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及重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间文学》2018年第2期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科技也日新月异,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也将移动互联网络带到了高校课堂上,传统的高校文学教育观念受到了冲击。高校人才的培养,文学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大背景,探讨高校文学教育观念如何转型及重塑,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学教育观念;转型;重塑
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战略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文学教育观念决定了文学教育的真实效果。先进的文学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文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字、词、句、篇等基础方面的素养,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和文学素养,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当今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据相关研究表明,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占全国网民的95.1%,其中,大学生占一大主体。在这种大环境的渲染和熏陶下,高校学生将移动互联网随身携带,给学生们研读各类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高校学生的文学学习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而是随时随地地在移动客户端上学习。这对高校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必须引起学校和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学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然后理清网络文学存在的优势,进而研究出如何对高校的文学教育观念进行转型和重塑,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对高校文学的学习。
一.高校文学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任何事物发展前进的必需品,高校的文学教育观念也是如此。而现在,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子的学习需求,无法适应当代的文学思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传统的高校文学教育中,文学学习仍然通过教师根据教材讲授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枯燥单一的教材讲解已经难以满足现在高校学生对文学量的需求,而且不容易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部无法保证文学教材的更新速度,以满足学生的强大需求,使得文学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学生的兴趣更加寡淡。
2.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学生的阅读量日益增加,文学内容涉猎范围日益广泛。这使得在传统文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加上高校的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文学教育面临着困难。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教育面临的机遇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只是涵盖面较广的概念,它包括了国内文学和国外文学这两大块,而细分之下更是包罗万象。因此,要做好文学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代的高校学生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对文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上具有重要的机遇。
1.移动互联网络改变了高校学生文学阅读模式传统的文学阅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二是图书馆借阅;三是书店买或者就在店里读。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借助于纸张这一载体,所以,其局限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首先,书本占用的空间较大。比如,老师给我们列了一个书单,虽然只有几个书名,但是到了我们手里就是厚厚的一摞了,不太方便。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下载下来就可以了,顶多加一个充电宝。其次,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大块时间,浪费了许多碎片化时间。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书店,学生们都需要拿出大块的时间来进行阅读。而如果使用手机的话,一些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了,例如坐火车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2.移动互联网时代拓宽了高校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中,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说一不二。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百度模式解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比传统的一言堂模式的学习过程,随着移动终端的出现,学生们趋向于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3.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的兴起在高校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优势在高校文学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亲自在文学创作上小试牛刀。网络文学除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之外,它还可以让学生在上面展示自己的文学方面的才华。比如,起点小说网,书旗小说等等。笔者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是申请过一个起点小说网的账号,陆续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最后签约,成为一名起点签约作者。
三.高校文学教育观念转型和重塑的要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文学教育观念需要进行转型和重塑,必须要与时代接轨的同时又要适用于现在的学生。
1.从学校大环境入手(1)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下,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各大高校要重视起对学生的文学教育,肯定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文学教育培养的力度。例如,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文学教育的宣传、组织、实行以及考核工作等等。(2)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我国的文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仅仅体现为语文学习,因此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一般较低。而进入大学以后就不再受应试教育的压制了,加上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文学教育越来愈重要,完全可以打破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局限。例如,高校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多加入一些侧重于审美和鉴赏的文学课程,选一些体现真善美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从教师教学着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要重塑高校文学教育观念需要重拾教师的权威。(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用自己的硬知识俘获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2)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在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主动去接触去学习这些新的高科技产物,这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移动互联网络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主动攻占各大移动互联网络平台,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移动互联网络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很多信息,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不能对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整合,也不能直观的对知识点进行传达,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体现出你的智慧,将能力和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开放课堂,主动将互联网引导到课堂上来,和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让自己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为了培养学生的某些特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百度搜索等等方式获得答案,当有不同见解时,教师负责从中解答。这要求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准备到课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答案,做到有备无患。(3)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师生关系历来都很密切,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基本都已经成年,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们都看在眼里。只要拿出真心,学生们自然就会亲近老师,尊敬老师。被教师个人魅力征服,学生就会爱上文学学习。(4)课堂管理要有紧有松。大学课堂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课堂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所以课堂管理太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如果太松,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又太差,容易沉迷游戏等,所以要做到松弛有度。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塑教师的权威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文学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用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和个人魅力以及教学管理能力,在文学教育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品鉴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由此形成以人为本的互动式学习课堂。
3.从学生学习着手学生历来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这种主体性作用尤为突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文学教育观念的重塑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1)鼓励学生运用好移动互联网络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阅读量。文学教育的一大基础就是有必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在应试教育阶段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文学作品节选,没有时间和条件来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有的同学甚至有平板电脑等,这就为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条件。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量,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高校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来激励学生们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营造校园的阅读氛围,在学校形成一股阅读风,让学生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学校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的阅读APP,每天进行一小时阅读打卡,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逐步形成监督机制,真正意义上地让每个学生爱上阅读、认真阅读。第二,创造阅读条件,丰富图书馆藏书,及时更新图书馆的资源。第三,定期组织文人进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与作者面对面,感受作家的风采和文学的魅力。(2)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文学创作。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创作大赛,题材内容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微小说,可以是心灵鸡汤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进行高校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和重塑,必须从学校大环境、教师权威的重塑以及学生的学习三个方面同时进行。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文学素养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丽萍.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和重塑[J].语文建设,2016,18:7-8.
[2]王小英.超长与微短:互联网时代“文学”的两副面孔[J].社会科学,205,10:183-191.
[3]王小英.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媒介修辞偏向[J].福建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67-73.
作者:张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