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满族文学》2018年第1期
摘要:本文对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作了探究,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英语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跨文化
伴随着交际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学生一度认为英语是一门空洞抽象的语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英语语言及文化在无形中陌生化,从而使学习增加了难度,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将探究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以甘肃省临夏中学为例)英语教学中,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进行融合,达到跨文化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更包含了蕴藏在其中的文化、生活风俗、思维方式、艺术成果以及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准则。语言学习也是如此,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而且还要了解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作者所教的20高一A15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31人,包括回族22人,东乡族9人。在以往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当中,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容易被忽视,语言和文化、英语文化和学生自己的民族文化被截然分开,由于脱离了文化语境,使得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抽象空洞的字母符号和生硬刻板的语法规则,他们对英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更无法将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造成学习中的障碍与失败。下面作者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必修三、四为例,浅谈少数民族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在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中,作者首先对教材中列举的食物和本地民族特色食物进行了呈现和比较,在PPT中,学生除了看到他们不太常见的意大利面、批萨、牛排、奶酪,还惊喜地发现他们熟悉的牛肉面、茶叶蛋、手抓羊肉、油香、年糕等,丰富多样,令人垂涎。紧接着,作者对各种食物进行了分类,包括energy-givingfood,body-buildingfood,protectivefood,并让他们分辨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是属于哪一类;下一步,对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归类,并让他们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吃得健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积极踊跃地思考并回答问题。本节教学的难点是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的种类,像protein,fiber,energy-giving,protective都是生词,但是学生掌握得很好,印象深刻,并能够举一反三,熟练运用。本节课的高潮部分是最后的思考活动,学生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关于牛肉面的节选部分,英文版,片长3分钟左右。视频中主持人用纯正的BBC英语介绍着西北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这里的特色饮食———牛肉面。学生完全被画面和介绍所吸引,一个个目不转睛。接着,节目介绍了牛肉面的由来和特点,并对拉面的过程进行了特写,当写意般的镜头展现出拉面师的精彩动作和根根分明的面条时,学生忍不住发出“哇哦”的感叹声,有一个学生甚至用英语说:“I’msoproud!”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当属于民族的文化用英语和英语文化的视角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不仅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感动,更从心底接纳了英语这门语言,也愿意去探究属于它的文化。
二、对民族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发现共性
在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中,作者介绍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在见面、交谈时的肢体语言,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包括“欧美组”“汉族组”“穆斯林组”“日本组”,按要求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当要求到“见面”时,“欧美组”示范出来的是握手、拥抱和亲吻面颊,“汉族组”示范了握手,“日本组”示范了相互点头和鞠躬,“穆斯林组”则示范了两种不同的问候方法:对待同性非常亲密,有握手、拍肩膀和拥抱的动作,而对待异性则只是在一米之外相互致意。这就让学生们对不同的文化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文化”对于他们不再是遥远而空洞的,他们能够从简单不过的“日常见面”这件小事窥探到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影响人们行为的巨大力量。紧接着,作者进一步向他们介绍了英语文化中的一些肢体语言和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所表达含义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人们注重个人隐私和自我空间,人与人之间一般有一个身体距离(大约0.5米到1米),在公共场所,人们不喜欢靠得太近,更不适应身体接触,如果距离太近时,会有一个下意识地举起双手的动作,或者抱起双臂的自我保护动作。而在汉族文化中,隐私观念没有那么强烈,对抱起双臂这个动作,在汉族文化中有傲慢的意味,而对于一个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他抱起双臂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是缺乏安全感或者自我保护的表现。再比如在中国,同性朋友相互挽着胳膊或者拉着手(尤其是女生闺蜜之间),代表了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是非常正常的,而欧美国家的人除了恋人,很少有这么亲密的动作。最后作者还举了个例子: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用在胸前画十字的动作祈求上帝保佑,为自己祝福好运或免除厄运。在中国,也有人会双手合十表达许愿或者祈福。这时候,班上的回族学生自告奋勇地举手,向作者和其他同学介绍了穆斯林在祈祷时的动作。这样,学生们在对比中记忆、领会和掌握了“跨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的“身体语言”知识,通过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达到了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在之后的单元学习中,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更好。
三、注重思维方式,学习地道英语
作者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地铁上,一位中国姑娘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站着,就准备让座给他,但是却被拒绝了,那位老爷爷坚持要让姑娘坐着,自己站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美国,人们有着平等、自立、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并且提倡“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即使上了年纪,也不愿意受到别人的特殊照顾,而更愿意作为一个绅士去照顾女性和儿童。在西方,“老”充满了消极的色彩,意味着不中用、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忌讳“老”,如果用“老”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而在中国,“老”除了表述年龄之外,还象征着智慧、权威、受人尊敬等。穆斯林文化也是如此,认为上了年纪的人有着更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值得年轻人学习。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学习英语思维方式。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中,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都会让学习者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但不想学习语言本身,更不想去了解使用这门语言的人。相反,在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就会激发起学习者了解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好奇心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这门语言的基础。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中,把英语文化与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相融合、相比较,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可行的,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出感受英语文化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冯晶,徐常利.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延安教育学院农学报,2006(2).
[3]张津海.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因素与外语学习[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4]吴亚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势语[J].河西学院学报,2006(3).
[5]张正明等.创新教育与特色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张益荣 单位:临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