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现状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音乐为主体,通过乐器、乐人、乐谱、乐律及其它与音乐有关的文化阐述历史与现今的流变关系,探寻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轨迹。一直以来,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还存在些许不足,写作此文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宏观的轮廓性的把握。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研究现状
丝绸之路,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丝绸之路包含北方和南方不同路径的丝绸之路路线,历史上曾经有:农业、沙漠、森林、海上等不同的丝绸之路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从汉至唐,自长安始,西至河西走廊,经过新疆,横穿中亚,通过西亚,进入欧洲的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中国音乐界,狭义丝绸之路音乐的研究较为活跃。国内关于丝绸之路音乐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常任侠、阴法鲁等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冯文慈、周菁葆、杜亚雄等学者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颇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多元、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角度的变化以及新兴学科的交叉互融等因素,曾出现过多次研究的高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依据2017年以前国内学者正式出版的专著和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论进行剖析梳理,以期能对丝绸之路论域的研究轮廓有宏观的把握。
一、国内研究专著
(一)周菁葆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①该书是国内较早研究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专著,分为上、下编,上编探索以龟兹乐为代表的古代西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下编主要进行现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重点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二)杜亚雄著《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②该书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北非各国的音乐文化以及主要的乐种,对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各地域的音乐,考察中外音乐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杜亚雄,周吉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③该书对我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以及中亚、西亚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宋博年,李强著《丝绸之路音乐研究》④该书的内容涵盖了古代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国先秦以降至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著作聚焦音乐本体,地域跨度及时间贯穿的张力大,论述音乐文化交流史中相关联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
(五)陈凌,陈奕玲著《胡乐新声: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西域文明探秘》⑤介绍了丝绸之路音乐特别是西域音乐文化的发展。(六)金秋著《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⑥该书是介绍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著作,是一部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的简要历史著作。另外,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⑦;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⑧;常任侠著《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⑨;林梅村著《西域考古与艺术》⑩;冯文慈著《中外音乐交流》;赵维平著《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宋博年著《西域音乐史》等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或丝绸之路音乐论域的论说。
二、国内研究论文
笔者通过图书馆、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知网等收集到这一论域的论文100余篇,时间跨度为1984年—2017年,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3年9月出访中亚地区重要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随后的2014、2015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迅速升温,2016年和2017年达到高峰。(见下图)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数据趋势图一: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
(一)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与融合研究;
(二)西南丝绸之路音乐研究;
(三)跨文化及南北丝路音乐的比较研究;
(四)丝绸之路与汉唐音乐研究;
(五)丝绸之路与佛教音乐、敦煌古谱研究;
(六)西域音乐的历史观照;
(七)丝绸之路音乐本体研究与个案观察;
(八)十二木卡姆研究;
(九)丝绸之路古乐器研究;
(十)丝绸之路音乐美学研究;
(十一)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延伸思考等。丝绸之路音乐研究视角分类图二:
三、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长久以来,学者们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默默耕耘,成果丰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古今研究的不平衡性。根据图二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古代部分,涉及到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历史流变考证,探寻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踪迹等视角。毫无疑问,历史流变、史料考证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研究内容,冯文慈、张前、周菁葆、杜亚雄、赵维平等学者在相关论域建树颇丰。然而,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又极具现实意义,我们的研究视野应该兼顾古、今二个层面,既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又要关注当今丝路音乐的发展,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现实问题的阐述还不够充分。
(二)架构丝路音乐文化研究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的2016、2017年间各期刊的发文总量每年达20余篇,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看似成果繁多的丝路音乐研究存在重复性、不平衡性等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论域较为宽泛,应该尽快架构研究的模式,认真规划,合理布局,这样有利于集中研究,便于突破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和“赶时髦”的一哄而上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虽然丝路音乐文化多元视阈的阐释成果颇丰,但是从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视角阐释仍然是该论域的主要切入点。其中从音乐史学角度的研究占有更大的比重,以下主要从音乐史学的视角剖析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应该注意的问题。音乐史学的研究主要借助音乐考古、音乐图像、音乐文献等学科,依托文献、文物、民间遗存,即“三重证据法”进行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文献提出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对音乐信息认识的“看图说话”。丝路音乐文化研究涉及的音乐图像较多,对于音乐图像的解读往往容易出现“看图说话”,这表现为混淆“形式的传承”与“实质的传承”之间的区别,缺少“辩证的”“变化的”“综合的”思维,看似注重实证,有一说一,但是仔细分析这种“实证”是缺乏综合考量的。客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一定是包含复杂的、动态的因素,有一说一的“实证”并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往往还会出现“僵化的”“片面的”历史认识,所以我们应该采用辩证、变化、综合的思维全面思考,采用实证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厘清“形式的传承”与“实质的传承”之间的区别。
2、注重对音乐文献、文物的“再认识”及“精密解读”。“文献法”“文物法”是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该论域的研究中往往容易犯“拿来主义”的错误,缺少对文献、文物的“再认识”和“精密解读”。所谓“再认识”是指对原有史料的重新审视,它是经过若干年学术沉淀后的一种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思考;而“精密解读”是指应该把史料放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综合考量,仔细求证。就丝路音乐论域而言,更应该注意从中外音乐交流的事件中(战争、贸易等等)探寻音乐活动,从而发现一些“新材料”为研究作支撑。
3、研究过程中加强“田野调查”工作。历史信息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存在,应该是立体、丰满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需要考虑其文化生态系统,这种文化生态系统包含民风、民俗、地方志等,以往该论域的音乐史学研究不太注意对于民风、民俗、地方志的“田野调查”工作,这样的结果致使我们不能综合的、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历史。鉴于上诉,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文献的新材料并对已有文献材料进行再认识及精密的解读。应该注意“形式的传承”与“实质的传承”之间的区别,防止音乐图像研究的“看图说话”。还要对已有的考古成果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并且随着音乐文物的不断发现对音乐历史进行“证史”“补史”等工作。应该结合“田野调查”,充分利用民风、民俗及地方志的多重考证来阐释相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中还要注意运用对比法、测量法、定量分析等方法为我所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音乐为主体,通过乐器、乐人、乐谱、乐律及其它与音乐有关的文化阐述历史与现今的流变关系,探寻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轨迹。一直以来,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还存在些许不足,写作此文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宏观的轮廓性的把握。
作者:李虎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