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谱牒档案管理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谱牒是记录宗族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与本宗族相关的地方风俗特性等的文献。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稳定家族秩序、传承家族文化、延续家族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谱牒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不断地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因此对谱牒档案的管理成为当前档案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谱牒档案的特殊性,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从意识形态、资源载体、人才建设、管理主体等多个方面予以重视。[3-4]本文从市场化角度出发研究谱牒档案的管理策略,试图为谱牒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一、谱牒档案的文化特征与社会价值
从内涵上来看,谱牒档案属于文化资源的范畴。它作为人类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官方文献尚未涉及的内容。它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更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谱牒档案的文化特征谱牒档案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体现档案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并将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一方面实现对文化内涵的输出,另一方面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任何文化产品的管理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5]因此谱牒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一直以来谱牒档案在国内外备受人们欢迎,它是查阅频率最高的档案之一。当前人们对于谱牒档案的需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热衷于对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很多人想通过谱牒档案了解自己的祖先是否有辉煌的事迹、自己与历史名人是否存在血缘上的联系。另一方面,谱牒档案的文化特性使得谱牒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追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量谱牒文化产品问世,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加强对谱牒档案的管理,使谱牒档案能够健康、长久地传承下去。
(二)谱牒档案的社会价值谱牒档案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从宏观上来看,谱牒档案是我国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的内容不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民族情愫影响着民族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谱牒档案作为宗族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宗族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地方史、宗族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微观上,谱牒档案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档案学的内涵,使传统的档案学与社会学、艺术、文学、建筑学等学科紧密联合在一起,实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谱牒档案由民间个人或组织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因此,如果将民众吸引到谱牒档案管理中,那么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谱牒档案的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在市场环境下发挥其特有经济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民众参与谱牒档案的管理是一种文化的寻根行为。它可以使人们对本宗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传播先辈优秀的文化和积极的经验,从而有利于促进文明家庭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创建,提高民族文化的亲和力。
二、谱牒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谱牒档案在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谱牒档案的管理正面临着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但是从当前我国谱牒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资源管理分散一直以来,谱牒档案管理归属不明确,档案资源分散在社会各个部门或个人手中,众多的管理主体严重影响谱牒档案的管理效率。从谱牒档案资源散布情况来看,主要分散在档案馆、图书馆、民间组织以及博物馆等。因为谱牒档案大多数产生于民间,很多档案资源依旧由民间个体保管,部分民众缺乏谱牒档案资源保管意识,导致谱牒档案严重损毁或丢失。另外,由于某些家庭将本宗族的谱牒档案视为珍宝严密保管起来,使得大多数谱牒档案“待字闺中”,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市场角度来看,档案资源的过度分散一方面降低了谱牒档案管理的效率,增加档案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谱牒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二)资源载体形式单一目前我国谱牒档案的载体以纸质档案为主,相比之下录像、光盘、照片、录音等形式的载体资料较少,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谱牒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从档案管理角度出发,若纸质档案占比过大,势必会导致管理内容过于呆板。完整的纸质文档资料对于历史的描述也会存在片面性。对比西方谱牒档案可以发现,大多数欧美国家谱牒档案资源载体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其中包括反映家族变迁与家族文化传承的纸质文献、壁画、录像、雕塑、照片等,甚至还有大量的明信片、传单等。
(三)管理主体构成不完善现阶段,谱牒档案的管理主体是以档案馆等正规机构为主,但是这些专业机构因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与市场经济化管理的追求相背离,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谱牒档案文化产品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很难真正发挥谱牒档案的资源优势。另外,民间社会组织对谱牒档案资源的管理很多都绕开了档案馆,使得谱牒档案管理主体分割。显然档案馆的协同管理机制并未形成,档案管理的社会效应差。除此之外,年轻群体对族群意识越来越弱,无法很好地发扬和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这进一步导致谱牒文化生态圈鱼龙混杂,很多企业借机对族群文化进行误导,试图在谱牒档案文化中获取利益。
三、谱牒档案管理体系构建
谱牒档案与普通档案不同,其分散性决定不能照搬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一)建立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高效、快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谱牒档案的市场化提供了保障。为此,需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谱牒档案资源的收集与处理。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借助网络实现不同部门、组织、个人等谱牒档案资源的整合,有效克服空间障碍,解决谱牒档案资源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推进谱牒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各档案管理主体可将现存的纸质档案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数字资源。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谱牒档案资源推向市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通过市场需求反向作用于谱牒档案,加速档案资源的收集与管理。在构建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时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首先,制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各档案管理成员需要向档案管理主体提供谱牒档案相关信息,不同成员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最大限度丰富谱牒档案资源。其次,确定谱牒档案的信息标准。在平台构建中要确定采用何种技术来实现不同成员之间的数据互换,还要确定谱牒档案信息类型,便于用户之间的查询。在具体实施上可参照图书联合目录的方式,将不同成员所收藏的谱牒档案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撰成目录,并将其提供给平台管理中心。档案信息检索者无论位于何处,都可通过这种方式,在谱牒档案管理平台上通过简单的步骤检索到所需的谱牒档案信息。
(二)丰富谱牒档案载体类型谱牒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是构建谱牒档案管理体系的基础。我国谱牒档案资源整体上较为丰富,但馆藏档案资源的载体相对单一。在丰富谱牒档案载体类型上要具体做到三点。(1)整合现有馆藏资源。就谱牒档案资源来说,某一个档案馆或图书馆在载体形式上可能较为单一,但是在经过整合之后,谱牒档案载体必然会更为丰富。(2)修复已损坏的谱牒档案资源。档案部门可借助相应的技术对已损坏的谱牒档案资源进行修复,如对已经褪色的老旧照片、书信等采用图像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另外在档案收集时,应加大对音频、录像、图片等谱牒档案的挖掘。(3)建立有效的档案资源获取机制。首先,档案馆要与其他谱牒档案保管机构或个人相互交换目录,及时了解谱牒档案馆藏状况,彼此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帮助。其次,档案馆应积极鼓励民间组织或个人将其保管的谱牒档案寄存或出售给档案馆。
(三)组建专业管理团队目前谱牒档案多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行管理,档案部门缺少专业的谱牒档案管理人才,因此需要从社会各界吸引大量谱牒档案的学者、民众代表等,并与档案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专业管理团队。需要注意的是,在团队组建上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档案部门人员,且确保档案部门人员在管理中具有统筹全局的地位,这样便于团队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团队中其他谱牒档案的学者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指导。民众代表应当积极鼓励民众参与谱牒档案管理和资源开发,及时反馈和传达民众对谱牒档案的需求。
(四)由档案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在具体管理中,应当由档案部门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管理标准,对部分重要的谱牒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由其他参与主体分级执行,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人、才、物等资源,满足谱牒档案管理的客观需要。另外,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谱牒档案最高的统筹部门为国家档案局。全国性统筹规划的事项应当由国家档案局制定,并组织和实施人员、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调配,在宏观上把握谱牒档案管理的方向,积极倡导社会组织、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统一。谱牒档案资源的分散性决定了对它的管理需要由地方图书馆、民间组织、博物馆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改变传统的档案部门“一家管理”的思维模式,不断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参考文献:
[1]牛尧尧.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利用研究[J].浙江档案,2017(3):22-24.
[2]肖敏,华林.西南少数民族谱牒档案及其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16(6):9-11.
[3]山石英.我国古代谱牒档案的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6(S1):127-128.
[4]于海燕.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谱牒档案的抢救与保护[J].兰台世界,2015(34):144-145.
[5]刘双双.谱牒档案对姓氏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档案管理,2013(2):39-40.
[6]王晓芬,刘瑞杰.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发展状况研究[J].兰台世界,2014(14):120-121.
作者:朱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