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析如何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范文

探析如何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如何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析如何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面对来势汹汹,不可阻挡的新媒体,传统纸质媒体在从“读图时代”到“大数据”时代新的背景条件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报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地市报只有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才能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地市报要增强可读性,首先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读者爱看、耐看。如何提高新闻语言的感染力,笔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拟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老报人穆青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多年来,新闻界的同仁在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注重运用符合读者审美情趣的故事、有人情味的散文手法,使新闻生动鲜活,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实际,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我国散文,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审美经验,无论是抒情达意、描绘境界,还是谋篇布局、记人写事,都有可资借鉴之处。新闻工作者应多读一些精品散文,细心提取其丰厚的艺术养料,借鉴散文的诗意美、意境美、咏物美等手法,将新闻写的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运用散文的特点写新闻,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优美,能吸引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新闻名篇《故乡人民的笑声(续篇)》就有这样的特点:10月1日,我沿着童年时进城走的一条小路,径直地奔向老家———安徽省肥西县长安公社张磨坊村。走进农村,大白鹅那高亢的“给——我,给———我!”鸭子那粗犷的“嘎———嘎——嘎———嘎!”雄鸡那悠长的“咯———咯———咯!”的欢笑声,在原野回荡。……它们大摇大摆地游逛着,不时抒发着歌喉,把一片秋色给扬长了,热化了;把一派秋色给充实了,彩化了。新闻名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有一段跳水的细节描写:“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就是强调语言的精练和优美,可使文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读者读时情感交融。

二、在提高语言美感上下功夫

作为地市报的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应在提高语言美感上下功夫,力求用美的语言表达主题,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冗长繁杂的语句,往往令读者生厌,枯燥乏味;而简洁明快的语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市报的读者大多是基层干部和群众,简洁明快、通俗活泼的新闻语言很适合他们的口味。注重提炼新闻语言。一些古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成为千古绝句,其中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了。一段简练、优美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提炼语言,就是尽量用短句,用通俗明了的语句。在写作中要勇于舍弃,尽量把那些可有可无的字句去掉,开门见山,短小精悍,少“穿靴戴帽”。尽量少用或不用形容词。这就需要记者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遣词造句功夫。因此,在写作中多用短句,可以让字里行间透出一种“简洁美”。语句要朗朗上口。如,有篇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通讯中有这样一段话:“麒麟有个远近闻名的锁石村。在锁石村,道路整洁,小楼林立,绿树环抱;白天净化,晚上亮化,道路黑色化……农民家中电话、自来水、煤气、有线电视,种田只是站在收割机上接接口袋……”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顺畅。提高新闻语言的美感,是当今时代赋予新闻新的主题。新闻语言的“美”,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闻作品所蕴含的“内在”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语言应当具备“真实美”。新闻语言的美感,就是要求新闻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真善美”,讲求新闻的思想艺术性和社会价值。

三、新闻语言要接地气

近年来,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记者采访、写作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多用接地气的语言,使新闻稿件鲜活、生动、通俗,让读者喜闻乐见,完全符合“走转改”的要求。新闻语言要接地气,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采访,深入一线抓“活鱼”,把更多有温度的场景、有共鸣的细节融入作品中,向人们展示一个更加立体、丰富、生动的新闻故事。火热的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绿意葱茏的美丽乡村……地市报的记者,不应只是泡泡会、抄抄材料,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应当深入乡镇村组、工厂车间、居民楼院,捕捉“活鱼”,采写带有汗水味、散发泥土芳香的新闻稿件。在基层采访,不能光听不记,或“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采访,发现不了鲜活的典型,捕捉不到生动的细节,听不到朴实的群众语言,最终写出的新闻只能是肤浅呆板,味同嚼蜡。在基层采访,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仔细看,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认真听,多听群众的声音,多听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语言。基层干部和群众身在基层,他们的语言最接地气。在写稿中,要多用群众语言,多用群众的“大白话”。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营养,潜心向群众学习,把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扎根基层,根植于群众火热生活的实践土壤,深入到群众中获取原汁原味的鲜活素材,从老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点,从民间鲜活的艺术中萃取创造的元素,让新闻贴近生活。用好群众语言,还要在深入基层的基础上,打好文字功底,提高文学素养上下功夫,注重研究民间文学,时刻关注民间文艺,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总之,地市报的记者只要发挥好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火热的一线,扎根于一方生活的“土壤”,用心捕捉每一个精彩的“镜头”,潜心挖掘独具特色的群众语言艺术,就能让作品绽放出绚丽多姿的“新闻之花”。

作者:妥超云 单位:酒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