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美术学院的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发现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存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师范性不突出等问题。同时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文件思想,探讨了当下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个人浅见,即: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明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毕业创作形式多样化等。
〔关键词〕毕业论文;师范性;美术学;美术教师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看重精神需求的人也在越来越多,其中艺术教育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美育的核心品质被人们越来越看重,地位也与日俱增。自2011年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及2003年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教育的母体,为我国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美术老师,为基础院校实施美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师院校在各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问题与成就并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仍存有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主要以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例,了解到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指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对毕业生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希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一、问题的现状及提出———以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以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为目标。自该学院成立以来,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他们在一线的基础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工作。笔者本人也在该学校进行研究生学习,通过对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生近五年的毕业论文选题、创作形式,以及对1997年至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近一步说明当下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现状及问题。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成单一化。笔者收集了该校近五年的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如图1),如图所示,近五年来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虽然已绘画为研究对象的比例日趋下降,但仍然一直居于主体地位。以美术人文教育为方向进行研究的人数虽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少。这一现象可以明确反映出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论文选题观念上还是以专业技法为主,而忽视了对美术学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及现状的研究,显然这是一种较为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从近五年该学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来看,大部分同学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方向研究时仍然以绘画方向为主。因此,同样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的毕业生乃至专业教师都更倾向于注重毕业创作的美术作品制作,忽视了作为师范性的美术学专业对美术基础教育及人文素质等研究方向的关注,这显然暴露了该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存在的现实问题。“重技能,轻人文”这弊端仍然没有改变,这一弊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中仅仅把美术这一学科作为工具性进行灌输和强化,而缺乏美术这一学科所体现的人文性特征,这是不合乎时代要求的。
2011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该标准要求:“美术课堂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而在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堂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解读,我们发现21世纪的美术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教学当中,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那么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学会欣赏国内外美术作品,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去。这就要求老师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老师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就很难有意识的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所以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表现能力也应重视起来。包括掌握艺术史、中外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自身具备了广博的人文知识才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针对这一问题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如图2所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的展示,有许多同学把美术实际教学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准备,甚至完整的一个教学课堂作为该专业非常必要的一种展示方式,使得毕业创作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这种方式是非常符合两个标准所包涵的精神的。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观念呢?实际上,这与该院校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于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检讨,我们发现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众多不合理现象。美术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偏多,教育类课程明显不足,安排教育实践、教育实习的时间也相对偏短,不符合社会变化的需要。资料显示,该学校给学生安排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至7周,2012年调整为13周时间。虽然学校在此方面越来越加以重视。可实际上都是自己安排的时间和内容,没有指导,管理漏洞多,时效性低。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教育实习的质和量无法得到保证,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除了普通话测试、教师口语和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以外,还应具备备课能力、教学示范能力以及制作美术课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的问题。然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必定要依赖于各式各样的实际教学活动。只有重视教育实践、教育实习的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真正的教学中去,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才能充分体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相关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道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可以看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认为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反观新标准下未来老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样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目前在高师美术学课程改革进程中,实践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实践所体现出的功能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本专业长远发展、影响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的“短板”。由于经费、实习基地的短缺、师资力量有限等突出问题,使大多数师范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不足,导致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老师。因此,一位老师实践能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才会更有把握的上好每一堂课。由于每一门课程的安排源自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通过对多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试图近一步了解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所出现的这一现象是普遍现象还是仅单独存在。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收集到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对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上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的偏少是普遍存在的。再从1997至2012年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学分分配上来看(图3),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职业技能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组成。其职业技能必修课也就是目前所说教师教育必修课,此类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这类课程的学习是区别于非师范学校相关专业的根本性标志,而据笔者统计发现,美术学专业教育类相关课程只占10%左右。可见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类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学校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特征不突出。导致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往往只重视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师范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观念淡薄,培养出来的美术师资也只是具有一定绘画技能的画师,这也是导致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绘画类方向远远高于教育类方向的原因之一。这种课程设置是远远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需要的。
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举例,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有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美术课程具有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性质,那么为了使美术课堂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一名合格的美术老师,不应该只会画国画、油画、书画等,这样的人更适合做专业的画家。而能够胜任中小学美术老师的人,还应懂得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中就包括掌握一定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了学生心理特点、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特点。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因龄施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自信,让美术实践真正成为表达情感的活动。以上人才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表明了这个学校对这个专业培养定位的不明确,那么从当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来看,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应该培养出什么方向的学生?广大毕业生们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师范性?依笔者看来,目前的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教育学知识及相关技能是未来老师亟需补充的学习内容。这也是要于专业美术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相区别的,他们将来是美术从业人员或者是画家,而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因此,在拥有宽广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具有教育背景方面的知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美术教师,需要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升,如美术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等内容。在拥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将这种知识与技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的本领,这应该成为师范生、和年轻的教师培养自己资质和能力的目标。因此,师范类学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定位,是肩负着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教师而非专业美术工作者。
二、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所获得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对所学专业课程及所学全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总检验。于此同时,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包括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因此,它是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的重要证明,是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及取得学位的主要依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撰写毕业论文呢?撰写毕业论文有何意义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关于撰写毕业论文,许多同学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有些同学或许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过场,形式而已,不会影响毕业,存在着应付的思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创作比毕业论文重要,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在毕业创作上,忽视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些无疑是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期间完成的最后一项课业,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次总测验。而这测验与本科生四年期间进行的单科考核有所区别,它不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而是着重考察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要想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充分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长处和短处,对日后工作中有善于较好的认清自己。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生的作品反应出学校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其次,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专业的研究能力。对于本科四年的教学来说,其目的并不是追求学生记住了多少个专业名词和概念,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所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也训练了学生进行独立学术研究的能力。而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一定时代特点的。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调查研究等环节到最后论证出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培养起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有些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此研究方向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于确定今后工作或学习的专业方向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有些学生正是在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开始日后一生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最后,从以上两点毕业论文撰写的目的来看,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对促进教学发展也拥有一定的长远意义。这门实践类课程作为授予学生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以及全面评估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这门课程的完结意味着此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样,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结束大学生活并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是向社会展示自身价值的一个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对学生毕业后事业的发展或继续深造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和积极意义,因为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整理自己想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
三、解决措施: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新《标准》提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鉴于笔者所学,笔者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创作的角度入手进行以下探讨。首先,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应该从观念改革开始,所以高师院校应该以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培养学生,重新明确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让学生从观念上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后是朝着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师发展的,并且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是从事美术教育,并非专业设计师或专业画家。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如何教书育人,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对于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人文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同样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堂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课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如果老师不具备这些能力,很难想象他如何去启发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其次,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笔者收集了多个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图4),发现大多数高师院校也存在着重技能训练,轻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等现象。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师范院校更加注重教育理论与艺术理论知识的培养,一些发达国家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中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占到30%以上。可见我国的教育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的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以及学分分配等,都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这一要求来进行。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学生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素养,适当减少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并且重视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体现示范性的特点。第三,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方面来谈,论文题材应该加大教育研究的比例,突出“师范性”特征。而毕业生的创作作品也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非要以单一的绘画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教案、讲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四年学习的成效。这些形式当下许多师范类院校已经开始实施。因此,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只有更加重视学生教育理论学习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边教学边科研,教学实践才能更加的完善。而目前我国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本科期间对其科研能力就没有加以重视,导致学生就业后教师生涯的科研水平受到影响。其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收集教学资料,利用有用信息,开展教学实验活动的能力及研究美术教学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及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忽视了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想要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只有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作。第四,随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的出现,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熟练的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同《普通高中美术课堂标准》中指出:“‘现代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联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因此掌握“现代媒体艺术”也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学习的模块之一,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形式加以记录,最后进行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等。
而作为一名21世纪的美术老师,不应只会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教学,才是时展的需要。只有学会了利用互联网络以及影像设备,才能收集到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探寻新的教学方法。让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与技能变的更容易更高效;让枯燥的美术欣赏课程变的更有趣更直观。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充实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笔者认为只有做到这些高师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人才,才能向中小学输送更多合格优秀的美术师资,才能让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成为走下去,留得住,有作为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
[3]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皮道坚.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念群.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7]李海英.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赵胜利.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3).
[9]张秀丽.浅谈中国高师美术教育[J].美术时代,2005.
作者:周荃;王钟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