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典籍翻译对培养英语逻辑思维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翻译》2017年第4期
摘要:茶典籍是中西文化中所共通的内容,以茶典籍翻译为桥梁,加强学生对中英语言及其文化的认知,对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逻辑思维在词义、句式和语篇方面的主要特征,而后分析了英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最后则从茶典籍翻译技巧的层面解析了培养英语逻辑思维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茶典籍;翻译;英语逻辑思维;特征;策略;技巧;文化
逻辑思维是人们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知过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能够帮助人们撇开具体形象的限制,直达事物的根源,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它与辩证思维一道,构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地理、历史、政治、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征。通常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化,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偏向于逻辑化或分析化。其中,前者的辩证化思维方式主要包含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三个原理,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万物都是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集体主义是为人处世的终极原理。而西方的逻辑思维则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就决定了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语言是思维方式的重要输出途径,汉语与英语之间由于其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表达习惯和结构框架上都各不相同。而翻译作为一项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对于两种思维方式的深入理解和透彻剖析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以翻译为媒介培养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善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茶典籍是茶文化的文字记载,融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精粹,是对华夏文明的微观缩影和直观透视,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审美态度、处世方法等,是国外友人了解东方文明及其思维方式的极佳窗口。同时,众所周知,茶叶于十六世纪进入欧洲,一同带入的还有那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茶文化与西方各国的风土人情紧密交织,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文化形态,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思维方式层面,茶文化也渐渐镀上了一层以个人主义和功能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色彩,例如品饮方式由清饮转为混饮,饮茶目的由陶冶身心转变为扩展社交脉络等等。由此可见,茶文化是东西方所共有的文化元素,所以,以茶文化为内容基础,以中英翻译为工具桥梁,可以让思维方式的学习与转化并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让人们在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氛围中习得英语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加深自身的文化积淀、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
1英语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
英语逻辑思维与中国辩证思维相比,其主要特征在于对词义的选择、对句式的搭建以及对语篇的理解。学生若想充分掌握英语知识,顺畅地以英语逻辑思维应对跨文化交际,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眼,去理解西方文化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殊性。
1.1在词义选择方面
英语的词汇量远远不及汉语,但是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并没有受词汇量的影响而缩减,这就决定了英语中会有相当多的词汇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在对词义进行理解时,不应当拘泥于其常用的一个或两个意思,也不应当完全依赖字典,而应该立足文本,根据其上下文的特殊语境来评析词汇之间和语句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关系,实现对词义的准确判断。在现实翻译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翻译茶典籍这种文化性、民族性与地域性都极强的文本时,有些学生会望文生义,全然不顾语境,或者过分依赖自己对于熟悉词汇的既有认知,而不去思考其扩展意义,导致译文逻辑混乱、文不对题。
1.2在句式搭建方面
人类实践活动的共性决定了表达内容及隐性关系的一致性,而文化背景的不同则决定了表达形式与显性关系的差异性。翻译这个过程就在于解构一种表达方式,挖掘其内在涵义,而后搭建起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不破坏原本的内涵。在茶典籍翻译领域,学生能力的欠缺不仅体现在无法充分或正确理解词义,还体现在无法以目的语群体所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予以传递。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洞察句内和句际之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找不到相关逻辑的主体和层级,不能在译文中化隐为显,导致译文无序难懂。有些学生则尚未习得解构与重组的艺术,无法按照目的语群体的思维方式去大胆地调整语句顺序、重组各个分句,而是完全拘泥于原文既有的语序,导致译文不符合目的语群体的表达习惯,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语法,以语法的角度分析文理,见到文章就去寻找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殊不知汉语是散点透视型语言,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涵盖这些内容,如何把隐藏的内容找到并体现在译文之中,打造出语义贯通、语序合理、逻辑顺畅的译文,完全要依托译者本身对原文意思的深刻把握和对目的语知识的熟练应用。
1.3在语篇理解方面
每一个语篇都有其内在逻辑。语用学认为,语篇的关联手段包括语义暗示、词汇手段、韵律手段、标点手段、语法手段等,英语表达逻辑关系的一大特征在于多用显性衔接词,但是,这也不排除有些语篇会以标点、语法、语义暗示等来展示内隐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通常以语义暗示、情境暗示等为逻辑依据。所以,对语篇的正确理解情况就建立在对显性逻辑关系和隐形逻辑关系的双重把握之上。一些学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句际之间、句段之间以及句篇之间的逻辑关系,造成对原文的错误解读,对于茶典籍翻译这种文化内隐性很强的语篇而言更是如此,一旦抓错了语篇之中的逻辑关系,就会导致译文的错乱,影响中西之间在茶文化领域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领域的深入交流。
2英语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
结合上述英语逻辑思维在词义、句式和语篇方面的特征,若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则应当充分运用对文化共有内容的翻译实践工作,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有效的解构与重组,使得原文内涵得以传承,内在逻辑得以外显。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策略。
2.1要关注对西方逻辑思维的导入
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受到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要在课堂上导入西方的逻辑思维,就必须要同步导入其背后的促成因素,包括文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生态等。在理解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以后,学生就会明确其价值观念、审美态度、处世方法的来源与根据,继而把握其逻辑表达的一般规律。当然,要完成一篇优秀的译文,仅仅对西方文化及其语言特征拥有足够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茶典籍而言,它贯穿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风雨征程,更是荟萃了历朝历代各种思想的精华。若要实现对茶典籍的正确翻译,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茶典籍的内涵与思想,通过“清饮”与“山泉”,看到其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道家理想,通过万物和谐的怡人场景,看到其天下大同、适度中庸的儒家理念,通过“禅茶”与“修行”,看到其“吾日三省吾身”以及至俭至真的佛家理念。对于翻译而言,忠于原文永远都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对西方逻辑思维及其思想文化的导入,也要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修养,以此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涵与哲思方面的完美对接。
2.2要注重对译文逻辑的反复检验
核对与检验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包括对译文本身内容、形式与逻辑方面的检查,也包括对原文中模糊和费解之处的进一步深挖,在保证原文内涵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力求原文的形式美感得到传达,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特别是逻辑关系得到关照。逻辑检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译者对原文的逻辑认知是否正确,对原文的理解是否符合逻辑,另一个则是译文本身是否存在逻辑不通、相互矛盾的情况。对译文逻辑的反复检验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涵盖理解过程、解构过程、重组过程、校对过程等各个环节。如果译文读起来比较顺畅,没有矛盾或是不合理的地方,那么逻辑检验就可以告终,但倘若存在上述某个问题,译者就必须要对原文的内容与结构执行进一步梳理,走入“再理解”的过程,由此更新或深化认知,改正误解和疏忽,对译文进行更正。这一点对于茶典籍翻译而言尤为重要。茶典籍翻译是典型的文学翻译,且多为文言,这就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色彩特别浓重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只能够通过意译的方式予以表达,于是这更加要求译者要拥有充分的茶文化底蕴,深谙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理论,明确英语交际运用的种种道理和规则,由此才能保证译文具备忠实性、可读性、交互性等。所以,英语逻辑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对相关文化及语言内容的教育。一旦译者发现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表达的情况,应当通过梳理逻辑纹理、查阅相关资料、请求他人指导等方式去完善自身的认识情况与传达效果。
2.3要重视对语篇意识和语境意识的培养
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离不开语境,语境对语言具有语用和语义上的制约作用,人们对某段文字的理解总要以相关的语境为依据,翻译也是如此。在从事茶典籍翻译时,译者应当依托具体语境解析其语用意义,特别是在以文言文为主的茶典籍翻译中,鉴于很多通假字和多义词的运用,语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的意思,而参透其中奥义所依据的正是上下文语境。所以,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以及语境分析能力,养成通篇阅读和语境理解的良好习惯,理解词汇要放置在句子之中,理解句子要放置在段落之中,理解段落则要放在语篇之中,如此全面考量,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在着手茶典籍翻译时,应当首先对语篇这个整体进行逻辑分析,明确语篇主题、写作意图、作者态度、内涵深意等,奠定整个翻译的色彩和基调,在翻译过程中把这种内隐的或者外显的逻辑关系移植到译文之中,理顺各个文字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翻译方向和翻译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3运用茶典籍翻译技巧,培养英语逻辑思维能力
在茶典籍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文本信息的等量传递和等效传播,是译者的第一要务,适当地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可以极大地改善翻译结果,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语言的双重认知,全面提升英语逻辑思维能力。
3.1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
对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较强的表达加以注解和说明,不仅可以维持原文的精简形式、保证译文受众阅读顺畅,还可以为正文提供有力补充。英语与汉语在文化和语言上千差万别,特别是茶典籍这种文言文本,在英语中更是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可以采取增译的方法,对原文的个别词汇或字句进行解释,保证译文能够行之有效地为译文读者服务。
3.2应当灵活运用表达结构
不必死板地一味追求对原文形式的再现,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对文本进行实时调整,保证译文结构的完善性。在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中外作家在各个时段的写作风格与写作习惯都不一样,有些国内的写作形式更是在国外极少见到甚至闻所未闻。比如我国文学家惯用的排比式四字结构,其中经常会有一部分内容仅仅是为了烘托气势而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或是与其他内容意义重叠,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应当立足于英语表达的简洁性与直白性,适当地调整原文结构,删除那些没有意义或者意义重复的字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受众的阅读习惯。
3.3应当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
文学作品与法律文件、商务合同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独特视角,具备丰富的历史要素与人文内涵,这也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机械地将其视为文字翻译,而应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其深层内涵。茶文化典籍是围绕茶文化展开的,译者要想做好翻译,就必须首先对整个茶文化的体系构成和发展脉络拥有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分析,把茶文化的丰富哲思融入到译文之中,赋予译文以生命,使之拥有与原文一样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总而言之,茶典籍是对茶文化内容的集中与精粹,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文本、文化与语言之间的交互与融合,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表达结构,实现信息的等量及有效传递,同时把对中西之间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融入其中,以翻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佩.语言逻辑基础[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赵长江.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4.
作者:徐春燕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