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观的内涵及价值范文

传统文化观的内涵及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观的内涵及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观的内涵及价值

【摘要】非常看重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都已经进行过多次阐述,从而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传统文化观,而其基于传统文化推行的治国理政举措,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刻的解读,了解其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观;时代价值

自十八大以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背景下,针对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进行了深刻思考,逐步形成传统文化观。传统文化观的实质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现代文明元素为驱动,传播民族精神,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塑造优良文化生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观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一、传统文化观的思想渊源

的传统文化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适应新时展要求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观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是其产生的前提;的传统文化观是其产生的基础,民族文化为其主体,传统文化为其精华,从而构筑的传统文化观。

(一)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是传统文化观产生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关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传播的普遍性、人类劳动是产生文化的根源以及文化发展继承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对当今社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新时期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剩余劳动”[1]的观点,即“资本创造了文化”,表明文化产生的来源。恩格斯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在这里,恩格斯将文化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明确文化的进步对实现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积极作用,指明文化的历史性功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的阐释对的传统文化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基础上,立足中华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号召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造”,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新时代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新时代文化观也要以这些文化思想为前提,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二)继承传统文化观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用中华文化精粹指导中国革命,逐步形成一系列针对文化的原则和方法。在对待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上,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方法,批评盲目崇拜西方的现象,要求正确看待传统的东西,并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辩证地运用,而且要有创新精神。推陈出新就是要让传统文化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新环境,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对文化文艺工作也提出具体要求,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要凸显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鼓励一切形式的文化共同发展,要批判地学,科学地学。不仅强调民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也允许其在中国的发展,坚持洋为中用,在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中推动我国文化繁荣、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同志以中国传统为基础,“扬弃”地对待传统文化,既秉持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度,又弃其糟粕,对外来文化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形成深厚的传统文化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影响着传统文化观的产生,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传统文化观中“双创”的提出开辟道路。

(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而且长盛不衰,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有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精粹,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名句,耳濡目染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其在梁家河时期就可以看到,他当时“带一箱子书下乡”,经常看“砖一样厚的书”,无论是在劳作还是休息时都是书不离手,看的书有《文心雕龙》《中国通史简编》《史记》《诗经》等,有空闲时还会给当地的老百姓讲讲古今名著,很受大家的欢迎。即使是在晚上,也是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半夜,这份对传统的热爱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从他正式参加工作到担任党的书记,通过各种演讲、文章、书籍都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曾经指出:“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3],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强根固本,重视传统,不然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如“去中国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等最终都会导致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丧失,进而弱化文化创新成果,削弱文化影响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前途中迷失方向,舍弃传统。传统文化观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重新审视,而且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超越式传承”。比如把古代的法治思想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把传统廉政文化发展成今天的反腐倡廉;继承古代民本思想,形成民生观;从古代丝绸之路中寻找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方案;从《尚书》里的“协和万邦”到今天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习以现代独特眼光,对传统文化的升华,让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灵魂,促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二、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的传统文化观主要是通过的讲话、文章、书籍、会议报告等,总结其有关传统文化的态度观点看法,进行归纳整理而形成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展要求提供了有益意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是其以战略性的眼光提出的文化发展方向,使传统文化的发展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对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揭示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滋润着每一寸华夏大地,丰富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自从十八大以来,也在多个场合讨论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肯定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关传统文化观中揭示传统文化地位的部分,主要通过两个层面加以阐述。首先在国家层面: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而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的历史得以延续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因此注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中国道路,传承中国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流光溢彩,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发展出路。其次是在个人层面:学史、学诗、学伦理这三个方面是为我们列出的学习传统的三个方面,学史会让我们避免患得患失,懂得兴衰更替、得失成败乃人生常事;学诗增添才情,使人灵秀;而学伦理可以让我们懂得礼义廉耻、辨别是非。这三个方面也体现了看重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二)提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在明确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的前提下,给予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方法。首先,任何国家的文化,不管在何时期,都有优秀的一面和糟粕的一面,关键在于后人如何科学客观地运用。表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符合时展潮流且不失其精华部分,在新时代仍能发挥作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中我们该以什么态度对待这两种文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友好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场合都阐述过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观点。在今天,文化“闭关锁国”就相当于一百八十多年前的闭关锁国一样,被动地打开国门,留给后人的全是屈辱史。历史发展到今天,软实力的竞争在国际间不断加强,我们要吸取教训,摒弃闭门造车,倡导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各国优秀文化,坚持美美与共,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强大。最后,由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有差别,所以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传递文化。在参观曲阜孔子研究院时提到,我们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制定具体的实施方略,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继承文化,传播文化。

(三)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和方针。贯彻实施这一方法,首先,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在当展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可厚非,只有让全体人民都做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更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在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期望中也提到要“坚持服务人民”。其次,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对那些仍有借鉴意义但表现形式陈旧的文化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时代特色,也就是我们经常所倡导的“古为今用”。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从他本人的讲话和著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优秀实践者,而且他的这一创新思想,对于最大限度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提供新思路,既弘扬文化,同时也发展经济。最后,坚持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增添新的、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内容,从而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曾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说过,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只有中国。中华文化能在上下五千年中绵延不绝,流传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也是发展文化的第一动力,不管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在吸收创新过程中都要坚持中华文化底色,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创新中国话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世界人民寻找发展药方。

三、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研究

的传统文化观,主要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而且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有益举措,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摆脱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有利于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促进道德建设,摆脱现代道德困境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国家的重要使命。比如在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以“八德”为立国之本,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不同于北京政府的“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孙中山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在“八德”的基础上新添管子讲的四维“礼义廉耻”,所以“四维八德”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道德观。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提出的道德观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在有关传统的价值中,他讲六个方面,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同、求大同”[5],这也是根据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结合现实道德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极大丰富,但是在一些道德问题面前我们陷入困境,经济上的巨人匹配的却是道德上的侏儒,如老人过马路该不该扶的问题、小悦悦事件、豆腐渣工程、染色馒头等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历史上对道德修养尤为看重,“曾子避席”“孔融让梨”“舜之孝道”“曾参杀猪”等例子比比皆是。《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说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应以“道德为先”。蔡元培先生曾经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修养道德是生而为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养大德者方可成就大业。的传统文化观在充分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继承,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为源泉、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精神,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利武器,重拾人们内心的善良,彻底摆脱现代道德困境。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重拾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观从不同侧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从肯定传统文化的地位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继承弘扬中国文化到积极接受外来优秀文化,以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无一不展示着文化大国的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曾经在讲话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年代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汇聚而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命脉,只有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才能为其他不同文化形式提供发展方式。坚持的传统文化观,认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对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做了详细规划,并表示截至2025年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从中也能看出国家对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自信心,通过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激发改革活力,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坚持双效统一是传统文化观的一个重要创新部分,尤其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激发市场活力,繁荣文化生态。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书写壮丽史诗,而40年后的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再次激发改革活力,就要着眼于一些新领域,通过发展传统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传统文化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文化领域的改革提供方法支撑,有利于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动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改革的步伐。传统文化观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它不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提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而是结合时展要求以及国际趋势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全面的认识,并进行理论创新,即“双创”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使古与今衔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重视过去,弘扬传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挥该有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良方。传统文化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超越式传承”,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7.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30(01).

[5]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30.

[6]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作者:李明珠;刘婷婷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