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河南民俗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使民俗文化与多行业实现跨界合作,为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河南民俗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通过对河南民俗文化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生意人对策。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民俗文化”新的合作方式,为河南民俗文化发展寻找突破口。将民俗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宣传推广河南民俗文化,打造河南民俗文化知名品牌,开发民俗文创产品,达到河南民俗文化传承之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民俗文化;互联网思维;数字化平台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1]。民俗文化在中国地域的分布极其广阔,表现内容丰富多样。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河南这片土地养育了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从地域来看,包括豫北、豫中、豫南、豫西、豫东五大风俗地区,民风古朴,民俗文化种类丰富。从内容来看,河南民俗文化分为生产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行旅民俗、民间医疗保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结社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艺术民俗等[2]。其中优秀民俗文化,如至今广为传唱的民间曲艺豫剧、河南坠子、越调、河洛大鼓等;独具中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汴绣、卢氏县民间剪纸、汴京灯笼张等;还有技艺精湛的传统医术,如洛阳正骨、中医针灸等;驰名中外的功夫文化,少林功夫、温县太极拳、漯河心意六合拳等。也有中性民俗文化,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各种古庙会、八卦周易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涵盖了政治、宗教、历史、道德、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是河南世代相传的文化宝库。但随着互联网普及,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拉近,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民俗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乃至被逐渐忽视。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保护好河南民俗文化,我们要合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展道路。

一、河南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优秀的民俗文化已被纳入市场经济发展之列。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河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举步维艰,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呈现出来。

(一)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扶持力度不够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总结,其中优秀部分是当代文明创造的文化基因。但目前我省对优秀的民俗文化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灵活性机制与资金投入。如王公庄老虎画、洛阳牡丹画,都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但是因缺乏政府有效管理,以至大批劣质品或赝品出现于市场上,使大众对民俗产品的认知产生偏差,原汁原味的文化产品很难接触到,逐渐失去文化感染力,给优秀的民俗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缺少有效保护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造成的。另外,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传统文化发展不均衡。如经济实力较强地区如郑州、新郑、开封等地的民俗文化发展迅速,近年呈现出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开封清明上河园等一些文化精品。而在周口、南阳、汝南等经济实力较弱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从而出现文化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使我省优秀的民俗文化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二)民俗文化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与生活压力加大,年轻一代因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原因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因此从事或继承民俗文化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这种民俗艺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被各种印刷品所替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因制作工艺复杂,刻一套版要十几天,制作一套年画需要几十道工序,学习技艺更需要长时间投入,加之无法很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等原因,很多年轻人都不愿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这门老手艺。另外,传承人存留着“传亲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的封建思想,因此这项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艺难以为继。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省曾在世的79名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中,已有5人相继离世。民俗文化专业人才正面临传承人年岁已高,继承者青黄不接的局面。可见民俗手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现状日益突出。同时,因社会缺乏合理的民俗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也缺少培养民俗文化技艺的专门培训机构,直接影响了河南民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造成了民俗文化人才匮乏的局面,从而制约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河南民俗文化缺乏品牌效应河南虽然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知名的文化品牌缺乏,在现阶段面临的困境较为突出,所以解决河南民俗文化逐渐没落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在2011年的深圳文博会上所的“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共包含15个类型,200多个文化品牌入榜,前十名中没有河南文化品牌。可见我省虽然拥有众多优秀民俗文化,如豫剧、河南坠子、少林功夫、太极拳及民间手工艺等文化资源,但因为缺少品牌运作,大众认可度不高,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文化创造”能力,运用科技力量与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引导民俗文化与多行业跨界合作,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知名品牌,使文化产业快速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民俗文化精品,培育优秀的民俗文化品牌,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增强河南民俗文化的吸引力。

二、培育河南民俗文化传承的路径

(一)搭建河南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平台河南的民俗文化已有多项被列入国家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但普通民众对于地域特色浓重、历史传承悠久的民俗文化不能耳熟能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拉近了人们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借助于移动数字技术,依据不同文化分类与地域分布,使河南民俗文化在民众中的宣传推广变得直接有效了。搭建数字化推广平台,构建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线的网络空间,通过文化形式分类,展现河南不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并把这种特色文化与当地服务业、旅游业、农产品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品牌。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为消费者设计手机APP,结合VR技术,通过交互式信息体验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河南民俗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艺术等多维文化空间。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无疑是河南多地域、多种类的民俗文化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

(二)开发河南民俗文化的文创产品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河南民俗艺术资源也相当丰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可以通过创新设计手段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使其满足当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起到自觉推广的作用[4]。如独具中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汴绣、卢氏县民间剪纸、汴京灯笼张等,都可以结合当代人审美,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推广与销售,转化为“物联网”的销售模式实现经济价值。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可以打造出多种多样的媒体传播渠道,使民俗艺术用电影、电视、动漫、出版、游戏、卡通形象等当代艺术形式,来作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手段,将文化创意产品高附加值的特点释放出来。借助这个载体,主动地将民俗文化的信息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引起民众的关注[5]。河南古老的民俗文化与当代的创意设计、旅游业、农业、观光业等多种业态相融合,再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各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让民众通过互联网窗口广泛而便捷地了解并关注河南民俗文化,使河南民俗文化的文创产品以互联网为桥梁走进大众生活。既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河南省民俗文化,又要有效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文创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互联网优势,实现可观的经济价值。

(三)加大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扶持力度河南民俗文化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近年我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说明相关政府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并积极解决问题,通过整合民俗资源、加强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等多项措施,为我省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为河南民俗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次,保证资金的持续注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银行贷款、风投企业注资为辅的方法,使我省民俗文化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落实与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监管软件,通过专属APP平台进行政策宣传、意见投诉,行之有效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依照市场反馈快速及时制定指导方案,进行合理的市场监督与政策扶持,加快促进河南民俗文化产业的市场繁荣。

(四)民俗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河南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当然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我省从事民俗文化工作的人才良莠不齐,分布不均,这都是专业人才缺乏,学科设立不健全的表现。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首先,应充分利用我省高校资源,开设相关民俗文化课程,通过网络开启线上与线下同时授课模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从事民俗文化事业储备高级专业研究人才。其次,也可以进行民俗文化传播,民俗艺术设计技术的培训,把职业教育、实践培训与传承人培育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人才选拔制度,扩大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候选范围,尽快解决民俗艺术中“人亡技消”的困境,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再次,可以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打造高水平的河南民俗文化专属信息网站及信息化产品。总之,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把民俗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河南民俗文化的建设。

(五)民俗文化要随时展而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意味着在河南民俗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加强河南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6]。河南优秀的民俗文化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离不开世代人民的传承与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应该把现代文化智慧与古老的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在保留民俗文化自身价值的同时融入现代文明,通过不断地发展创新使河南民俗文化获得持久性传承。文化应与时代同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具备当代民众日常所需的实用性、审美性和本位性,其生命力就越强[7]。由上所述,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经历史沉淀延续至今。在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又一次迎来了春天。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河南民俗文化进行再解读,用互联网思维对民俗文化做创新开发。移动互联网数字平台的传播让优秀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民俗文化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历史走入未来。无疑民俗文化在现代人的理解与需求中会展现出新的生命,用具有时代感的解读方式被人们传承。“互联网+”为河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使河南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君.关于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18-20.

[2]刘永立.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2-23.

[3]孙德林,吕品,罗家鑫,等.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样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79.

[4]张苇,杨雪睿.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品牌形象数字化设计表达[J].包装工程,2015(6):55-58.

[5]曹伟.现代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善用与创新[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7:19-20.

[6]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40.

[7]梁珊.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河南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18):14-15.

作者:王宇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