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范文

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

一、意译中国谚语,巧妙阐释意境

诗学观是一种基于规范文学形态而生成的固有观念,这种形态具有先天保守性,因此,一旦出现诗学观,其对文学的理解便会出现类似于范式的内容。这种观念能够实现稳定性,对读者而言,其稳定的文学逻辑,能让读者更高效地理解文字内涵。从翻译行为来看,译者以诗学观对文章进行处理,也能够取悦读者。但葛浩文并不墨守成规。例如:“死马当活马医。”译文“Becausewherethere’slife,there’shope”。这句话是中国传统谚语,它的意思是,在理论上希望十分渺茫,当事人却仍然抱有一丝希望的时候,应采取各种方式以求挽回当前局面。中国谚语容易出现极端对立,以借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精髓,因此,“死马当活马医”出现了“活”和“死”的对立。葛浩文显然考虑到英文读者对中国谚语不理解,所以在翻译中并没有出现“马”;且为了突出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翻译上他采用了“life”和“hope”。虽然在很多英文著作中,更多采取直译,但是对于《呼兰河传》所描述的场景,这样的意译显然更为恰当。综上,意译中国谚语虽然从表面上看脱离了作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但其实这种译法更能还原谚语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更能引起英文读者的共鸣。直译还是意译,两相对比,翻译者其实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酌情考虑;对于《呼兰河传》中的部分民俗谚语,意译显然更能还原其本意。

二、关于《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民俗翻译的思考

民俗是翻译的重点,也是主要的难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面对闻所未闻的民俗形式,连详细说明都存在困难,更遑论翻译传达。翻译的基本原则在于保障阅读,对民俗文化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读者能否读懂,能否产生共鸣,这取决于译者的翻译能力。笔者不妨试进行几点思考。

第一,音译+直译。这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用于地名和人名等。例如“呼兰河”,在翻译时对“呼兰”进行音译,为:“HulanRiver”。另一种翻译的方式就是直译,该方式适用于专有名词翻译。例如作品中出现的喷钱兽是中国神话中的祥兽,名称便代表了寓意,所以直接译为“money-spewinganimals”便可。

第二,音译+释义。在很多情况下,音译难以完全展现原著的描述,应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否则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如原文中,葛浩文对“考状元”一词的翻译添加了一些描述,“becomeaChuangYuan,firstonthelistattheofficialexaminations”。如果仅将“状元”一词进行音译,读者必然无法理解,即使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人,也很难直接体会“状元”的意义,所以译者做了这样的处理。另外,具有中国神话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翻译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例如原文:“他说他的贴法,是张天师所传。”这句话引出了张天师这个中国神话中降妖除魔的代表人物,张天师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句话也代表文中“他的贴法”出自“名门正宗”的意思,强调可信度。因此在翻译时,作者不仅要说明“张天师”为何人,也要体现出原文所营造的氛围,因此葛浩文译为“HetoldthemthathehadlearnedhisdiviningpowersfromtheheadpriestoftheTaoistshimself,ChangTian-shi”。

第三,直译+注释。由于一些专有名词仅属于中国,英语国家对它们并不知晓,所以在翻译上进行简单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上文中所述的“狗皮帽子”,如果仅从材质进行释义,读者可能会产生误解,所以译者添加了“withearflaps”,突出了帽子的外形特点。

第四,意译。葛浩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采取意译的方式,这样虽然会脱离原文文化环境,但是却能够更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在氛围塑造上的一致性。例如,“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这句话体现出浓厚的中国迷信色彩,“妨”是指将霉运带给别人,所以此处在翻译时,只能够用意译,否则无法把主人公的命运展现出来,具体翻译为“Peoplewillsaythatshe‘broughtinjurytoso-and-so’sfamily,andthenwouldnotmarryintoit”。对比来看,如果此处采用其他方法翻译,既要耗费大量的篇幅进行解释,又要绞尽脑汁匹配“妨”的直译词汇,远不如直接意译为“broughtinjury”来得明确。

上述4种译法都有各自的应用领域,译法无关优劣,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每种译法之间又有着巧妙的联系,合理利用译法,才是实现优秀翻译的关键。本文内容主要是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在策略上提出几种译法和具体应用方式,不仅让翻译者在译文时有所参考,也从侧面展现中外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翻译工作不仅是技巧的运用,而且是文化的融合,无法受到读者认同的作品,即使运用了再巧妙的处理技巧,也难以被称为优秀的翻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所讲述的不仅是萧红的回忆,而且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缩影,因此,其翻译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巧妙地展现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葛浩文的《呼兰河传》英译本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恰逢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所以这一时期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都会让外国读者产生“神秘中国”的刻板印象。庆幸的是《呼兰河传》的出现,让英文读者对中国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虽然葛浩文在翻译时做了一定的改动,但这是建立在契合市场和读者基础上的调整,并没有过多影响原文所要述说的内涵。这样的优秀翻译者,正是广大译者应该关注和学习的。

作者:付艳丽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