳入乡规民约当中。例如,《水族乡禁碑》中云:“一议我等地方不准毁田伐地,如有敷重、伤者,传齐人众相帮,出钱上致,无许私致和实磕之人,如私和者罚银二两四钱八分。”[2]无故地毁田伐地,会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并充满了人文关怀,说明水族人对田地的重视。另外,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岜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部落,岜沙在苗语中是树木茂盛的意思,就在这样一个还保持着原始生活的地方,他们保留了原有的装扮,包括发髻、服饰,但最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对树的崇拜。在岜沙,每一个出生的人,都会种一棵树,人死后的墓穴里也有伐下的树,他们每年都会祭拜树木,把树奉为神灵[3]。这种独特的丧葬方式,体现了岜沙苗族人民热爱自然,亲近树木,师法自然,归顺自然的思想。保护树木已成为岜沙苗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不可动摇的部分,生态伦理由精神理念化为实践的价值标准。从上文的具体例子来看,几乎所有的生态伦理思想,都是因对自然、对自身的认知水平低下而产生的,当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在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没有普及时,只能用少数民族对自然神话般、人格化的解释作为指导思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然而,反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知识普及,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已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他们认知水平已经大大上升,这导致了生态伦理传统正在慢慢地消失。通过走访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寨发现,王家寨差不多有百分之七十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随着他们的外出,他们的服饰、头饰发生了改变。不仅如此,他们对于树崇拜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年轻人认为那是一种民族传统,并不具备科学依据。不光是岜沙村寨,从贵州村寨总体来说,青壮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背景下,以前封闭的少数民族村寨已经被打破,更多的现代思潮渗入到他们的观念当中,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力被大大削弱。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影响力削弱是显而易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根基受到动摇。从前文可知,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朴素、自发的道德体验,不具有科学依据,缺乏科学论证基础,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下,必然会沦为传说。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旅游文化娱乐功能。因此,在人们意识中,没有将它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二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受众在逐渐减少。不仅是青壮年外出打工,受到发达地区文化影响,而且在贵州农村当地的青少年,也对本地民族的文化知之不多,对生态伦理思想接受程度大不如从前。农村正在走向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了主要居住人群,少数民族村落也走向空心,留守问题成为当下农村突出问题。由于生产方式变化,传统的男耕女织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的物质生活环境诞生了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传统的改变必将导致人们对这一思想认识的变化,这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影响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二)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加工创新不足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当前的研究中,主要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神话、碑文、传说、歌词中总结、描述、分析、评述,来概述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区别等。对于生态伦理思想与当前生态文明见识的关联、与当前生态建设的功能及作用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由于研究和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加工创新不够,制约了该思想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立足于贵州本土文化,是贵州大部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也是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少数民族老百姓深藏于心的民族情怀。然而,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没有有效进行加工,所以,不能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形式、内容上的启示。实践中,生态文明宣传中很少用到该思想方面的要素,比如,宣传标语、宣传册等都没有将一些特有民族元素加工进去。但是完全照搬原有的内容也是不行的。从前文可知,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没有完备科学依据的。因此,如果照搬原有的思想内容肯定是不合理的。具体来说,对思想加工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宣传思想方式上单一,缺乏多样化。目前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宣传力度不够,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宣传方式不够创新。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在宣传过程当中,不应该拘泥于原本单一的新闻报道、专题报道方式。另一方面,宣传思想的内容上不够吸引人,不够生动有趣。关于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宣传内容上,特别是对外宣传上,主要是以神话故事、碑文、歌词原本的文字呈现出来。但是很多神话带有当地民族特色,方言味道浓厚,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和语法,其他非该民族的人不一定能够领会其内涵。如果不在宣传内容上加工改进,必然会导致内容可读性降低,不能使更多的本民族或非本民族的人了解其思想内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此外,宣传内容趣味不足,只是干巴巴地把神话、歌词摘抄出来,没有对摘抄出来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如果用配图、动态图、插入视频等方式对内容进行加工,便会使内容阅读率提高。可见,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在加工创新上明显滞后,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滞后。如果能将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内容进行加工优化,用大家喜欢而易接受的方式呈现,让保护环境宣传受到全民的认可,变成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双重洗礼,这便可以有效地提升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利用水平。
(三)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效率低下从目前情况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很少会把少数民族思想纳入其中,本应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却毫无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制度层面、操作层面的工作,往往忽视其文化引导作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属于文化范畴,生态文明建设是可以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效能,打开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新路径。这条路径能更加深入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把生态与当地文化联系在一起,能密切联系群众,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唤醒他们保护自然的民族基因的意识。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率低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利用生态伦理思想的过程浮于表面、过于简单。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但这一资源经常被人忽视,因而对它的挖掘还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对其精华进行提取,也没有在挖掘后做进一步加工处理,导致了在利用过程中效率不高,产生的影响力小。另一方面,在利用生态伦理思想过程中没有合理规划。目前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利用,没有出台相应的方案、政策、规划。因而,对该思想的利用处于无序状态。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规划路线图,这样才能在利用过程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三、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的路径
选择问题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关于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过程中,出现思想影响力不强、加工创新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探究问题来龙去脉、剖析其原因,从而找到未来工作的方向,把握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为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一些启示。这对于现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一)正视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提升其影响力从前文可知,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影响力不强,究其原因是没有现代科学知识作为支撑。要提升其影响力,首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源于古代,其必然会有不可克服的自发性、不合理性。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合理定位和扩大受众面。1.合理定位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不是以科学为依据的理论体系,因而,为了提升其影响力,必须正确定位,承认其的局限性。思想是一种认识,但这一认识不具有理论支撑,然而它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值得继承的。因此,应积极宣传其正确积极方面,摒弃消极不合理的方面。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最具价值的思想内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不能过度向大自然索取。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分析,大自然是一个系统、体系,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密切,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发灾害。正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一旦暴雨频发,便会引起洪水、山体滑坡。2.保护生态伦理传统,扩大生态伦理思想的受众面。由于时代变迁,更多少数民族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该思想主要的宣传者、继承者没有留在家乡,保护、发扬生态伦理传统、学习生态伦理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保护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能留得住乡愁,让这一思想不会因为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让生态伦理思想进入青少年课堂,让后辈们不忘民族根。目前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搬上课堂,但是有关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专项课程,还属于空白,应该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课程,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纳入学生教育体系。
(二)提高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加工创新水平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贵州少数民族百姓的集体智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利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而对其进行现代化加工转化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利用效果。因此,加工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宣传方式单一;二是加工创新的内容不够生动有趣。解决此问题,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增强宣传方式的多样性。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宣传上,主要就神话故事、碑文,直接以文字内容记录,这种方式信息传输慢、不方便、刻板。因此,应与时俱进,运用当前新兴的传媒方式,如信息平台进行宣传,例如,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公众号、微电影、微视频等使用客户很多的终端平台,可以将生态伦理思想随时、方便、快捷地宣传出去,且这些方式使用便利、传输信息快、受众面广。除了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宣传上也可以进一步创新,还有像电视公益片、大电影、电视剧等都可以将生态伦理思想因素加进去。另外生态伦理思想最开始的载体便是神话故事、碑文、歌词,因而可以将其转化为有声读物,将古歌重新编曲创作,将神话故事写成现代小说、散文、诗歌。2.增强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目前宣传生态伦理思想时,没有从现代视野中对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比如,《苗族史诗打杀蜈蚣》中写道:“姜央丢开犁,把牛放在田当中,跑上田坎来踩鼓。鼓声咚咚响,往前跳三步;鼓声响咚咚,往后跳三步,他会跳不会转身,会转身不会转调,畅游的瓢虫来教他转身,飞舞的蜜蜂来教他转调。”[5]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生图景,画面感很强,并且带有原生态的朴实的少数民族情趣。如果在宣传过程中,将这一内容仅仅用文字呈现出来,并不能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在宣传内容上,可以用图片配文字,或者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二次加工,激发出更多人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动画片、宣传册、小视频,内容之间阻隔被打破,将远古生活、生产场景,呈现在现代,将带来一种入心的震撼。
(三)提高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利用效率,必须解决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效率的提高需要把握问题的根本,做好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对思想充分挖掘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挖掘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前文分析在利用生态伦理思想过程中,对其挖掘不够深入细致,特别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毫无目的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却没有有效提取出合理可用的思想内容。所以,充分挖掘指的是不仅能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关于该思想各个方面的材料,还要对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用对比、总结、分析、归纳的方法去挖掘,为充分加工创新提供资料。比如,相同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的内涵,或者是不同的民族之间思想的异同,以及异同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等。2.做好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可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使贵州的发展真正走向“百姓富,生态美”的轨道。因此,贵州的发展必须将生态文化发扬与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当中,而且对于生态伦理思想利用的各方面,涉及的单位部门,都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出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景华,刘东英.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2013(11):80.
[2]喻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与生态问题论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5(3):37.
[3]龙正荣.黔东南苗族宗教生态伦理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7-61.
[4]李辅敏.生态文明贵州建设视域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109-112.
[5]谢仁生.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9):37-40.
作者:周鑫1,2;高洁1 单位: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士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