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博弈倾向于信息化与隐蔽化,使多元媒体所承载的复杂信息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产生深入的影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攸关党和民族生存及发展命运的现实问题,体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当前,构建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应化弊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依托新媒体运行平台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方式,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及国家信息安全凝心聚力、规避风险。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建设工作具有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获得新的发展,然而,恰恰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以及思潮的碰撞,新媒体平台中也涌现出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噪音”和“杂音”。2016年,习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时代的变化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率有目共睹,新媒体所带来的新一轮意识形态争夺战持续上演。在这巨大的信息洪流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受到持续的冲击。为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必须具有阵地意识和斗争意识,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导的主动权。
一、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展的新特点
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关键词,技术的跳跃性发展真切地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主流话语的内容体系,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和发展显现出新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由超越性向大众性转变著名的符号学家、批评家巴赫金曾言:“思想就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2](p.133)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对话”机会用之不尽。这些话语承载着人的思想,一致的思想又形成主流话语,继而对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在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更加能够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的现实生活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更加广泛地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体现出从超越性向着大众性转变的特点。如果说改革开以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性,而新媒体时代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实用性。新媒体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强了公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使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话”增多、层次加深。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利用新媒体践行群众路线、实现政务公开、开展信息化理论宣传等积极行为,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接地气”,降低了公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难度,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性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内容和渠道更加丰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在书本和报纸以外看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外化身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再完全是白纸黑字的晦涩理论,已经不完全依靠灌输性的口号扩大影响力,而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时热点信息紧密结合,融入公民新媒体实践的方方面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新媒体技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以及价值观等要素充分地展现,涉及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渠道日趋多样。新媒体颠覆了信息传播的范式,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要素于一身,微博、微信、论坛、主题社区成为话语的中转站,人们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渠道增多,参与相关讨论的平台更加开放和多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破开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体现出话语传播的柔性化、自由化、多样化和效率化的新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空间持续扩大化新媒体的发展形成虚拟的网络新社会,这一隐蔽的、区别于现实社会的广阔空间与真实的人关联紧密。新媒体网络空间承接了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基础,又拓展了现实社会无法触及的新领地,直接打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思维界限。以新浪微博为例,“意见领袖”、主流媒体的官微所传播的意识形态话语将在分秒之内被传递到世界的另一端,这种空间的“速达”是现实空间所无法企及的。这一技术本质决定了新媒体必然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最佳载体。新媒体开辟了多种到达受众思维意识领地的通道,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传播网络,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便捷性与广泛性特点,传递给目标受众,并开发潜在受众,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价值意蕴
新媒体时代无疑为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外来文化入侵、多元社会思潮激荡的背景下,要想掌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可缺乏阵地意识和斗争意识,必须形成危机意识,深刻解读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价值意蕴,从而有的放矢地夺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价值习曾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这里的“极端重要”充分强调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关键性和战略性。当前,在新媒体时代中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抢占新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国际领域意识形态争夺的速度。此时,一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发生动摇,党和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将被摧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将失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引领作用将被消解,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社会建设成果面临侵害。唯有抓住新媒体时代机遇,趋利避害,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线上和线下的影响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抗力,应对新媒体复杂政治环境的挑战,维护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新媒体包含多种性质不同、内容各异的多元文化,既包含积极的文化,也包含侵害人身心安全、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文化。近年来,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主流”话语频频出现,一部分习惯“唱反调”的别有用心的人,每每借助社会热点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起话语攻击,发表极不负责、夸大、煽动、失实、价值取向扭曲的错误言论,在新媒体网络社会中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对网民淳朴的意识形态认同心理造成冲击。加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将有效引领新媒体话语流的发展,净化新媒体空间,使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新媒体虚拟社会的话语风尚,避免因意识形态舆情危机而引发社会矛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稳定的环境条件。
(三)提升新媒体政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个人价值新媒体平台中的网民来自马克思所描述的“现实的人”,现实社会公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决定着网民的整体媒介政治素养。现实的人的思维意志是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习曾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4]民意是载舟之水,是决定中国道路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构建,将促进公民新媒体政治素养的提升,充分实现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帮助网民积累政治参与经验,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意识。同时可增强网民的信息辨识、理论转化的能力,使网民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媒体政治素养,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敏感性,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三、在复杂时代中牢牢把握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话语权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国家安全问题。在复杂的环境和时代境遇中,应及时研判意识形态博弈的形势及规律,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完善化。依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牢牢把握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主动权,有力回应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噪音”和“杂音”,打好新媒体平台的意识形态争夺战。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决定其能否在新媒体空间中形成极大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中国道路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得到历史的验证,在新媒体的场域下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塑造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应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文化的交融,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价值导向和宏观目标。第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系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强调了创新的内涵,创新也是发展和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力之源。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系的创新应结合新媒体文化升华“中国理论”,用科学的国家话语体系解释和回答中国道路发展的系列问题,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正确认知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继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加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加强应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主动性”[5](p.176)。
(二)搭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流运行平台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消除偏见和恐惧心理,主动利用好新媒体,积极地参与到新媒体实践中。关于这一点,习曾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6]因此,应增强宣传思想工作与新媒体的“黏性”,主动搭建依托新媒体空间、以新媒体技术和管理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平台。一是要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和拓展,开辟主流权威媒体的新媒体官方微博、微信。设计上线权威媒体的独立移动智能运行终端,更加便捷地向受众传递先进理论及思想,加强对新媒体话语的引导。二是建立多方联动的答疑解惑平台,畅通群众政治参与和利益申诉的渠道。加强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在爆发意识形态安全舆情危机时及时启动包含新媒体运营商、政府、社会公益组织机构、高校等多单位协同的谣言澄清和危机应对机制,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功能。三是新媒体运营商需加强意识形态安全责任自觉,通过新媒体技术创新,消除“娱乐至上”的新媒体异化现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发挥出媒体在话语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新文化与新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新方式。从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新媒体无疑是最便捷、影响力最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充分研究和总结当代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了解话语权信息传递的生成、运行、主体、客体、结果,以及信息反馈各项机制的关联性,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理论与技巧,实现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一是加强话语传播方式的创造性转换,依靠微博、微信等平台扩大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不仅要有声情并茂的文案,还要有短视频、互动答疑、网络直播等新颖形式。例如,2017年上旬火爆新媒体空间的“网红党支部”,全体主播皆是党员,直播内容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访榜样先进人物等,取得良好的网络反响,这种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值得借鉴。二是要依靠知名用户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例如,新浪微博用户“共青团中央”“江宁在线”“人民日报”“北京大学”等极具影响力的微博用户,应自觉承担起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重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三是在影视作品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围绕作品内容展开新媒体互动讨论,并积极加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进一步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机制。
(四)不懈开展新媒体政治素养教育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共识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催人向上的积极一面,也有隐蔽不易察觉、使人被误导的消极一面。为此,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提升全体网民的新媒体政治素养,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管理”[7](p.122)。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公益性创意教育视频的推送。将教育专题置于热门网站的显要位置。新媒体运营商、移动运营商,以及网络知名人物应在话语传播中主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积极在舆论引导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夸大事实。二是要抓住学校系统教育的优势,长期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大学生、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加强课外实践,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参与新媒体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三是要使社区与家庭联合起来,依靠社区教育宣传,启发和带动家庭教育发展,促进家风的塑造,使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和家庭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总之,新媒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意识形态的博弈既因新媒体而加剧,也因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而更加隐蔽。要想在新媒体空间里开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应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运行特点和价值意蕴。推动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搭建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运行平台,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方式。提升全体公民的新媒体政治素养,从而基于忧患意识加紧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占领新媒体话语阵地。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4].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0(01).
[5]周耀宏.新媒体场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理论探讨,2017(2).
[6].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2-20(01).
[7]许家烨.网络语言流变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
作者:王喆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