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较探究范文

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较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较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较探究

【摘要】马克思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本思想,他们都十分重视人类的生存生活利益,特别是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尤为关注。但是,马克思和老子的人本思想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本文旨在研究二人思想中各自所包含的人本思想并探寻两者的差异。

【关键词】人本思想;马克思;老子;比较

人本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类幸福,以人类生存生活利益为中心的思想。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当时的孔子还是老子,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本思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更是把人本主义推到了高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本思想日益成为一种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管理领域,人本管理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运用;在教育领域,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领域,人本精神与人文关怀思想更是成为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随着人本思想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思想中包含的人本思想也渐渐走入了学者们的视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被学者们聚焦突出、重新诠释和丰富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一直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其中。翻阅马克思的著作———无论是被奉为经典的《资本论》或是广为人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思想皆随处可见。“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一直是马克思的人生目标。尽管马克思晚期的思想与早期已经有很大差异,但是其中以阐发、解放和实现、发展人为目标的人本思想一直贯穿其中。赵敦华认为,“以人为本”始终是马克思的理论的价值取向。他提出:“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应该肯定马克思具有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对传统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的批判,在创立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被确立的理论原则。因此,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唯物史观和他的整个思想的导向原则和价值标准。”实际上,无论是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还是“异化”理论当中,都体现着他深刻的人本思想。详细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世界观的构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主体地位正是在人和物的实践关系之中确立起来的。他认为,过去的几种思想都不能够真正回答“人究竟处于世界上的何种位置”这个问题: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旧唯物主义中消逝,唯心主义仅仅片面的发展了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动性。所以,他在进行世界观的构建时,独辟畦径,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把实践看作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证。实践的主体能且仅能是人,因此,无论在何种层面上而言,此种提法必然的将人为中心、为主体作为了前提。第二,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极其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上所做的贡献,他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这样说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马克思这里,他将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主要推动者,这也就意味着,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真正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而不是“历史”。第三,在价值观上,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人与动物不同的价值追求。他认为,实践活动不但是人遵循规律的活动,而且也是合乎人的目的的活动。他说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有目的性的、合乎规律的主体仍然是人。第四,在构想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提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自由的人。他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并且这并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上的可以确证的未来。也就是说,在进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时,马克思已然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价值取向和本质规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再一次得到确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他的主体性地位:无论是在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亦或是科学社会主义之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得以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二、老子的人本思想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正是当时提出人本思想的思想家之一。在老子的《道德经》之中,就包含有大量且深刻的人本思想。老子将人作为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甚至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这也使得他的人本思想当中蕴含着特别的生态伦理内涵。具体来说,老子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整体思想中的四个方面:第一,老子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老子这里,他通过“道”的概念将人的主体地位在自然界中凸显出来,甚至和天地道并列称为“四大”,大大提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与天对抗、与道对抗,他还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就是说,尽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在尊重天地规律、万物自然的前提下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恣意妄为的主观能动性。这看似和老子前面所说是相悖的,但是只要深入思考就可以了解,这不但不冲突,而正是老子的辨证思想的深刻体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这里,顺应自然、顺应“道”实际上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大的发挥了,也只有在“道”的范围内,人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老子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生活权益。老子云:“夫兵者,不详之气,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不符合“道”的,是破坏“道”、残害人的生命的行为。在战争中丧命的人———无论是敌人亦或是友军,都应当得合适的葬礼,并且要“以悲哀莅之”。老子认为,生命是无价的、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存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老子思想中人本思想最直观的体现。第三,老子形而上学地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释,他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来自于道的,人亦如此。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与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的本质即为自然,因此,人的本性就是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那么,在老子当时所生活的礼乐崩坏、战乱频发的时代,人的生活状况就是不符合老子所说的顺应自然的状态的,他甚至极端的认为仁义礼智信也是人的不自然行为,同样是造成混乱状况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老子在深刻反思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后,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见素抱朴”的圣人价值观。第四,同马克思一样,老子在最后也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蓝图,即“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老子所构想的桃花源,正是对应于老子所说的人的本性就是回归自然的状态的理论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老子在形而上学的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进而得出回归自然才是人最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地位、关注人的生命、阐释人的本质、构建理想社会成为了老子人本思想的四个方面。

三、马克思和老子的人本思想差异

第一,人的本质理解上的差异。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上的。因此,在马克思这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的人是处于实践之中的、不断的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人,因此,他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仅仅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属性是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中得到确立的。而老子恰恰相反,正如上文所说,老子认为人来自于道,万事万物皆为道所生,所以道性即是人性,道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正是由于二者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差异,造成了二者人本思想上的其他差异。

第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在马克思这里,他不但将人的本质与实践联系起来,唯物的阐释人的本质,而且他更是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和自然界辩证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人类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核心就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社会“决非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相反地,它们毋宁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因此,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一定要对异化了的对象世界进行扬弃和回归。但是在私有制社会下,私有财产是将人变为“异己的非人的对象”的根源,自然而然的,对对象世界的扬弃转化为了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可以看出,任何异化都依赖于社会关系,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最后,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摆脱了异化的,取消了人和自然界的对立的,实现了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辩证统一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成为了真正的人,自然界也成为了真正的自然界。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未来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单纯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生存生活利益而牺牲其他一切,人类生存生活利益、人的幸福和发展必须是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过程才能得以不断实现。

尽管同样是提倡回归自然,但是老子和马克思所说的回归自然又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和老子关于人的本质上的理解差异,决定了他们人和自然关系的差异。马克思的回归自然是消除异化,达到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但是在老子看来,人本身就诞生于道之中,道生万物。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中的人,皆是由于后天的赋予,而实际上这时候的人已经不是一开始的人了。正如老子自己所说,无论是人们所歌颂的仁义礼智信还是保护人们的法律体制,反而恰恰是造成礼乐崩坏、战乱频发的元凶,是给人的生活带来不幸的根源。因此,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人们应该做的是回归到自然当中去。在老子的人本思想中,人和道,即自然本身就是同一的。第三,人的发展方向上的差异。由于马克思和老子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阐释,也就决定了人类要获得自身的幸福,所要行走的发展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同样体现在他们关于理想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构想之中。在马克思这里,共产主义社会下的人,应该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自由和生命权利。自由而全面是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但是到了老子这里则恰恰相反,老子认为,人应该回归到自然之中。因为道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老子极端的提出,人不应该遵循现世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更没有必要制订什么法律宗教,唯有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够真正达到人类的幸福和发展。而“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正是老子所构想的人回归自然后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四、总结马克思和老子的思想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本思想,尽管由于对于人的本质的阐释的差异,二者的人本思想不尽相同。但是其中也不乏共同之处,例如对于人的生命权利的尊重、对于人的地位的强调等等。理解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中的差异,对于理解东西方文化在人权、福利、社会构想方面的差异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中华书局,20011.

[3]李红波.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研究的两个问题概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48-51.

[4]赵兴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25.

[5]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8-32.

[6]刘歆立.《老子》人本主义思想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85-87.

[7]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M].首都师范大学,2005.

[8]张志芳.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44-49.

[9]潘玉华、饶春.《老子》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J].学园(教育科研),2012(7):58-59.

[10]韩林合.简论老子的贵身思想[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19.

作者:赵琦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