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探讨范文

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探讨

《美成在久》2017年第4期

摘要:从设计艺术的本源出发,设计是人类造物的实践行为,艺术是为了创造具有审美意识的作品。两者本质上同根同源,人类早期边际是模糊的。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里,两者似乎沿着各自的运动轨迹,边际时隐时现,甚至有时非常清晰。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主题、新的形式越来越趋同,边际又变得模糊了。尽管如此,两者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不同的出发点、价值观以及认知差异,这可能就是两者的边际。

关键词:设计;艺术;本源;边际

引言

在德国柏林有一个来自中国的设计新锐——YUUEDESIGN,一个非常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设计团队,他们在为国际品牌公司提供创新设计服务的同时,致力于探索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长期开展概念性的设计项目,向人们展示结构和功能探索的新视野。他们认为:“设计不等于艺术,但有好多相同的特征和一些相互抵触的思考方式。边际就是我们需要探索和拓展的地方,我们尝试着互换思维,反推、反思、实验来进行工作”[1]。

一、设计与艺术的观点

长期以来,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行为,加之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分歧,在对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诠释方法。在马克-第亚民(MarcoDiani)编著的《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里有讨论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的内容,其中有观点认为,设计向艺术靠近并成为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设计成为联系艺术世界的“边缘领域”等。[2]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Bauhaus)的出现被认为是标志着设计从艺术中真正分离出来,创立者WalterGropius倡导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认为艺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衰退,与设计的联系变得疏远,但从本质上看设计与艺术是两种相同的活动,好比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分类。[3]赵晓霞在《浅谈现代设计与艺术、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中,认为设计过程与艺术创作融合,感性替性,设计与艺术的距离逐渐模糊,有时很难分开,尽管因功能不同而存在边际,但设计与艺术有一种共同传递对精神的感染和交流的功能。[4]温洋、汪芷萱通过安尼施-卡普尔(AnishKapoor)设计的《云门》,说明了设计与艺术没有明确的边际,正是这种模糊性,导致公共艺术中设计与艺术交互关系形成娱乐等肢体上的交流。[5]张雯雯从上海的各大展览中寻找设计与艺术的边际,结论是设计与艺术无边际。[6]在分析波普设计和波普艺术因缘关系的基础上,杨参天认为设计与艺术在观念、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性,大量的作品很难区分是设计作品还是艺术作品。[7]虽然国内外理论探讨有些显得过于片面,甚至非常幼稚可笑,有些理论观点走向了极端并引发了争议,但是,在“言必称设计”和“艺术迷茫”的时代语境背景下[8],尤其是国内对于设计与艺术边际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任何角度的理解和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动机都是友善的,哪怕有错误的成分,有各自的局限,那都是一种驱动的力量,统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设计与艺术的本源

对设计与艺术起源的讨论由来已久,基于人类早期考古资料的缺乏,设计与艺术的本源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通过设计与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和演化规律来理解和判断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以设计与艺术的本源来感受主观感觉和客观存在。“设计”(Design)词源于拉丁语的“designare”,有追溯、标记、描绘、计划和做事的意思,在《中译英语词典》中的精确含义是“做一件事之前的计划,行动之前的打算”。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Design是指在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和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人类诞生之日便是设计产生之时,人类文明史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的设计史,设计来源于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类生活更方便更美好。为了生活,人类通过造物来改造世界,设计是充分依附一定的材料特性、生产工艺、审美形式等物质条件下进行的预先的计划、规划,并以某种视觉形式进行呈现的过程。它结合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智慧。设计是人类造物的思维和实践行为,是以满足物的基本功用,即满足人的生活生产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为前提的,这便是设计的本源。以此为起点,设计才能实现其真实的目的,从而让设计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并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消费者的行为,以美的形式和优质的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以文明的环境引导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设计,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发言,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够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9]“艺术”词源于拉丁文的“art”,本意是“人工技艺”,即指手工材料的艺术品。在中国古代,艺术特指“任何技艺”,如木工、铁匠等技艺或技能。东西方在艺术词源上有相似的界定,从术到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对于修饰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艺术装点生活,提升品质,享受艺术给生活增添色彩。艺术在人类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在精神层面引导着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当人们在简单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就会开始向往更加美好、优越的精神生活,对美的审视会有新的突破和要求。艺术起初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后来独自发展就成了极具社会属性的精神现象。因此,艺术的本源可以理解为: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10],其目的是创造能体现技艺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

三、设计与艺术的互融

设计与艺术同根同源,相伴而生,如影相随,相对发展,与时俱进,与时俱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边际。在人类早期,绝大多数人工制品是为了生存而构思设计的,主要考虑其实用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天性会注重审美的需求,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在每个原始民族中我们发现,他们有许多东西的精细制作是有外在的目的。爱斯基摩人用石硷做的灯很光滑,翡及安人的篮子非常整齐,澳洲人把消得很对称,可以判断制作者是为了满足审美上的和实用上的需要。”[11]由于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工艺有了发展,出现了在陶瓷器皿上的纹饰和大量的史前岩画以及3000年前阿尔塔米拉壁画,还有曾经的教堂里设计的壁画、佛像等,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设计与艺术的融合,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际。随着人类文明进程加快,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逐渐远离日用品制作和建筑装饰画,一些有才华的手艺人开始独立的艺术品创作,使艺术与工艺(设计)渐行渐远,越来越远离生活,进入到一个纯粹的精神领域。当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过去的手工制品开始向机械工艺生产日用品,设计与科学结合,产品要求统一化、批量化[12]。这时候,设计的标准化与艺术的唯美化形成了不同风格而独立开展生产和创造活动,满足公众需要的设计师与孤芳自赏的艺术家之间产生了鸿沟。大量的设计不考虑美感,利用简单机械的方式,把原来传统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工都市遍布世界,形式雷同的建筑使城市完全失去了个性[4]。

相反,艺术则越来越脱离生活,偏执地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不期盼社会的承认和共鸣。很多创作的艺术品曲高和寡,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显而易见,设计与艺术似乎出现了明显的边际。从19世纪初到现在,人们不断地意识到设计与艺术分道扬镳的发展悖论和现实困惑,一方面,很多设计师发动了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提出了在设计中坚持“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以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在设计领域兴起了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另一方面,艺术家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引导和影响设计产品的美学和消费者的情趣,在艺术领域探索设计道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12]。特别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波普设计和艺术运动,设计以功能性向消费者表达对艺术的热爱,艺术以美学的方式影响和引导着设计的方向,更多的现代作品和产品无不体现着设计与艺术的共同创造,设计过程正在与艺术创造再次融合,有时人们很难将设计作品与艺术作品相分开,随着感性的艺术渗透到设计过程,理性的设计被艺术的要求所替代。例如,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的《坎贝尔汤罐头》既是设计的家具作品也是雕塑的艺术作品。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再现,使设计拓展了艺术的视野和主题,对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法[7]。如今,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已经被众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实践着,设计与艺术在观念、主题和表现手法多方面渗透互融,设计与艺术将会共生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在视觉、审美、功能诸方面,设计与艺术对人类都有着共同的精神感化以及交流传播。由此,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边际似乎正在消失或又开始模糊了。

四、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觉得在本质属性上,除了审美属性极具相似外,二者却有着许多的不同,各自有运行的方向,由于两者又互融共生,相互影响,这样,设计与艺术必然产生相交的新的运行轨迹,这似乎就是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那么,设计与艺术有哪些区别呢?一是出发点不同。设计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造物活动,出发点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设计师要在设计理念中区分不同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受众群体比较广泛。而艺术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极具美学特征的创造性行为,是从本我出发,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自身文化修养,根据对生活的看法,体现自我感性的表达,表现形式只遵循内心世界,不必考虑受众能否接受和理解,也不用考虑作品的商业定位。二是价值观不同。设计强调功利性,优秀的设计作品必须体现出实用性,去迎合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满意,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在市场营销中获得销售价值。设计的价值取向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环境的允许为边际,同时,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设计的合理、和谐和均衡。而艺术更注重个性的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独特的审美个性,艺术家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突出自身理念、意志、风格和内涵,这样的作品才可能获得被欣赏的价值。艺术的价值在于精神力量的体现,卓越的艺术作品源自它本身传达给观众的意识,艺术家要展示的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表达,即使隐含商业价值,但主要还是灵魂深处的共鸣[13]。艺术是不会遵循通常的规则,艺术家也不随波逐流,受外界言论和物质的影响。三是中外认知不同。在西方,设计与艺术已经发展为独立而且是并列关系的不同学科,明确认为,设计是立足于现象学的物质形式,参考了艺术的一些符号。艺术是立足于美学对情感的表达,借用了设计的一些条件,设计与艺术并置,将设计的过程与艺术的创造进行区分,互相服务,互相推动。在国内,设计与艺术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体系,设计与艺术的边际常被理解为从属的关系,设计被限制在艺术的范畴之内,过去一直将设计与艺术区别成工艺和绘画,造成认知上的混乱与混淆,对设计与艺术的边际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相对模糊。

结论

综上所述,设计与艺术从最初的一体化,逐渐相对独立成不同的体系或专业领域,直至当今发展为设计与艺术的新融合。边际的模糊与清晰始终存在于有限的主观认知中,也存在于千丝万缕的客观世界里。设计与艺术是十分相似的本体,很像两个沿着不同的方程式运行的曲线,轨迹相交,焦点趋同但不完全重合,既有互融共性的部分,也有各自被时代赋予的独特意义。边际是一片模糊地带,以不同的出发点、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认知为导向,这正是人们今后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和发现的领域。

作者:刘宇轩 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